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减轻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和焦虑及睡眠障碍的护理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艾灸;带状疱疹;神经痛;护理;效果
正文
前言
带状疱疹是指细胞防御能力降低的患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同时损及神经和皮肤的感染性疾病,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其发作以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及簇集性水泡,多呈带状分布[1],当带状疱疹的皮损消退后,病变区域的皮肤如果出现疼痛或者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即可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该病的病毒具有嗜神经性有关,在侵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后会沿着神经移动到脊髓后根的神经节中,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处于较低的水平时,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又被激活,导致神经节发炎,从而表现出疼痛等症状,疼痛会增加患者的恐惧感,加重患者身心负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精神、睡眠,生活质量大大下降[2-3] 。带状疱疹具有自限性,年少者病程一般2-3周,高龄及御病力低下患者在3-4周左右,从而加重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现阶段,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西医现有治疗方式以抗病毒、营养神经和提高免疫功能为主,但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艾灸逐渐应用于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4] ,且其不良反应少、起效快、治疗成本低廉等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艾灸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的效果,本文择取80例患者展开观察,全文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共80例展开研究。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的均值是(63.55±3.36)岁;观察组中纳入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的均值是(65.78±3.4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发现,均衡性好(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诊断标准,并得到相关检查的证实;②年龄≥30岁;③患者知情同意,能接受该治疗并能遵医嘱用药。
1.2.2 排除标准
①其他引起疼痛的疾病患者;②心、肝、肾、血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③精神、语言、听力障碍者;④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西医治疗并配合常规护理,即抗病毒、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艾灸治疗和护理,主要内容有:①艾灸:从患者护理开始之日起即实施,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点燃的艾条与施灸皮肤保持距离,术者食指与中指或拇指与食指固定在施术部位两端以了解施灸温度;沿着发病侧的神经节段相对应的夹脊穴进行艾灸,在疼痛的区域内选择阿是穴,并以阿是穴为中心,向周围进行艾灸,施灸时采用回旋灸、往返灸、雀啄灸、温和灸等四步法[5],以患者局部的皮肤出现潮红、感觉温热无痛为宜,每次施灸时间为20-30min[6],施灸结束后治疗部位避免吹风受凉。1日1次,1个疗程5d,连续实施2个疗程。②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的衣物、床单的干净、整洁,尽量使用全棉制品,衣物要宽松,避免摩擦造成皮肤的损伤。保持患者的手卫生,勤洗手,经常修剪指甲,避免搔抓时弄伤皮肤。指导患者科学的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富含纤维素、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忌食辛辣、煎炸、发物之品,禁饮浓茶、咖啡等,注重营养均衡,通过食疗以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为主。待患者的病情恢复到一定程度后,鼓励其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舒缓的运动为主,以患者能耐受为度[7]。③情志护理: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沟通,尽快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治疗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地介绍疼痛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和艾灸的必要性,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心理,纠正患者错误的认识,树立乐观、积极的治疗心态。治疗期间及时将康复、好转信息传递给患者,组织康复的患者工休会座谈交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采用倾听、附和、彭励等方式引导患者释放个人内心不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指导患者通过深而缓慢呼吸、看电视、听音乐等方法转移注意力[8],减轻疼痛感。
1.4 观察指标
1.4.1 比较两组的疼痛情况 主要评价指标有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和疼痛减少30%所需要的时间,其中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标准分值为0-10分,其中无痛计0分,轻度疼痛计1-3分,疼痛可忍受;中度疼痛计4-6分,疼痛能忍受,但会对正常睡眠造成影响;重度疼痛计7-10分,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且对睡眠、食欲有较大影响。时间点为护理开始的前1日、护理10d后的次日,满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严重。
1.4.2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不良情绪 分别在护理前的1日、护理10d后的次日,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程度打分,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56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56分),反向计分法,分数越高,抑郁、焦虑越严重。
1.4.3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 使用《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时间点为护理前的1日、护理10d后的次日,量表共包括7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由轻到重分别给予0-3分,其中0分表示最好的睡眠质量,3分表示最差的睡眠质量,总分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4.4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 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全卷评分表》(GQOLI74评分)评价,评价的时间为护理开始前1日、护理10d后次日,评价的内容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四个维度来评定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每项的满分都是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5 比较两组复发情况 对患者展开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结果使用“均值±标准差”表达,运用t值检验;计数结果使用“百分比”表达,运用卡方值检验;结果显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疼痛情况
两组护理前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的VAS评分较同组护理前明显降低,而且观察组护理后的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疼痛减少30%所需要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比较两组的疼痛情况
组别 | n | VAS评分[分] | 疼痛减少30%所需要的时间[d]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40 | 4.39±0.40 | 1.87±0.15 | 6.04±0.57 |
对照组 | 40 | 4.36±0.38 | 2.56±0.22 | 8.67±0.83 |
t | - | 0.344 | 16.389 | 16.520 |
P | - | 0.732 | 0.000 | 0.000 |
2.2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HAMD、HAMA评分
两组护理前的HAMD、HAMA分值的均衡性比较好,P>0.05;两组护理后的HAMD、HAMA比同组护理前明显下降,而且观察组护理后的结果比对照组低,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HAMD、HAMA评分[分]
组别 | n | HAMD评分 | HAMA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40 | 22.47±1.91 | 14.83±1.15 | 21.89±1.85 | 13.76±1.04 |
对照组 | 40 | 22.50±1.93 | 17.51±1.42 | 21.94±1.87 | 16.59±1.32 |
t | - | 0.070 | 9.276 | 0.120 | 10.651 |
P | - | 0.944 | 0.000 | 0.905 | 0.000 |
2.3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PSQI评分
两组护理前的PSQI得分的一致性比较好,P>0.05;两组护理后的PSQI得分比同组护理前明显下降,而且观察组护理后的结果比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3:
表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PSQI评分
组别 | n | 护理前 | 护理后 |
观察组 | 40 | 12.72±1.01 | 3.84±0.35 |
对照组 | 40 | 12.76±1.03 | 5.79±0.54 |
t | - | 0.175 | 19.165 |
P | - | 0.861 | 0.000 |
2.4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GQOLI-74评分
两组护理前的GQOLI-74评分的结果不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的GQOLI-74评分的结果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升高,而且观察组的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比较护理前后的GQOLI-74评分[分]
时间 | n | 躯体功能 | 心理功能 | 社会功能 | 物质生活状态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40 | 60.46±5.71 | 71.25±6.79 | 58.95±5.56 | 69.57±6.62 | 60.84±5.75 | 71.53±6.82 | 62.09±5.87 | 73.66±7.03 |
对照组 | 40 | 60.50±5.73 | 64.02±6.07 | 58.92±5.54 | 62.21±5.99 | 60.89±5.77 | 64.78±6.14 | 62.04±5.85 | 67.51±6.42 |
t | - | 0.031 | 5.021 | 0.024 | 5.214 | 0.039 | 4.652 | 0.038 | 4.086 |
P | - | 0.975 | 0.000 | 0.981 | 0.000 | 0.969 | 0.000 | 0.970 | 0.000 |
2.5 比较两组的复发情况
观察组随访期内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5.00%;对照组随访期内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20.00%。上述数据比较可知,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疾病顽固而且治疗棘手,多数认为与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初诊不当等原因有关,而疼痛的发生则与神经炎症等存在着一定的关联[9]。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属于“蛇丹”、“蛇串疮”、“缠腰火丹” 等范畴中,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也纳入“痛证”、“痹证”等范畴,本质为本虚标实,多由于正气不足、余毒未尽,湿热毒邪阻滞经络,气机不畅,导致脉络阻塞,不通则痛;患者体弱、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虚衰无法濡养脉络,不荣则痛,因此,临床在治疗护理该疾病时,多以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为主[10-11]。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VAS、HAMD、HAMA、PSQI分值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疼痛减少30%所需要的时间短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使用艾灸在减轻带状疱疹神经痛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艾灸,是祖国医学传统外治疗法之一,是建立在中医腧穴、经络、脏腑、气血等理论基础之上,是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中医治疗护理技术,以艾为主要原料,通过燃烧在人体的特定部位给予温热的刺激,以经络传导来激发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安神助眠之功效,本文中的患者余毒未尽,通过艾灸能宣通发散、开通闭结,发挥出了泻热解毒的作用[12-13];同时艾灸还可以温经通脉,加速患处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消散瘀滞、通络止痛的目的;除此外,艾灸还具有补阳益阴,发挥培元固本治疗作用,对提升机体免疫能力,在减少复发中具有积极的意义[1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灸的镇痛原理与调节炎症因子、提高机体的疼痛阈值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等有关[15] ;艾灸温热刺激作用于疱疹部位,结合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不耐酸、不耐热的特性,其在干燥的痂内失去活性,会减少病毒对神经的损害。行艾灸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再配合对应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使得患者接受治疗、护理的配合度更高,从而加快其康复[16]。
综上所述,艾灸治疗在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能明显地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采纳。
参考文献:
[1]王静,祝君,刘艳芳.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艾灸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20,22(08):532-535.
[2]陈海燕.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5):7-8.
[3]王蕊,李丽,罗莉,刘茜,刘欢,解文静.多维度协同护理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负性情绪、知识掌握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0):194-197.
[4]朱小芳. 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
[5]王伟. 无烟聚能灸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
[6]廖玉明,金方,徐伟健.皮内注射联合松筋针、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J].吉林医学,2022,43(03):667-670.
[7]谭剑萍,徐丽华,黄燕君.健康教育联合疼痛护理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5):113-117.
[8]周巧英.火针与拔罐艾灸联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05):129-130+168.
[9]吴飞文,邓芸梦,黄杨玉鑫,蔡云.二味拔毒散外用联合火针加艾灸对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及皮损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22,21(03):44-47.
[10]佘秋悦,张悦,朱苏红.多学科协作护理对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症状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06):181-183.
[11]吴钰娟.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12]吕松谕.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广西中医药大学,2020.
[13]李中平.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
[14]尚颖.无烟聚能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
[15]任圣.麦粒灸联合微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比研究[D].上海中医药大学,2019.
[16]杨继维.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