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内科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正文
内科为医院重点建设科室,在临床进行治疗期间,由于疾病类型较为复杂,患者人数较多或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难度[1]。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还可以采用优质的临床护理管理模式,通过维持患者在该领域的临床护理质量,加快患者康复周期,建立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2-3]。在进行优质管理期间,还应结合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建设体系,符合医院在该领域的护理需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内科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名。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2:13,平均年龄为(49.51±2.66)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14,平均年龄为(47.21±3.54)岁(P>0.05)。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
排除标准:(1)精神类疾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1)疾病干预:在患者入院后,应分析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并通过针对患者的疾病类型及患者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2)用药护理: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应帮助患者构建正确的临床用药体系,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用药,缩短患者预后周期。(3)环境护理:患者住院或临床的患者进行环境护理措施,通过加强患者的临床环境干预,对病房进行打扫,并采用特殊标识对安全出口进行标注,可提高患者护理安全性[4-5]。
1.2.2观察组
观察组进行优质护理管理模式:(1)建立护理小组:在进行护理模式期间,应由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管理人员作为小组内的负责人员。应对现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在考核期间,不仅要考核护理人员的临床操作能力,还应考核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如果考核结果满意后,可以胜任小组内的具体成员[6]。(2)职责划分:在构建临床小组后,应对小组内的职责进行划分,护理管理人员主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监督。护理人员主要分为常规护理人员以及责任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分别委派不同的护理人员[7]。(3)护理培训:在进行护理期间,护理人员的自身操作技巧,可以直接影响患者临床护理质量。在进行护理期间,应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主要培训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技术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并且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临床操作以及护理评价进行打分[8-9]。(4)建立管理理念:护理管理人员定期展开内科护理知识讲座,通过加深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10]。不仅如此,在进行临床讲座过程中,还应普及,应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护理,以患者为护理过程中的主体,以患者为中心展开综合护理服务,从多维度出发,对患者进行日常关心,提高患者临床护理价值[11]。(5)总结护理质量:护理管理人员每周召开护理质控小组会议,通过在会议上总结以往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善,使护理质量不断进步,并委派专业人士来到医院进行考核,不断规范护理质量[12]。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表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0~50分为不满意,50~80分为较满意,80~100为满意。该量表Cronbach’s 系数为0.897,各维度系数为0.539~0.984。
1.3.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
采用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表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分为医嘱执行、护理态度、心理疏导、护理措施、操作水平共5个维度,满分为100分。护理质量与分数成正比,该量表Cronbach’s 系数为0.895,各维度系数为0.658~0.954。
1.3.3对比生活质量评分
运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等8个维度指标,每个指标的分值范围在0~100分,生活质量与分数成正比,该量表Cronbach’s 系数为0.895,各维度系数为0.658~0.954。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结果由SPSS26.0统计学软件统计完成,若组间数据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对比护理满意度[n(%)]
组别 | 例数 | 满意 | 较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数 |
对照组 | 25 | 8(32.00) | 11(31.42) | 6(24.00) | 19(76.00) |
观察组 | 25 | 13(52.00) | 11(36.00) | 1(4.00) | 24(96.00) |
c2 | - | - | - | - | 4.152 |
P | - | - | - | - | <0.05 |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对比护理质量评分[(x±s)/分]
组别 | 护理态度 | 心理疏导 | 管理措施 | 操作水平 | 医嘱执行 | |
干预前 | 对照组(n=25) | 66.69± 5.15 | 64.35± 6.91 | 68.64± 5.90 | 62.86± 4.05 | 60.94± 9.28 |
观察组(n=25) | 65.84± 5.20 | 64.91± 6.94 | 67.36± 6.18 | 63.41± 4.75 | 61.58± 9.37 | |
干预后 | 对照组(n=25) | 73.48± 6.94 | 71.24± 8.28 | 70.94± 8.64 | 70.25± 5.84 | 72.94± 3.59 |
观察组(n=25) | 86.41± 6.89 | 84.36± 8.06 | 81.84± 8.61 | 86.94± 5.47 | 84.87± 3.18 | |
t组间干预前 | 0.958 | -0.472 | 1.235 | -0.727 | -0.400 | |
P组间干预前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
t组间干预后 | -10.903 | -9.363 | -7.369 | -17.200 | -20.513 | |
P组间干预后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3对比生活质量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3 对比生活质量评分[(x±s)/分]
SF-36 | 评价时间 | 对照组(n=25) | 观察组(n=25) | t | P |
生理功能 | 干预前 | 61.02±7.89 72.86±7.45 | 61.19±7.66 81.44±8.21 | -0.109 | 0.913 |
干预后 | -5.472 | <0.001 | |||
生理职能 | 干预前 | 61.89±6.02 74.05±6.93 | 63.06±6.89 81.48±7.78 | -0.904 | 0.368 |
干预后 | -5.043 | <0.001 | |||
躯体疼痛 | 干预前 | 74.05±8.02 78.67±9.66 | 73.59±9.44 81.06±8.74 | 0.263 | 0.793 |
干预后 | -1.297 | 0.198 | |||
总体健康 | 干预前 | 61.02±11.39 66.77±11.74 | 61.19±11.66 75.43±11.89 | -0.074 | 0.941 |
干预后 | -3.665 | <0.001 | |||
生命活力 | 干预前 | 66.23±8.33 72.86±8.12 | 66.99±8.49 82.35±9.02 | -0.452 | 0.652 |
干预后 | -5.529 | <0.001 | |||
社会功能 | 干预前 | 61.54±9.84 73.56±9.56 | 61.74±10.12 80.14±10.45 | -0.1 | 0.921 |
干预后 | -3.285 | 0.001 | |||
情感职能 | 干预前 | 69.71±3.86 80.16±6.28 | 70.07±4.12 90.47±5.27 | -0.451 | 0.653 |
干预后 | -8.892 | <0.001 | |||
精神健康 | 干预前 | 71.89±8.10 | 71.93±8.65 | -0.024 | 0.981 |
干预后 | 81.08±8.32 | 90.66±8.77 | -5.604 | <0.001 |
3讨论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是指患者在进行护理管理期间,应区别传统护理工作,为患者展开综合护理服务。在进行护理期间,应以护理小组为护理执行单位,通过对选组的成员进行考核。从护理人员自身出发,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定期展开护理会议,总结以往护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且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及时改善护理过程中的不足,有利于建立优质的临床护理措施。在保证患者护理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性。在进行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期间,可以深化临床对该领域的护理技术发展,为患者展开综合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加深患者自身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目前已经在临床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在进行护理管理期间,争取取得患者家属以职业医院的支持,构建优质的临床管理策略。在稳定患者机体指标的基础上,从多领域出发,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满足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综上所述,临床在对内科护理管理期间,可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自身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认可度,还可以维持优质的临床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符合医院在该领域的临床护理要求。
4参考文献
[1] 李欢, 方燕, 仇立花. 人工气道管理小组在ICU人工气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重庆医学, 2022, 17(S01):051.
[2] 谈永芳, 边改维. 优质护理风险管理在自然分娩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贵州医药, 2022, 46(9):3.
[3] 温亚, 白思怡.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目标温度管理技术在心脏骤停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 21(16):2.
[4] Dong Q , Zhang Y . The effect of the prospective information-based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model on the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quality in emergency medicine nursing manage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2021, 13(6):7406-7411.
[5] 王珂顾婷婷吴水刘艳臧秀娟何青青. PDCA管理在医院-社区联动诊治模式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技术中的应用效果[J].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 27(S01):90-91.
[6] 李玉莲, 莫伟, 蔡益民, et al. 患者参与管理模式在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1, 030(004):408-411.
[7] 刘红梅.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应用个体化运动康复护理的价值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9(S02):024.
[8] 于迪迪, 仝方媛, 陶振荣,等. 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 14(S02):027.
[9] 阚瑞雪, 周芳, 王佳婷,等. "全链式"信息化健康管理模式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居家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 37(25):5.
[10] 魏娇, 刘辉, 鲁慧敏,等. 基于Siebens领域管理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 27(22):5.
[11] 简文婷.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肾内科血透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重庆医学, 2021, 50(S01):409-410.
[12] Deng K , Xie P , Yuan Y , 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interface failure between casing and cement sheath on casing stress under non-uniform in-situ stress[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21, 91(3):632-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