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提升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呈现效果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初中物理;课堂呈现;优化策略
正文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高效构建物理课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初中物理教育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观念,逐渐促使学生在物理课程中的主体性得到有效激发,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标。基于此,为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初中物理高效教学的开展方式,强调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
一、指向规划,展现双减
在基于“双减”形式进行物理教学规划的实践中,既要有明确的思路,也要保证这一思路符合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规律,并最大限度消除限制“双减”政策落实的各种因素。[1]“双减”理念先行的过程也是强化学校教师与家长合作的过程,只有双方保持统一战线,在不断讨论和交流中商讨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即“双减”政策,才能真正落实到初中物理课堂中。最后,初中物理“双减”教育规划必须落到实处,在课堂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进而体现其实用价值,让家长看到这一教学规划的实际成效,同时也要基于教学成果对原来规划进行优化和调整,逐渐提升“双减”在教学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并将其持续推广下去,为改善初中物理课堂质量和效率提供条件和基础,为真正培养初中生物理素养和知识掌握能力奠定基础。
二、把握学习,明确方案
鉴于不同学生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初中物理教师应制定出一系列的针对性教学方案,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力。还要找到学生的学习薄弱点,进行加强和巩固,再调整学生的学习计划,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养成,最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初中物理理论学习课堂中,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掌握基本理论,能运用基本理论来应对答题;借助工具书、课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深入了解课本理论知识;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实验探究现实问题。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内容,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并指导他们从教材的要求中寻找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接着结合课程标准科学规划专题学习方案,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相关理论内容在中考中涉及的考点,如选择题和解答题考点、一定的固定术语等等。其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体现对他们学习流程的有效关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问题,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
三、改革情境,完善探索
由于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抽象的知识较多,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以口头讲述为主,基础不好的学生就难以真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在口头讲述和黑板板书的基础上辅以图片、图表、视频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引发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起到提高教学效果、减轻学生教学负担的作用。数形结合思想文化知识的抽象性为具体性,为学生指明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新方向,一些物理理论在字面上显得比较抽象和复杂,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理解,而且一些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同学根本无法理解。因此,在物理课堂应设置相关情境,运用生活化的物理现象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情境。[2]例如,在“摩擦起电”的相关教学中,我们借助生活知识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静电情况,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特点。教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理元素,那么你知道生活中静电有哪些表现形式吗?学生答:冬天脱毛衣噼里啪啦地响;梳头发的时候头发会炸开。教师:原来生活中静电现象的表现形式如此广泛,看来我们的物理学习是十分具有生活属性,十分接地气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环境,给学生新的教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到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深入学习。
四、设置活动,生活运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运用于物理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教学实践。例如,在教学“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知识时,就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分析蹦极和跳床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应用。一些同学分享了自己去蹦极的经历:从高处纵身--跃,在百米近似直线的下落中感受刺激。老师这时可以顺势讲解知识:人从高处跳下以后,身体和绑在脚上的橡皮条之间就组成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一个系统,在整个过程中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只在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以及动能这三种能量之间进行有效转换,但是整个物体系统的机械能的总量是不变的,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与蹦极相类似的就是蹦床也是这个原理。通过介绍这两种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生活应用的典型,将物理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节的知识,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教学,赋予物理知识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
五、整合技术,图像渗透
图像教学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它对提升学生的基本学科核心素养、拓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以及提升他们的物理学习和探究水平起到了无可取代的重要效果。例如,在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内容时,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图像演示回顾相关装置图和打点计时器操作的步骤,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其次,让同学们分小组对相关步骤和实验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验操作进行相关的数据填写和探究,或者设置专人进行操作,专人进行数据填写,专人进行分析和总结,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不但动手,还要动脑,使学生充分理解简单的物理实验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体会物理价值,感受图像教学的先进性。
六、设置导图,有效思考
由于学生物理学习的认识和知识储备的局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地确定学习和探究的目的,无法及时地建立起具体的知识递进关系和体系,从而导致了课程学习的流于形式。因此,在微课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导图在思维具象化上的优越性,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清晰分析,形成合力的学习侧重,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一些重难点知识。将思维导图和微课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微课的结构和内容,使微课的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将微课和思维导图相结合,有利于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对教学节点进行合理的控制,使其更加科学、有效。另外,微课和思维导图的结合,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模型的使用,从而增强物理模型的建立和运用,减少学生对物理模型的理解难度。[4]
七、强调实验,完善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协作学习中,初中物理老师要将多种教学行为融入课堂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集体协作对提高物理学习水平的重要性,由此让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例如“比热容”知识的教学,通常老师都是开展水和油的比热容实验来进行拓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将这个实验变得更为情景化,使学生在实验优化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比热容”的有关概念。又如,在小组协作中,初中物理老师要将多种教学行为融入课堂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集体协作对提高物理学习水平的重要性,由此让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举例来说,在学习“重力势能”的时候,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师依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利用沙桌做实验,让小组观察同一物体,从同一高度丢下,掉入沙中的深度越大;再从相同高度丢下不同的物体,发现质量重的物体掉入沙中的深度越大。从上述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中使学生认识到:重力势能和物体的质量以及高度有关。学生通过小组动手实验,提高了完成实验的实践水平,加深了学生对重力势能知识的理解。根据这一系列的小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动手乐趣的同时,更深入地体验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趣味性。此外,在更加生动的教学示范实验设计中,老师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改变了单纯的实验展示让学生缺乏兴趣的情况。例如,老师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方式”的实验时,必须在电路串联或并联后,才能进行灯泡不亮原因的检测,同时要观察设备导线连接与电压表、电流表的连接方式是否符合要求。在老师的示范实验方法的反复影响下,学生可以建立起正确的实验态度,从而使其自主实验操作更加规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八、展现德育,升华教学
不难看出,每个行业的精英们,都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一种无穷的热情,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工作,他们会为了自己的事业而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初中物理教师不怕辛苦,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先,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他们对学业充满激情,让他们在奋斗中无怨无悔,学生能做到这些离不开老师热爱岗位情怀的影响。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还要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当然,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如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知识渊博、举止文明、爱护学生、尊重家长等等,这些素质不仅体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思想品质,更体现了教师在工作中的优良表现。此外,物理教师还可以引入物理科学家的事迹,物理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不懈努力,比如牛顿等等为物理学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前辈们,比如哥白尼为研究天体运动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为后世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以及伽利略对时钟摆动的研究,体现了他冲破人类思想束缚的勇气,探索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的德育内容将不断支撑初中物理教师开展良好的思想教育,培育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同时,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古代先进物理发明与应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如在学习《天平的使用》后,可向学生介绍“天平小史”,由秤砣的发现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称和称量物体质量的统一单位;学习《杠杆》后,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杠杆》;学习《电和磁》后,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些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为中国和全世界在物理学科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教师可透过多媒体装置,向同学们播放与呈现有关能源使用对人类的方便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资讯。在学生对能源的特性和优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就会通过图片和影视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到,能源使用对人类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无休止的汲取也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加透彻明晰,从而产生一种辩证法的观点,从而使他们意识到,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要做到一分为二,科学地、辩证地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思维素质。[5]
九、结语
总而言之,提升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呈现效果是每个物理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改善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彪•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0(23):40.
[2]柳晓林.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探析[J].成才之路,2020(5):64.
[3]施久铭,林茜,李旋.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索——基于江苏2015年初中物理导学互动教学观摩研讨会的课例分析[J].人民教育,2020(10):220-222.
[4]樊沈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施路径[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11):56-57.
[5]杨林,王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研究———以物理学史为例[J].当代教研论丛,2017(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