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期刊: 世界·教育前沿 DOI: PDF下载

龚飞燕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贵阳551400)

摘要

立足新时期,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育可以肩负中华民族振兴大任的世纪新人,这是对大学生“为人之道”的进一步要求;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因此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堂,这是对高校思政教师“为师之道”的更高要求。时代新人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教师,加强高校思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对时代新人负责,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具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现状分析;职业道德修养

正文

教育是族复兴,人类社会前进的基础。放眼全世界,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更加多样与复杂;在国内,中华民族已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辉煌的征途中,正为完成第二奋进任务而不懈努力奋进着。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必须着力于培育肩负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3.18重要讲话发布三周年,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理直气壮的做好思政课教育,但做好思政课教育的重点还是师。尤其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政教师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精湛的教学科研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思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一)道德

要理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朱熹认为: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也。从朱熹的理解可以看出,对道德概念的把握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界定,就是做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就是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品格,即德性。为人处事当以得为先,只有得道方能化德,培养良好品德,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所以,关于道德的含义可理解为将做人所遵守的各种原则与准则,内化于人的内心并持之以恒地保持下去品性。

(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规范是在人们在工作职业生活中产生出来,是人类一般社会美德在工作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反映,即参加不同类型职业活动的人,通过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原则和准则,以及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改造、重塑、完善等,使自身形成了适应职业特点所需要的人格道德标准、人格精神情操、人格品德特点的总和。各种工作职业的人在职业道德规范品格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明显的职位区别,由某些工作职业的实际活动所产生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了该职位特定的社会需要与利益,人的职业活动是具体的,因而其人格品德特点就是具体的。提升道德修养水准,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社会公众的综合素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同时还可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建立较完善的良好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三)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道德

高校思政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重视高等学校思政课程教师这种群体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因为相比于其他教育专业类别的教师来说,高等学校思政课程教师肩负引领着广大青年确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坚持崇高理想信仰重大历史任务,特别在当今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每况愈下的重大趋势下,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总体目标,要促进中华民族的辉煌,亟需通过高等学校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拥护党,支持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并立志为中国特色各项事业奋斗终生的实用人才。这对大学课堂思政师资的能力与素质都给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理论课师资也明确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想要新、眼界要广、自律要严、格要正的全新标准,为思政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

.高校思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意义

都说老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这是对老师的褒奖,同时也包含着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就高等学校思政课程老师而言,尽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老师并无法教会学生正确应付考试的方式,更无法让学生掌握实际有效的专业技能,但是思政工作老师仍然是广大青年理想的引导者,立德树人的主力军,承担为党育才,为国育的重担,对于强化高等学校思政课程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高等学校思政课程老师自身发展以及学生更好的进行教育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思政教师以身作则,提升教学效果

尽管教育行业普遍希望其从业人员都具有较高的人格道德素养,但由于高校教师职位的特点,尤其是高校思政教师要发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对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就高出了一般的职业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课内与课外的教学行为是否一致,会对学校的教学发展带来深刻久的影响,同时对课堂教学成果也会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为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学校思政课程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坚四个自信,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学校思政课程老师首先就应该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教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在教书育人的教育实践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高校思政教师人格完善,提升育人水平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职业的特点,赋予了学生教育行为活动中特别的社会责任,那就是老师不但要传授给学专业的知识与技术,而且需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拥有高尚的人格。这是所有教育从业者共同的职责和使命,不分年级,不分专业。而高校思政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在专业素养和职业修养方面要不断完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一言一行作为学校来讲有着鲜明的示范性,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但体现自身品质,同时关乎到大学生品质的培养,关联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整个社会的安宁与发展。所以,老师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都必须摆正自身的定位,认清教书育人的责任,并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育人水平。

(三)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改进风气,优化育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学校老师应当坚守教书育人者当先受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积极传递者、党施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好地担当学生成长指导者责任。大学思政课担负着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以及协助大学生自身树立端正的三观,培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领导的崇高任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的思政理论课都处在一种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高校思政课也成为学生普遍厌学的一类课程。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要让每一位高校思政教师自觉做到敬业,勤业,精业,爱业,尽心尽力的将工作做得更好,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然后通过教师的来帮助学生转变,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进而改变整个社会对思政课及思政教师的评价,优化育人环境。

.高校思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现行状况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课程中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国家意识、点燃爱国热情的关键抓手。目前,绝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授课教师,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社会中、互联网上,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各类负面新闻,也无一不在提示着现在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学和师德师风建设上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综合来看,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个方面:

(一)信仰不足,水平不高

高校思政教师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本人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都不牢固,无法认识所担任岗位的历史使命,没有较强的政治责任。少数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教师,甚至没有系统接受过马克主义理论教育,未能深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理论水平十分堪忧。新时代背景下,欧美等霸权国家掌控了国际媒体的风向,他们对很多时政新闻进行歪曲报道。很多信仰不足、水平不高的教师,在遇到一些时政问题时,往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无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一些反党反国家言论进行有力的辩驳,从而造成了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认识,错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良机。更不能为学们解决在社会实践、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矛盾和问题。

(二)重视晋升,轻视修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思政老师将关系自身利益的职称晋升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而对思想道德修养则漠然视之。这些老师,大多只关注业务能力的提升,对于政治学习不管不问,从而造成政治把关松懈、自我约束不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三观导向偏离轨道,行事说话略显偏激。轻视思想道德修养,也造成了部分教师在工作上自由散漫,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甚了解,更无法有效遵守;另一方面的表现,只关注自身利益,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参加、不关注教学以外的集体活动,一定程度偏离了学校同事的大家庭。

(三)敬业不佳,考核缺乏

部分高校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思政课教学人员流动性大,因此很难形成良好的敬业奉献氛围。受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部分高校思政教师教育理念落后,职业理想缺乏,过分看重个人利益,鲜有无私奉献;更多思考个人荣誉和得失,从不考虑教书育人的效果,更有甚者,只是把思想政治课程教授视为一种谋生的工具,胡乱应付,草草了事。这样的老师无心深钻业务,奉献精神不够,往往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示范。另一方面,现有考核制度大多只有对严重行为的处理办法,缺乏对上述老师不良之风纠正和引导的相关举措,考核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高校思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高校思政教师目前在道德修养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思政教师理论水平不足和信仰缺乏造成的恶性循环。思政老师的思想层次不高,教学反馈欠佳,因此无法激发他们的教学积极性,这反过来也制约他们的干劲和成就感;有的思政老师照本宣科,不能举一反三,生动地举例,对知识的讲解也乏善可陈,使得知识成为了死记硬背,由此导致了学生不乐于学、教师不乐于教,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而教师的信仰则要求更高。往往都是在理论水平很高的基础上,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从而产生了坚定的理论信仰。而少数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思想政治相关理论,专业水平低下,理论装备不足,从而出现了信仰缺乏的现象。

第二,经济至上的理念对思政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新时代背景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之下,我国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而高低收入人群的差距逐步显现。在这种经济体制改革中,向钱看,向厚赚的思愈演愈烈,教师思政教育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遭遇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少数教职工因无法抵御物质效益的诱惑,热衷第二职业,进行过多与教育事业不相干的经营活动,而忽略了自己职业素质的建立,更严重危害了正常的教育活动

第三,相关考核机制不健全对思政教师道德修养的影响。在现行高校体制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像科研成果转化一样立即产生效益和价值,因此部分高校主管领导对思政课程不够关注,这直接反映为对思政课教学以及对任课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政审考核不够,近年来由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此类现象有所改观,但仍不可忽视。涉及到教师核心诉求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和年度考核晋级工作,都鲜有对思政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水平的定量考核办法。这种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也导致了思政教师整体职业道德素养的滑坡。

.高校思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方法与对策

百年大计,以教育事业为本;教学大计,教育先行。教师教书育人的实际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而这种过程中会引起各种制度、奖励举措等诸多方面的调整,而在这一系列的调整措施中,最基本的便是对一个老师的自身道德调整。所以要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首要的就是思政教师要从思想意识的层面上认识到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内化为教师的行动自觉,其次才是外部层面的监管、考核等硬约束。

(一)强基固本:深化学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思政教师要提升职业道德修养,首先就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这样的意识既要通过学习得来,又要通过学习不断加以巩固和强化。一方面,高校的思政老师要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原文,听原文,悟原理。另外,新时期的思政老师还必须不断加强对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史等历史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当今国内外发展大势,都是思政老师的必修课,只有通过持续深入的系统学习,才能提高认识,增强信念信心,同时内化为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到教书育人的实践中。

(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能只靠理论研究得来,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养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也是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展露出来。所以,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与活动中自觉遵守教育道德准则,努力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认真做好敬业爱生、行为范、从教育人。高校思政教育唯有先以德立身,之后才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人。

(三)精益求精:完善制度

学校思政教道德素质的提高,除了加强教师自我调控这个内因之外,还需要高校完善师德考评制度这个外因。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完善符合当代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践的人事、分配、考试、奖惩等制度,真正从用人上严把教育入口关、职业道德、素质观、创新能力关;从分配上转化为干和不干一,干多干少一样的态度,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在考核评估上,采取老师互评和学评议等多重方法,把职业道德视为一项必须考核的内容;健全奖惩制度,着力营造遵守职业道德光荣,不讲师德羞耻的舆论气氛,以此形成对教职工行为有效的奖励与约束机制,增强学校思政教育整体职业道德素质。

.结语

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稳定的必要的职业品格。但这些职业品格并非自然而然获得,而是必须经过后天的掌握、锻炼、系统训练和不断践行。大学的思政课程教育,应当把教师职业道德的外在要求内化成教师自己的某种职业道德能力,从而养成教师自身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唯有如此,学校才能尽可能多的为社会造就出优良的人资源,进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更广阔而深刻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歆,王毓珣.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同志新时代教师思想[J].教育导刊,2018(4): 5-11.

[2]王昳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31.

[3]马瑞阳.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路径分析[J].艺术科技,2019,32(12):189+203.

[4]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N]. 人民日报,2018-09-10.

[5] 白忠玉.新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塑造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0):27-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