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正文
前言:中学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生物学与社会的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提高人们的生物学知识,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生物学科的抽象性质,大多数学生感到了学习的难度,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
一、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
1.学习难度大。
高中生物知识体系非常庞大,而且学科内容非常复杂,这就导致了每节课的生物学习内容较多,从而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难度。同时,相对于初中来说,高中生物的内容更加具体和细致,导致了学习内容的复杂化,从而增加了高中生物学习的难度。
2.学习任务重。
首先,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复杂、课时有限,这就造成了学生每节课的学习任务繁重,对生物知识的要求很高;其次,高中生物作业的增加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放学后还会面临一些复杂、难懂、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最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学生学习生物时所接触到的只有课本中的生物知识和辅导书中的生物习题,而对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缺乏观察和思考。然而,教材中的生物知识与习题却是枯燥无味,对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实用性强。
高中生物是一门贴近生活、应用广泛的学科。所以,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找到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现象,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生物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生物学科的实用性,这对增强高中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灵活性有好处。从现实生活开始,对生物原理和生物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增强生物知识的吸引力,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但是,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高中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生物理论知识上,而缺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就导致了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物是一门思考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需要有较高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但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学习中,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缓解传统生物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厌学等问题。
2.提升学习效率
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之一。所以,只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能够稳步高效地推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浓厚的兴趣是确保学习高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使得更多的学生走进生物学习的圈子中,营造良好的生物学习氛围,有效避免了过去存在的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的胆怯等心理。因此,高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对高中生物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三、高中生物教学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技能的培训,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解决课堂上遇到的困难,从而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便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顺利地走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根据教材,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的前期阶段,教师就需要将学生的兴趣点和内心需求作为突破口,将新课程的内容有方式地呈现给学生,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新教学的有趣之处,并调动他们的全部身心,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到真实的学习环境之中。除此之外,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还需要将上一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新课程之间的顺序联系起来,并利用习题、内容框架、思维方法等帮助学生总结、复习、积累过去的知识,进而对所学到的新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能够将其转化应用。所以,在新课程“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老师可以从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植物新陈代谢”开始,让学生在原来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并通过对旧知识的反思来获得新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快速地掌握新的知识。上课时,教师可以全面地引导学生将每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串联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框架。
2.设置悬念,巧设疑思
在一方面,悬念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它还能够展开持续的教学。所以,在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让学生在悬念中主动地去探索,去找到答案。教师也要注意如何运用悬念,教师可以利用悬念问题来进行知识点过渡,还可以利用悬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从而让学生保持持续学习探究的兴趣。比如,在研究精子是如何形成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悬念,让他们知道精子是怎么活下来的。为何男性拥有更多的精子而女性拥有更少的卵子?运用比较性、话题性等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使他们在一种期望中向下一节课的知识过渡。
3.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
教学气氛会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改变他们错误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针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态度,及时创造出积极的、有利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气氛下,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投入到认真的研究中去,使他们在积极发言、积极参与中得到更多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老师们可以通过语言的刺激,来创造一种讨论的气氛,老师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来感染学生们,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之中。其次,老师们还可以从课本上找,把课本上那些晦涩而又复杂的知识点,用一种生动而又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老师们还可以通过例子,向同学们讲述故事,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比如,在教授“无性生殖”与“无性生殖”这一课程时,老师可以向同学们介绍我们国家的克隆技术,也可以用“多利”这只克隆绵羊的故事,来让同学们明白“无性生殖”的重要性和重要性。在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将其过渡到课堂的实际内容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思考的状态下,对课本中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4.创设科学史情境,还原知识生成过程
科学史记述了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既是知识性的,又是教育性的。学生从科学史中学习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习到了科学家们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学习到了一切都从实际出发,学习到了讲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学习到了百折不挠的毅力。科学历史既是高考命题的一部分,又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部分。在教学内容方面,不管是建立了细胞膜结构模型、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建立了遗传规律,还是发现了动物激素调控过程,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家的故事。将科学史作为材料,可以还原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生命理念有很大帮助。我们将以细胞膜流马赛克模型的创建作为一个例子,来追寻科学家们的足迹,来回溯这一科学发展史。首先,老师引述了欧文顿的实验,并结合其结构特征,要求同学们猜测其排列方式,再引述了戈特、格伦德尔等人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在细胞膜表面,有两个层次的磷脂分子。再问,这张薄膜里,有没有别的东西?并将丹尼利、戴维森等人所做的拉力试验引申出来,认为在细胞膜上仍有蛋白质存在。更进一步,磷脂与蛋白怎样构成细胞膜?本文引入了罗伯特逊提出的单元膜结构模式,该模式是否可以用来解释阿米巴原虫的移动?从而引出了人小白鼠的细胞融合试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移动性。
5.从生活出发,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生活现象、例子等。教师可以以此来为学生营造生活情境、生活场景,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到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比如,在讲授“遗传基因”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他曾经看到过的双胞胎,看到过的那些有遗传了他们父母基因的同学,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反思和讨论,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也能够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的目的。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利用讨论的方式来解释新课文中的知识要点,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活案例,让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绪体验得到加强,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后,主动地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对各种生物现象展开探索,从理性认知上升到感性认识,最终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6.加强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说的就是学生只有对于教师有亲近的感觉,才会对于其教授的科目及其知识有兴趣,才会对教师有信任感,也才会更好地学习这些知识。所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要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运用好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和信任感,要通过与学生间情感交流的加强来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试想,如果教师不关心和爱护学生,甚至对学生很冷漠,更加没有情感交流,这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直接导致学生不喜欢上生物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可想而知,生物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了。因此,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从而产生生物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渐乐于学习生物知识,喜欢上生物课。具体到教学实践中,首先,生物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使得教学内容富于情趣,避免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如教师可以运用情感迁移法、言语情趣法、拟人比喻法、轶事插入法等来合理处理教学内容,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教师在学习、生活中不仅应该处处关怀和爱护学生,还应该与学生多交流、谈心,尤其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帮助其分析原因并且提出改进建议。再次,高中生物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反馈,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素养。
7.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走近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学生已有生物知识,增加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注重实验教学,而是直接给出实验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结果,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难将实验原理灵活运用到解题过程中,导致实验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和学生都筋疲力尽。高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理解和学习生物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显微镜实验时,学生总是不按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显微镜,总是觉得高倍显微镜放大倍数大显示清楚,所以总是用高倍显微镜做实验。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原理不了解,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详细讲解显微镜的使用原理,让学生在实验中选择合适的显微镜做实验。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还学习了生物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善于运用这一学科特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最终达到对生物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掌握。所以,在后期的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因素来对学生展开教育,发挥兴趣导向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在兴趣中了解到生物学科的真谛。
参考文献
[1]代艳.浅议高中生物教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观察(上旬),2021,008(001):45.
[2]张建盛.浅谈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20,000(003):61-62.
[3]周杰.高中生物学习困难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