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林康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皂头镇中心小学334116

摘要

体育教学在初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专业性的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着缺乏体育教学资源的投入、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推动小学体育向健康、科学发展,特别是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如何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是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课堂 小学体育 教学策略 双减

正文


前言

    基于双减背景下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教师要以落实新课程理念为着眼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发展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能,增强健康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专项运动技能进步,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1]。基于此,我们需要给学生创设课外活动条件,在革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在开展体育与健康游戏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从而感受到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

 

 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体育教学资源的投入。通常来说,小学的建设规模都较小,体育设备较少,普通的体育教学设备很难适应体育教学的整体要求。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体育设备,难以适应现实的体育教学需要。此外,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建立足够大的运动场,比如,有些小学没有足球场,有些小学虽然也有篮球场,但是数量太少,无法满足小学生的体育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小学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担任,而他们缺乏相应的体育专业技术,而且体育教育知识也十分匮乏,从而导致小学生无法接受正规的体育教学。

(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开始,在这一阶段,不管是什么科目对学生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2]。长期以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目前小学体育还没有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大部分老师把重点放在了体育活动上,而忽视了小学生体育素养的教育,这与我们目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目前,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运锻炼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独立意识的形成。

(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教学方法太过单一,体育教师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极度边缘化就是教学方法单一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室外运动场的教学时,过于随意、散漫,只带着学生做简单的热身运动后就让他们自由活动[3]。但是,小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还比较薄弱,而且没有完全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很难自己组织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活动,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也有部分体育教师会积极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但因为其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不强,导致引导和教育的方式枯燥乏味。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甚至抵触情绪。这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师生交流机会不足

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较为传统,这就造成他们在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与学生的交流不足。通过有关的调查发现,因为以上问题的存在,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群体合理地实现对自身运动能力的充分拓展,进而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对于学生体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与阻碍。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根据核心素质教育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4]。比如,可以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许多体育项目都是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学生们要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地完成这项运动,并体验运动的魅力。因此,在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中,团结协作是一种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但是,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强调技能教学,忽视体育品格的培养,不注重交流和协作,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凝聚力、协作能力和体育品格的形成。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上课之前,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并选出每组的组长,组长的任务是负责小组里的沟通和协商工作。接着,由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领导下,进行团队协作,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从而强化其团队协作精神。比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安排“三人两足”,每个小组成员的步伐要统一才能避免摔倒并以最快的速度顺利到达终点。通过这一运动,学生们可以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志品格。

(二)应用体育游戏助力课堂导入

小学生因年龄特点,身心发育还处于起步阶段[5]。大多数小学生不太了解学习的重要性,教师需要通过游戏来激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爱好较为广泛,教师通过有效引导,就能将其注意力吸引过来。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积极应用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后续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小学生实际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体育游戏,以调动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教师还应该注意游戏设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确保在课程开始前就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其沉浸在趣味的教学氛围中,以便有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开展篮球教学前,教师就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导入胯下拍球闯关游戏,以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可以把游戏设置成几个不同的关卡,第一个关卡是要求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3 个胯下拍球,第二个关卡是要求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6 个胯下拍球,第三个关卡是要求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9 个胯下拍球,以此类推,让学生参与闯关游戏。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拍球的要领和技巧,其次向学生宣布比赛规则,最后看哪位学生表现最佳,动作完成得最为标准。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不但能提升小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积极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掌握相应的篮球运动技能。

    (三)实施分层教学

首先,设定分层目标。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确定分层教学的目标,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起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差异化以各种形式体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性别的不同[6]。男生最喜欢的是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尤其是集体运,比如篮球,足球等。而女生则是喜欢比较放松、比较有趣的体育活动,所以很多女生都喜欢做健身操、跳绳之类的运动项目。而且在运动能力方面,学生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好、耐力好,在中长跑等项目上成绩优异;有些人的体质很好,在跳高、跳远、短距离跑等项目上,他们的爆发力十足。教师在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训练进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次,进行教学分层。双减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立体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小学体育教学也应该制订立体的教学目标,并对其进行了细化,实现合理的层次划分。想要让所有的学生在课程中都达到相同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各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7]。就拿“立定三级跳远”来说,老师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掌握运动的要领,也不能要求他们一定要跳到指定的标准线。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一级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动作,并做到身体协调;二级目标是熟练掌握立定三级跳远的协调性和跳远技巧;三级目标是完成立定三级跳的全部动作,并获得优秀的成绩。

此外,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跳山羊”的课程,这个项目的动作和方式都很复杂,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进行试跳,然后挑选出动作表现较好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既能给表现出色的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又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成绩不佳的同学,老师可以提供具体的指导,强调运动要领并改正他们的错误,尽可能地让他们做到动作标准。

(四)创设故事情境

许多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一些体能方面的训练便完成教学内容,剩余的时间则交由学生自由活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全部集中在“自由活动”上,影响了体育的实际效果[8]。教师应该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通过故事类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较为真实的体验感,从而完成个性化的体育课堂构建,并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充满热情,主动接受体育锻炼。例如,在进行综合体能训练时,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好活动场地,其中包括障碍跑、过鞍马、吊环、沙坑跳远、攀爬、匍匐前进等体育运动形式。教师要先设定好活动环节的顺序,告知学生前进路线,之后为学生讲述预设情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两组进行“夺宝演习”,1组学生作为“夺宝人”,2组学生则是“守宝人”,要求学生从起点出发,到达终点,在找到终点的宝藏后原路返回起点,并将宝藏交给教师。教师还可以将情境剧情设计得更加丰满一点,如在城镇里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公主生了重病,国王发布了告示,如果谁能找到丛林中的宝藏带回来为公主治病,便能获得“骑士”的称号。“守宝人”便是丛林宝藏的守护者,要守护宝藏。“夺宝人”要通过种种障碍后找到终点的宝藏,“守宝人”则需要在终点等候,待“夺宝人”带着宝藏出发的1分钟后再出发追回宝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流程的连贯性与逻辑性,让学生在故事情境的带动之下,引入个人的自身情感进行体育运动,以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全面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视野下,小学体育教师要能够站在教育的前沿,把握教育方向,转变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其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易州,何芳,唐海军,龚伟琪.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开展的机遇、困境与思路[J].福建体育科技,2022,41(05):77-81.

[2]秦晴,徐强.“双减”背景下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小学建筑改造设计策略研究——以太原市新建路小学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2,16(10):23-25. 

[3]张金奎,张清华.“双减”政策下小学阶段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路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2,38(04):42-48.                                                                                                        

[4]杨凤林,蒋丽华,姜晓涵.“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现状调查研究——以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四小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04):85-87. 

[5]牛臣虎.巧设游戏 创新教学——“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游戏教学策略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3,11(02):106-108.

[6]于翠杨. 浅析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一),2021:141-145.

[7]杨万文,秦浪.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05):206-2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