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
正文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多为急性运动损伤,常见、高发于运动员、运动爱好者。运动过程中出现膝关节过度内外旋、屈伸或是遭受强大外力撞击的情况下,前交叉韧带受伤风险较高[1]。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受伤部位会产生持续性的疼痛、肿胀感觉,并会出现关节积血、关节不稳、关节绞锁,形成膝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患者下肢的正常活动。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等继发病症的发生,则会进一步加重膝关节功能障碍,增加患者的痛苦。在膝关节急性损伤发生后,应及时进行诊断,确认前交叉韧带是否受损,评估伤情的严重程度,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修复和稳固膝关节功能。经过治疗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恢复时间较长。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需要以精准的诊断结果为参考[2]。针对患者伤情的临床诊断,主要采取前抽屉试验检查的方式,根据胫骨前移程度进行伤情判断。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应用影像学手段进行辅助检查。结合影像资料,可以清晰的观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进而对伤情进行评估。该过程中,超声检查方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均可作为诊断方法的选择[3]。其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的优势,通过多角度、多方位成像,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前交叉韧带受损情况,同时可以根据膝关节损伤部位的影像学特征,对于受伤机制做出判断,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本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核磁共振成像特征,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6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73膝),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范围23~64岁,平均年龄(38.05±7.03)岁。左膝46例,右膝28例。纳入标准:①运动损伤、重物砸伤所致膝关节损伤。②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②合并重症心血管疾病。
1.2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应用西门子ACUSON S20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探头(7.5MHz~10.0MHz)置于患者的膝关节部位,进行纵切面、横切面扫查,结合超声图像,对于膝关节损伤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做出判断。
患者取仰卧位,应用西门子MAGNETOM Terra磁共振成像系统,针对患者的膝关节部位,进行T1WI冠状位、T1WI矢状位、T2WI冠状位、T2WI矢状位的扫描,分析MR图像,对于伤情做出判断。
结合手术诊断结果(金标准)进行分析,评价超声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由t值检验,计数资料应用(%)表示,由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超声诊断结果
手术结果(金标准)显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阳性)51例,其他类型膝关节损伤(阴性)23例,超声诊断结果(阳性49例、阴性25例,假阳性10例,假阴性8例),见表1。
表1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超声诊断结果分析
检查方法 | 检查结果 | 金标准 | 合计 | |
阳性 | 阴性 | |||
超声诊断
| 阳性 | 41 | 8 | 49 |
阴性 | 10 | 15 | 25 | |
合计 | 51 | 23 | 74 |
2.2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
对比手术结果(金标准),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阳性50例、阴性24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1例),见表2。
表2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分析
检查方法 | 检查结果 | 金标准 | 合计 | |
阳性 | 阴性 | |||
核磁共振成像 | 阳性 | 49 | 1 | 50 |
阴性 | 2 | 22 | 24 | |
合计 | 51 | 23 | 74 |
2.3不同诊断方法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比较不同诊断方法(超声诊断、核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以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作为评价标准,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高于超声诊断(P<0.05),见于表3:
表3不同诊断方法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组别 | 特异度 | 灵敏度 | 准确度 |
超声诊断 | 65.22 | 80.39 | 75.68 |
核磁共振成像 | 95.65 | 96.08 | 95.95 |
χ2 | 4.973 | 6.044 | 12.486 |
P值 | <0.05 | <0.05 | <0.05 |
2.4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发生情况
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诊断中,手术诊断结果显示完全断裂32例,部分断裂19例,无损伤23例。
3讨论
在人体膝关节腔内,前交叉韧带具有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功能。当前交叉韧带受损时,会引起膝关节不稳,导致膝关节活动障碍。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是常见的并发症[4]。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多发生于运动过程中,外翻外旋应力、过伸、胫骨过度前移均是导致患者受伤的原因。有急性膝外伤史的患者,发生前交叉韧带断裂的风险相对较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发生断裂后,患者受伤部位会产生明显的疼痛症状,无法正常行走,跑动,日常活动受限[5]。
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诊断中,结合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肿胀以及膝关节无法弯曲或伸直等症状做出判断,能够初步了解膝关节损伤情况,但是无法对膝关节损伤的类型做出判断[6]。因此,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诊断中,基于患者症状表现、受伤原因,初步做出诊断。应用前抽屉试验方法,在胫骨移位>5mm的情况下,可以间接反映出前交叉韧带受损。在此基础上,应用影像学方法进行辅助检查。在影像学资料中,可以清晰显示膝关节的解剖结构,能够从中发现受损部位,准确判断受损程度[7]。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影像学诊断,可以选择超声检查方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超声检查,在超声图像中观察膝关节解剖结构,确认受伤部位,评估伤情严重程度。但是超声检查的探查深度有限,容易受到髌骨遮挡的影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形态、结构无法完整的显示出来,难以准确对于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发生情况做出判断,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8]。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凭借其软组织分辨率高的优势,可以在核磁共振图像中清晰的观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形态、结构。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核磁共振图像中,结合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图像进行分析,判断前交叉韧带是否发生损伤。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中,结合核磁共振图像特征,判断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发生。观察受检者的核磁共振成像图,显示前交叉韧带位于髁间窝上部外侧,髁间窝顶部分同样可以清晰显示。根据横断面图像,呈椭圆形低信号[9]。在髁间窝向胫骨止点的移行过程中,椭圆形低信号发生变化,逐渐呈现马蹄形。根据矢状面图像,前交叉韧带呈带状或扇形(内有条纹结构),呈低-中等信号,远端有信号增高的特征。通过前交叉韧带检查,图像呈现以上特征,说明受检者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10]。
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中,显示韧带增宽、T2WI信号增高时,反映出前交叉韧带发生不完全撕裂。图像显示韧带连续中断、韧带走形异常(呈水平状或扁平状)、T2WI信号增高时,反映出前交叉韧带发生完全撕裂[11]。另外,韧带完全消失、有关节腔积液形成,往往提示前交叉韧带发生不完全撕裂完全撕裂。关注前交叉韧带断裂核磁共振成像原发征象的同时,也要密切观察继发征象。在胫骨前移、后交叉韧带成角等继发征象中,能够间接反映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发生。在前交叉韧带断裂发生后,后交叉韧带会出现走形异常的情况,上部呈锐角[12]。
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后,能够准确检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金标准)的符合率高,可以有效降低误诊、误治风险。本组研究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7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伤情进行诊断,并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中,仅有假阳性2例、假阴性1例,显著低于超声检查,充分凸显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特异度、灵敏度分别达到95.65%、96.08%,诊断准确率高达95.95%。而超声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为65.22%、80.39%,诊断准确率为75.68%。相比之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临床诊断更为理想的选择。
在伤情得到确诊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需要及时接受治疗。在前交叉韧带不完全断裂的临床治疗中,可采取保守治疗方法,主要侧重于缓解症状、功能锻炼。在前交叉韧带完全锻炼的情况下,实施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手术,有效修复前交叉韧带,恢复其正常的结构、形态,进而有效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促进膝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在术后恢复期间,患者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恢复期,需要坚持进行康复锻炼。经手术治疗后,为了具体了解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可以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观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在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确认重建韧带的结构、形态是否正常稳定,警惕异常信号影的产生。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韧带形态正常、无异常信号,说明患者的恢复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诊疗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能够准确判断伤情,进而实施针对性的治疗。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为参考,可以对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做出判断。
【参考文献】
[1] 陈宏光, 赵双全, 陈文聪,等.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 33(14):2365-2366.
[2] 高倩倩.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研究[J]. 中国伤残医学, 2020, 28(12):14-15.
[3] 周理超,廖荣信.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准确性[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 29(8):1449-1451.
[4] 冯水玲. MRI检查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诊断价值[J]. 河南医学研究, 2021, 30(19):3604-3606.
[5] 常丽鹏, 赵敏, 龚国龄,等. MRI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 18(8):164-167.
[6] 王海杰, 高明勇, 涂滨. 超声与MRI检查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的对比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20, 36(7):651-653.
[7]张辉, 杨远, 陈斐,等. MRI检查在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0, 41(5):280-284.
[8]王梅. 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MRI不同序列诊断分析[J]. 影像技术, 2021, 33(6):17-22.
[9]王灿云, 姜黄维, 马海涛. MR测量股骨髁间窝的影像特点及其对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的预测价值[J]. 浙江创伤外科, 2020, 25(5):986-988.
[10]张乐. 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 4(8):132-133.
[11]薛安晓,杨灵芝. 17°微屈位及30°屈曲位膝关节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外伤患者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诊断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2,23(04):415-418.
[12]梁建乐,冯飞,刘汉桥. 30°屈曲体位膝关节MRI对显示前交叉韧带和评价韧带断裂的应用价值[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2,26(01):5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