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法检测乙肝DNA准确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罗巧燕

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河池 547000

摘要

目的:研究PCR法检测乙肝DNA准确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本文观察对象均选自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当中,共抽选100例,样本抽选时间段介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间。以上患者均接受PCR法检测,遵照临床诊断结果(金标准),对影响PCR法测定乙肝DNA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结果:PCR法检测阳性占比为91.00%,阴性占比为9.00%。检测结果呈阴性患者的实验室环境不佳、标本抗凝血、标本储存不合理、核酸提取方法不当、仪器准备不当、试剂质量不佳占比均高于阳性患者,P<0.05。结论:PCR法检测乙肝DNA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若存在检验样本储存不当、抗凝血、核酸提取方法不合理等情况,可能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需落实相应的管控对策,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将病症误诊和漏诊率减少。


关键词

PCR法;检测;乙肝DNA;影响因素

正文


PCR法检测具有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操作简便等优势,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检测结果[1]。近年来,PCR试验伴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现代医学发展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检验当中。乙肝是一种传播范围极广、危害性极大的常见传染性病症,伴随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极可能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PCR法检测乙肝DNA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鉴别诊断患者的病情,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伴随临床研究逐渐深入,发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本文将PCR法检测乙肝DNA准确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作为研究重点,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方法

1.1资料

本文于研究期内择取10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入院,以上患者当中,包含44例男性,包含56例女性;年龄统计范围19-73岁,年龄均值求取为(51.76±3.31)岁。

入选标准:经临床检查明确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且同疾病诊断标准所涉及相关内容相符者;病历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并发严重器质性疾病者;精神状态异常,无法配合检验工作者。

1.2方法

所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均接受PCR法检测,采集其晨间空腹肘静脉血,将其注入至血清管干燥试管当中。实施离心处理后开展PCR试验。先进行DNA提取,然后取5u模板加入PCR反应体系中上机扩增,于50℃2min→94℃5min 1个循环,完成预变性处理,随后于94℃15s→57℃30s 45个循环进行核酸扩增,遵照试剂盒当中的要求,完成标准曲线的绘制,并根据标准曲线自动计算标本的定量结果。

1.3观察指标

(1)统计以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PCR检验结果

(2)分析阳性、阴性样本当中,标本实验室环境不佳占比、抗凝血占比、储存不合理占比、核酸提取方法不合理占比、试剂质量不佳占比情况,以明确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应用SPSS20.0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的表述形式为(),计数资料以%”予以表述,前者施t检验,后者施卡方检验。数据差异明显且存在统计学意义的表述形式为P<0.05。

2实验结果

2.1 PCR检验结果分析

研究中所纳入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经PCR检验后,共检出91例阳性,其占比为91.00%;结果呈阴性例数共9例,占比为9.00%。

2.2 PCR法检测乙肝DNA准确性的单因素分析

PCR检验结果呈阴性患者的实验室环境不佳占比、标本抗凝血占比、标本储存不合理占比、核酸提取方法不当占比、仪器准备不当占比、试剂质量不佳占比同阳性患者相比,均明显更高,P<0.05,详见表1所述:

1:单因素分析[n(%)]

因素

阴性(n=9

阳性(n=91

X2/P

性别

男性

3(33.33)

41(45.05)

0.457/0.499

女性

6(66.67)

50(54.95)

实验室环境

良好

1(11.11)

84(92.31)

42.350/0.001

不佳

8(88.89)

7(7.69)

标本抗凝血

8(88.89)

6(6.59)

46.069/0.001

1(11.11)

85(93.41)

标本储存

合理

2(22.22)

89(97.80)

57.123/0.001

不合理

7(77.78)

2(2.20)

核酸提取方法

合理

1(11.11)

90(98.90)

77.071/0.001

不当

8(88.89)

1(1.10)

仪器准备

合理

2(22.22)

88(96.70)

50.482/0.001

不当

7(77.78)

3(3.30)

试剂质量

良好

0(0.00)

86(94.51)

60.754/0.001

不佳

9(100.00)

5(5.49)

2.3 多元回归分析

实验室环境良好赋值为0,反之赋值为1;标本抗凝血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标本存储合理赋值为0,标本存储不合理赋值为1;核酸提取方法合理赋值为0,不合理赋值为1;仪器准备合理赋值为0,仪器准备不当赋值为1;试剂质量良好赋值为0,不佳赋值为1。经多元回归分析,实验室环境不佳、标本抗凝血、标本储存不合理、核酸提取方法不当、仪器准备不当、试剂质量不佳同PCR法检测准确性之间有密切关联,P<0.05。详见表2所述:

2:分析PCR法检测准确性的相关影响因素

相关因素

β值

SE值

Wald卡方值

P

OR

95%CI

实验室环境不佳

0.689

0.457

2.273

0.004

1.992

0.813~4.878

标本抗凝血

0.765

0.558

1.880

0.002

2.149

0.720~6.415

标本储存不合理

0.913

0.462

3.905

0.008

2.492

1.008~6.163

核酸提取方法不当

0.607

0.539

1.268

0.000

1.835

0.638~5.277

仪器准备不当

0.885

0.594

2.220

0.000

2.423

0.756~7.762

试剂质量不佳

1.165

0.972

1.437

0.026

3.206

0.477~21.544

 

3讨论

乙肝DNA定量检测可以客观且准确的反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复制情况,对于临床用药、预后评估而言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3]。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属于目前临床中检测乙肝DNA的主要措施,具有可实时测定、定量范围宽等优势,且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4]。但是伴随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发现标本因素、PCR扩增因素等均可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本次研究中,乙型肝炎感染患者经PCR检测发现,阳性占比为91.00%,阴性占比为9.00%,阴性患者当中实验室环境不佳占比显著更高,提示实验室环境状态同PCR检验结果准确性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分析其原因,PCR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较高,若检测过程中一旦有污染情况出现,即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情况。为此临床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照规范化管理标准、技术验收标准,对实验室区域进行划分,针对实验室的试剂贮存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区以及扩增产物分析区落实相应的管理对策,将实验室内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保证其可以准确、规范化完成相关检测操作[5,6]

研究结果显示,标本抗凝血占比显著占更高水平,分析其原因,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液当中存在乙肝DNA,将患者的血清和血浆等作为检测标本。通常枸橼酸钠血浆、EDTA血浆等均可用于PCR检测,虽然可结合Ma2+,但是其水平相对更高,对检测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极小[7]。相对而言,肝素可以有效抑制聚合酶活性,作为抗凝素可能对标本的裂解产生影响,进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良影响。为此PCR检测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尽可能避免应用肝素。

研究中,检验标本储存不合理占比显著更高,分析其原因,细胞当中的酶可以降解DNA,若检测标本静置的时间>3h、标本储存环境的温度>25℃,极可能促使标本发生变性反应。为此,检验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分离血清、血浆以后储存检验标本,保证标本存放环境的温度在-20℃[8]

研究结果提示,核酸提取方法、仪器准备不当等均可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分析其原因,不同的核酸提取方法可获得不同的结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核酸提取的方式,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将病症误诊、漏诊的情况减少;PCR检测对于仪器具有极高的依赖性,扩增仪、以及离心机等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若扩增仪有孔间差不准确的情况存在,可能降低扩增速率,甚至导致扩增失败[9];离心机质量、离心时间等均可影响检测结果,若离心力不足或者离心时间较短,可对后续检测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提高误诊率[10]。工作人员开展PCR检测相关操作前,需要对相关仪器是否可正常运转展开检查,充分重视清洁消毒工作[11]。研究中,检测结果呈阴性患者的试剂质量不佳占比显著更高,试剂质量同模板提取、引物位点的选择等有密切关联,任一环节存在问题,均可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12]

PCR检测乙肝DNA的准确性提升,可以帮助临床医务人员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帮助其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保证疾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改善[13]。临床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深入贯彻PCR检测相关操作规程,落实管理措施,通过定期学习培训、改进管理对策等方式,持续性改进检测工作的质量[14];从检测各环节着手落实质控管理措施,保证检测工作的合理性,促进检测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提升,加强设备保养、维护力度,将环境、设备等因素对检测结果准确性所产生的影响减小[15]

 

参考文献:

[1] 张丽. 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用于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的准确性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12):1450-1452.

[2] 张刚. 酶联免疫吸附法与RT-PCR法对血液标本内乙肝病毒的检验价值比较[J]. 云南医药,2021,42(2):179-181.

[3] 王浩洁. 酶联免疫法与化学发光法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对比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34):4961-4963.

[4] 岳庆阳. 酶联免疫吸附法与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的临床价值对比[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6):66-68.

[5] 彭萍,何力志,彭鑫,等. 3个不同国产乙肝病毒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的比较[J].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20,30(6):54-56,60.

[6] 戴平. 超敏荧光定量PCR法核酸检测与乙肝两对半联用在乙肝防控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J]. 当代医学,2020,26(24):122-124.

[7] 马敏,颜秉翔. 探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实践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0):198.

[8] 黄丽娟,张丽芬. 国产普通荧光定量PCR技术与罗氏内标法荧光定量PCR技术在HBV检测中的意义评价[J]. 医药前沿,2020,10(22):231-232.

[9] 赵枫,史亚,王莹,等. PCR反应条件对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准确性的影响[J].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7):2527-2537.

[10]  雷秀丽. 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应用于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6):100-101.

[11]沙启明. HBV-DNA载量水平与血清学标志物分组模式及前S1抗原的关系[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1):33-38.

[12]袁桂英,罗润弟. 化学发光法与乙肝病毒DNA荧光定量在乙肝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 当代临床医刊,2022,35(6):84-86.

[13]陈桂茹,邱鸿威. 乙肝血清标志物联合乙肝病毒DNA检测在HB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检出符合率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15):105-106.

[14]李爱萍. 乙型肝炎病毒DNA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定量检测在诊断乙肝肝硬化中的临床应用[J]. 山西医药杂志,2021,50(13):2030-2033.

[15]戚华文,王绵生. 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DNA联合检测在HBV感染诊断中的意义[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4):931-9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