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史冬生

怀来县北辛堡镇中心校

摘要

小学的学生生性活泼,喜欢用眼睛就能看见,手就能摸,耳朵就能听,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学生从直观感知到理性思考的转变,这就要求老师可以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具体的科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对学生的教法进行创新,更要求老师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分析与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针对这一现状,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具体的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今后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小学科学教学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制定出一套完美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策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并推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效率。

一、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分析

小学科学教育设备不健全

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不能简单地用老师的语言教学来教授科学的理论,还必须借助于实验仪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使他们对科学的认识更加深刻。然而,目前国内小学实验器材储备不足,有的小学连专用实验室都没有,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只能依赖课本,缺乏动手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师资力量不足

与数学、语文相比,科学教育常常被老师忽视。因为在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把科学教学比不上数学、语文等,是所谓的“副科”,所以对科学的教学,并没有数学、语文等的准备工作。因为科学课程的“副”属性,使许多教师不愿从事科学教学。这就造成了该领域的人才短缺。因为科学的特殊性,要求老师的知识范围和专业程度都很高,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师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被临时任命的。教育质量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水平。

教学方式简单化、教学手段陈旧

由于对科学的关注不够,老师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照本宣科,缺少创造性,常常把教材的内容讲完,然后把作业做完。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这种方法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学校对所谓的“副科”没有太多的关注,使得他们的老师们只是马马虎虎,没有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对教育的成效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使他们的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教师如果想要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促进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发展,那么就可以把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更具直观感,还可以增加科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以此为基础,小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从而减少学生的理解难度。此外,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既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着手,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以此来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

举个例子,老师在向学生介绍新的生命一章的时候,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一些与之有关的视频,例如昙花开放的视频,小草发芽的视频,或者把一些最新发现的真菌生长的视频,用多媒体的方式把它们展示出来,让学生们体会到生命的奇妙,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还可以安排一些实际的作业,记录一些植物的发芽和生长的过程,让他们在了解了一些科学的同时,学会了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小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呈现出鲜明的阶段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将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结合,循序渐进地运用教学方法,通过学习的逐层深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认知、学习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将教学案例与生活相结合

现行的科学教科书中,多数事例为小学生所不熟悉的事例。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比如,一个被切下来的苹果,在空气中待久了,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在发现了苹果变色的现象之后,学生们就会对此表示怀疑,此时,老师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们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探索苹果变色的现象,从而让学生们对科学现象的研究兴趣更加浓厚,从而养成他们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所以,教师要改变在教学中所用的案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列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教学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比如,在电与磁这一章,老师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生活中有电产生磁力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感到科学课非常有意思,进而提高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时,老师们还应当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老师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看到的东西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比较难的东西引出来。这样一种逐步递进的方法,既可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

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创造力的持续提高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目的,要想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老师们就要注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探索渠道,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讲解水的溶解性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物质划分为可溶于水及不能溶于水两种类型,并分别拿出对应的物质,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让学生总结出物质在水中的具体变化。在课后的实践探索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到生活中的普通材料,进行相应的溶解实验,并将各种类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记录。开展课后的生活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结语: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对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这一点为基础,小学老师要提高对科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要及时、行之有效地处理好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与实际的教学状况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2018(9):107-108.
[2]苏强.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6(7):26-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