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地理教学;探讨
正文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提出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与过程并重,更加重视方法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认可。这在让教学效率更高的同时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再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式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合。地理是初中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新课改的指导理念下,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新方法,以此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设计预习任务,提倡自主学习
伴随着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时候,老师们应当关注到许多学生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前预习作业,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去学习和感悟地理的知识。
比如:在讲授《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时,老师就会制定一套学习方案,让学生围绕地球和地图展开分析,因为这是初中生面对的第一个章节内容,对于怎样理解并学习地理,学生们并不十分清楚。老师会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给他们一个地球仪的模型,或是让他们对一般的地图进行解释,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一些地理问题,扩展他们的地理思维[1]。例如,老师们可以在学习前,先准备好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模型,让同学们在视觉上进行对比,再拿出一个地球的模型,让同学们对地表的基础地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预习课中,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东西,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果。应当指出,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老师要把握好预习教学的探索,对初涉地理学科的学生,促进其地理思维的形成,尽早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确定其对地理学科的认知,也可以为后期的地理教学铺平道路。
二、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参与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如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课堂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已经是许多老师所关注的问题。作者身为一位地理学科的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为把多种教学情景融入到地理课堂中,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在相对较快的时间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乐于参加到课堂中去。这可以说是初中地理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一个值得广大老师深入研究的课题。
比如:在“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入图片来创设教学情景。例如,地理老师可以在班上给同学们看一些关于各种天然资源的照片,并请同学们来分辨是哪些自然资源?当学生面对自己比较熟悉的图像时,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当学习热情被提高的时候,就会很乐意地配合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当然,除图片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各个国家的风情,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特点,通过视频化的方式进行指导,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看视频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不自觉地被地理课堂所吸引,也可以为以后的高质量地理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在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下,在课堂上引进教学情景,这是许多地理老师所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是一种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符合初初中生的学习特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地理老师要擅长创造教学情景,并利用改变和设计情景来提高教学的效果,确保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抓住课堂互动,保证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育的过程中,课堂互动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要,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将一些零散的地理知识与同学们共享,而且还能让同学们在课堂互动的时候,能够让同学们记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从而达到对地理教育进行高效的教育,提高地理教育的总体质量[2]。
举个例子来说,根据传统的教育观念,地理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引进师生之间的日常互动,比如说,在教学“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节,老师要让学生学会对地形图进行正确的判读,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地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提高师生交往的总体成效。比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准备一张地形图,学生判读正确的时候,教师就在多媒体上插上一个小星星,告诉学生,这个地方我们已经处理过了。当学生判读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会在多媒体上插上一个小旗子,告诉学生这个地方可能还存在疑问,我们先稍作保留,后面听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尽管是常规的师生互动,但是在这样高质量的引导之下,学生还是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课改提出以来,以学生为“主人公”的教学逐渐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都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这让预习变得更加重要。在过去,学生的知识来源多仅限于教师,课下自主开展的预习活动效率相对低下,自然也难以满足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泛在学习资源,有效拓宽了学生知识渠道。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生能力,进而提高预习的效率[3]。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教师即可以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在正式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送导学案和相应的多个微课视频。当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还可以发送相关的纪录片链接,如《宇宙时空之旅》。而在具体的预习环节,学生则可以在学案的解决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微课进行观看。而若是教师发送的微课无法解决自己的疑惑,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查阅或者询问教师。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学生拓宽了自己的信息渠道,进行了更有效率的预习,这对于之后的高效课堂探究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五、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当今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公。但相比教师,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基础,还是单一学科的探究能力上都有所欠缺,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小组都难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无疑是与教学进度的推进相悖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合作是当今相当重要的一项品质,而在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也能收获更多。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落实小组合作模式,切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4]。
例如在《地图的阅读》一节,教师就可以开展“绘制学校周边地图”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简单的比例将学校周边的地理事物表现在地图上,这显然不是单个学生能够完成的。教师即可以将学生分为八个人左右的小组,每个小组再进行合理分工,两两合作,共同完成学校的地理事物调查和记录。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有效提高了学生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完成了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这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布置分层作业,落实因材施教原则
受教育、成长经历的影响,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而受成绩决定论的影响,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采用“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统一的作业难度和任务量也容易使学生出现“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下”的现象[5]。在如今,“减负提质”逐渐成为中小学作业布置的要求。而分层针对性的作业布置不仅能有效减少作业布置的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能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增长自身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契合新课“改素质教育面前全体学生”的理念。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布置分层作业,落实因材施教原则。
例如在《日本》这一区域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七二一”的原则向学生布置分层作业。其中,“七”是基础作业,让所有学生都完成,主要包括选择题和基础知识填空题,如日本由()四个岛组成。“二”是提升题,主要内容为填图,如展示日本工业分布图,让学生分别将工业区名称填在图上。“一”是拓展题,为课本上未明确讲解的知识点,需要学生额外学习和探究,如“你对日本的环保政策怎么看?”其中,提升题和拓展题交由学生选做。这样,通过分层作业的布置,教师有效落实了因材施教原则,满足了更多学生的要求。
七、学业数据分析,做好个性补偿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如今重要的教学理念,而这不仅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布置不同的任务,也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精准把握教学的难点,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过去,教师的学业数据收集有着巨大的工作量,落实困难。而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方便的作业布置和学业数据收集工具,这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应用学业数据分析,以做好个性化补偿教学。
例如在《俄罗斯》这一区域教学中,在基本知识教学完成后,教师即可以利用智学网布置学科作业。对学生的学业数据进行分析,教师发现,学生总体在“自然资源分布”方面错误率较高,这说明学生在这一知识点掌握不佳,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即可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补偿式教学,而其他知识点的教学和试题解析则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发送到网络学习空间,让需要的学生自行观看。这样,通过学业数据分析,教师做好了个性化补偿教学,有效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总体教学效率[6]。
八、注重课堂复盘,提升复习效率
在初中时期,地理学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就是许多的地理知识点都以片段的方式存在于课本之中,尽管我们的课本已经将全部的知识点都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框架,但在实际的课堂上,老师还是要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解,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知识要在课后进行记忆和掌握,这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为此,地理教师必须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并且利用好各种各样的复习工具,引导学生复盘课堂内容。及时的复盘可以抓住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趁热打铁,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在之后的总复习中取得更加亮眼的表现。
例如:教学“区域地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在短短几节课之内,就要为学生讲解很多地区的地理知识,比如教師为学生讲解我国的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等等。虽然名字相似,但是它们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特点完全不同。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把不同地区的知识点都拆分开来,让学生自主掌握,而整体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张思维导图,引发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比如,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上呈现几个分支,让学生分别判断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特点,不断补充填写。当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也能自制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按照长三角地区发展和农业等特点,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展现出这些知识内容。这样借助课堂知识之间的特点,使用思维导图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结语
地理学是一门有趣,富有挑战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地理学课程对于初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新一轮新一轮的新课程实施,如何进一步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应在此基础上探讨更优质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牟春燕.创设任务情境激活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1,(18):93-94.
[2]徐志儒.论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要点[J].初中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2):59-60.
[3]刘引第.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4]覃健.新课程下的初中地理反思[J].初中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3).
[5]金田飞.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文教资料,2020(24):198-199,163.
[6]牛世蕾.浅析如何保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6):1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