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良性胃溃疡的效果及对CRP水平的影响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张晓霞

栖霞市中医医院 山东 烟台 265300

摘要

目的 探究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良性胃溃疡的效果及对患者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21~2022年期间收治的良性胃溃疡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设计两组。对照组,50例,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50例,以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比较:(1)治疗效果。(2)症状改善时间。(3)用药不良反应。(4)炎症水平[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胃肠激素[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5)复发率。结果 (1)治疗效果中,观察组有效率96.00%,较对照组高(X2=4.0000;P<0.05)。(2)症状改善时间中,观察组上腹疼痛耗时(3.04±0.88)d、胃部灼烧感耗时(4.55±1.05)d、恶心呕吐耗时(4.06±0.95)d,均较对照组短(T=6.4037;T=5.7031;T=4.6645;P<0.05)。(3)用药不良反应中,观察组发生率2.00%,较对照组低(X2=4.8913;P<0.05)。(4)炎症因子与胃肠激素中,观察组CRP水平为(3.23±0.88)mg/L、IL-6水平为(50.26±8.77)ng/L、GAS水平为(84.23±10.06)ng/L较对照组低,MTL水平为(271.16±30.42)ng/L较对照组高(T=9.1212;T=10.4776;T=16.1186;T=9.8585;P<0.05)。(5)复发率中,观察组复发率0.00%,较对照组低(X2=4.1667;P<0.05)。结论 良性胃溃疡治疗中,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起效快、有效性和安全性高,还可改善患者胃肠激素、炎症水平,减少复发,值得推广。


关键词

良性胃溃疡;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

正文


前言:良性胃溃疡是消化内科常见、多发病。我国部分地区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胃溃疡发病率约为11.43%,其中约99%为良性[1]。而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不规律饮食、饮食复杂等状况越发多见,导致该发病率逐年上升[2],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且研究证实,良性胃溃疡还可发生癌变,风险高达约1~7%[3,4]。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方案治疗良性胃溃疡,三联疗法应用最为广泛。三联疗法即1类质子泵抑制剂联合2类抗生素治疗[5],但质子泵抑制剂临床种类较多,选择存在困难,选择更高效、安全的用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选择良性胃溃疡患者进行研究,探究雷贝拉唑联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的效果,为临床三联疗法选择提供参考,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1~2022年期间收治的良性胃溃疡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设计两组,分组研究符合伦理要求,获得准允。

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均值 42.58±10.52 岁,最高72岁,最低20岁。病程均值 1.84±0.88 年,最短2个月,最长5年。溃疡面积均值 10.22±1.25 mm2,最大17 mm2,最小5 mm2

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均值 42.55±10.54 岁,最高70岁,最低19岁。病程均值 1.86±0.85 年,最短3个月,最长5年。溃疡面积均值 10.20±1.28 mm2,最大17 mm2,最小4 mm2

两组常规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均确诊良性胃溃疡。(2)临床资料完整,符合诊断要求[6]。(3)对研究用药无过敏反应。(4)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1)合并其余胃部疾病者。(2)合并其余免疫系统疾病者。(3)重要脏器病变者。(4)用药依从性较差者。(5)随访期间失联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本组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奥美拉唑由四川科伦药业提供,国药准字H20056108,餐前30~60 min口服用药,每日2次,每次20 mg。克拉霉素由广东东阳光药业提供,国药准字H20183466,每日2次,口服用药,每次0.25 g,症状较重者,可提高用药剂量为0.5 g。阿莫西林由珠海联邦制药提供,国药准字H44021351,口服用药,每日2次,每次0.1 g。

1.3.2观察组

本组以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本组患者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用法用量同对照组。雷贝拉唑由成都迪康药业提供,国药准字H20040715,口服用药(最佳用药时间为清晨,于早餐前30~60 min时用药),每日1次,每次10 mg,若患者病情较重,可提升用药剂量为每次20 mg,

1.3.3其他

两组均治疗2周。期间由本院医护人员予以护理干预,控制护理质量差异,提高治疗效果准确性。

1.4观察指标

1.4.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纳入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

显效: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中可见创面基本愈合,Hp根除。

有效: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检查中可见创面处于愈合过程期,Hp减少。

无效:症状、创面检查、Hp结果无明显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分组总数*100.00%。

1.4.2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

症状包括上腹疼痛、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三类。

1.4.3比较两组用药不良反应

统计患者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

1.4.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胃肠激素水平

炎症指标有: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患者空腹状态下,经肘部静脉抽取血液样本2 mL,离心机离心处理,时长10 min,速率3000 r/min,去上层血清,将待检样本置于冰箱内贮存(20),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数据。

胃肠激素指标有: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样本获取同炎症检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数据。

1.4.5比较两组疾病复发率

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疾病复发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6.0系统处理计量资料(`x±s)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效果中,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详情见表1。

1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50)

20(40.00)

22(44.00)

8(16.00)

42(84.00)

观察组(n=50)

22(44.00)

26(52.00)

2(4.00)

48(96.00)

X2

-

-

-

4.0000

P

-

-

-

0.0455

2.2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详情见表2。

2症状改善时间`x±s;d)

组别

上腹疼痛

胃部烧灼感

恶心呕吐

对照组(n=50)

4.26±1.02

6.04±1.52

5.08±1.22

观察组(n=50)

3.04±0.88

4.55±1.05

4.06±0.95

T

6.4037

5.7031

4.6645

P

0.0000

0.0000

0.0000

2.3两组用药不良反应率比较

用药不良反应中,观察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详情见表3。

3用药不良反应率比较[n(%)]

组别

腹泻

乏力

嗜睡

头晕

总发生率

对照组(n=50)

2(4.00)

1(2.00)

3(6.00)

1(2.00)

7(14.00)

观察组(n=50)

1(2.00)

0(0.00)

0(0.00)

0(0.00)

1(2.00)

X2

-

-

-

-

4.8913

P

-

-

-

-

0.0270

2.4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炎症因子、胃肠激素中,观察组CRP、IL-6、GAS较对照组低,MTL较对照组高(P<0.05)。详情见表4。

4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胃肠激素水平比较`x±s)

组别

CRP(mg/L)

IL-6(ng/L)

GAS(ng/L)

MTL(n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50)

10.44±2.88

5.44±1.47

150.28±20.23

70.26±10.26

218.55±16.88

120.17±12.14

150.36±12.55

220.28±20.16

观察组(n=50)

10.42±2.91

3.23±0.88

150.25±20.26

50.26±8.77

218.60±16.84

84.23±10.06

150.40±12.52

271.16±30.42

T

0.0345

9.1212

0.0074

10.4776

0.0148

16.1186

0.0160

9.8585

P

0.9725

0.0000

0.9941

0.0000

0.9882

0.0000

0.9873

0.0000

2.5两组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中,患者复发4例,复发率8.00%。

观察组中,患者复发0例,复发率0.00%。

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X2=4.1667,P=0.0412;P<0.05)。

 

3.讨论

良性胃溃疡是最为常见的胃溃疡类型。现阶段,临床已经明确胃溃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遗传、饮酒、Hp感染、心理应激等均存在关联性,且以Hp感染为主要致病因素[7,8]。受高胃酸影响,患者胃粘膜防御、修复功能会出现损伤,当Hp于胃上皮生长时,便会与高胃酸产生共同作用[9],从而引起胃粘膜炎症,导致溃疡。而溃疡不仅会导致患者胃部灼烧感、恶心呕吐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还存在癌变风险,威胁生命安全,故而需及时诊治。

 

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是临床常见的三联疗法,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均为抗生素。奥美拉唑属于R、S双光学的异构体,能够抑制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产生双重抑酸功效[10]。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奥美拉唑存在起效缓慢、抑酸不充分等问题。故而本院以雷贝拉唑替代奥美拉唑[11,12]。而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证实了良性胃溃疡治疗中,雷贝拉唑联合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优于奥美拉唑。这是因为,雷贝拉唑属于第三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合成[13],并有效解离H+-K+-ATP酶,实现胃酸的抑制。研究证实,雷贝拉唑抑酸能力较奥美拉唑强2~10倍[14]

而观察组复发率和治疗后CRP、IL-6、GAS较对照组低,治疗后MTL较对照组高(P<0.05)。则进一步凸显雷贝拉唑治疗优势,可改善患者胃肠激素、炎症水平,减少疾病复发。这是因为,雷贝拉唑可有效抑制基础胃酸、刺激性因素胃酸的分泌,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胃内的pH值,增强灭菌效果,改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从而减轻胃内炎症,改善胃肠激素,减少复发。

此外,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低(P<0.05)。可见雷贝拉唑用药安全性。雷贝拉唑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代谢产物90%可随人体尿液排出,其余代谢也可随粪便排出,体内药物蓄积少,故而用药不良反应相对更少,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良性胃溃疡治疗中,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效果良好,起效快,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水平、胃肠激素水平,用药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且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冯浩,陈丽华,丁超. 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疗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J]. 北方药学,2020,17(4):107-108.

[2]刘仿,王晓娟,张昌义. 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疗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分析[J]. 系统医学,2021,6(13):71-73.

[3]王周哲.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治疗Hp感染所致胃溃疡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8):174-175.

[4]曾广基.探讨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疗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0):17.

[5]崔玉霞. 雷贝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腹痛(胃溃疡)临床疗效[J]. 世界复合医学,2021,7(2):15-17.

[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33-737.

[7]毛永杰.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2):172-173.

[8]高明. 雷贝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7):164-166.

[9]胡云霞. 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疗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J]. 北方药学,2019,16(1):39-40.

[10]谢凯.雷贝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良性胃溃疡的疗效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6):25-26.

[11]王利民. 雷贝拉唑联合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治疗胃溃疡患者的效果[J]. 医疗装备,2020,33(4):38-39.

[12]陶瑜.联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胃溃疡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3):164-165.

[13]刘宝. 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治疗胃溃疡患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2):131.

[14]邓继中.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疗法治疗胃溃疡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1):1689-16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