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在小学习作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合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师范生;课程思政;小学习作
正文
基金项目:宁夏师范学院2023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师范生小学习作教学课程思政融合调查研究》(2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对小学思政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因此,当下小学教育十分重视思政教育走出道法课堂,有机融入其他学科教学中,表现为课程思政理念。其实施形式通过结合学科特点,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学科课程之中,从而实现道德情感的启蒙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是更高意义上的生命教育,是民族之根与国家之魂,是培养新一代中国青少年不朽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3]。语文学科因其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使得小学语文课程在道德启蒙与情感奠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第一条课程理念明确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4],其必然路径正是课程思政教育,两者有着内在的“共性指向”。因此,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相互融合,以文化人、以文载道,方能发挥语文教育的独特价值。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研究比较丰富,而小学习作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相关研究却少之又少。习作实质上是学生倾吐自己思想情感的精神活动,具有净化思想,沁润心灵的作用,因此小学习作教学同样担负着“育人”的任务。
一、调查设计说明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的“主力军”,需积极吸收课程思政理念,为未来语文教育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本研究随机选取120名N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依据李舒情和王琰两人的课程思政学位论文中的问卷量表,修订形成《师范生在小学习作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合情况调查问卷》。问卷由课程思政的认识、对小学习作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态度、对小学习作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认识三部分组成,共20个项目。以问卷星发布,总计发放1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 85.6%,男生20人,占19.42%,女生83人,占80.58%。经SPSS25.0软件分析,得到该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0.81,Alpha系数为0.780,问卷有效。
二、师范生在小学习作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合现状调查分析
1.师范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师范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理解和理念认同是本研究的基础。故问卷3-7题是为调查师范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情况。其中,了解课程思政概念的人占71.84%,对课程思政概念了解较少和不了解的人占22.33%和5.83%,约为总人数的1/3,可见师范生对课程思政这一重要概念掌握还不够;认为很需要和比较需要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占52.43%和41.75%,只有2.91%的人认为不需要融入课程思政,说明师范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另外,师范生对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课程思政内容的了解程度不高,有23.3%的人认为教材中有关思政的内容一般多,还有2.91%的人认为相关内容不多,只有18.45%的人认为教材中有关思政的内容非常多。对于是否愿意参加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研讨会,有74.76%的人表示愿意参加,但也有19.42%的人一般愿意,5.82%的人不愿意参加培训或研讨,这也反映出了部分师范生对培训活动的排斥。
2.师范生对小学习作实践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态度
师范生对小学习作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态度决定了其思政理念的高低。其中前三题反映师范生对小学习作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所持的态度,即师范生为小学习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经数据显示,认为重要、很注重、作用大的人数高达91.3%,可见师范生比较认同课程思政融入小学习作教学。另外,由于新课标中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这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追求相互融通,故学习新课标理念同时也是在强化课程思政理念。经调查数据显示,师范生经常主动学习新课标的占33.01%,偶尔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占41.75%,一般为完成任务的课标学习占19.4%,而从不会学习的人占5.83%,说明师范生学习新课标的主动性不强,甚至超过1/4的人都不愿意学习新课标理念。
3.师范生对小学习作实践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认识
师范生对小学习作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包括方法层面、资源层面、内容层面和评价层面。其中,针对课程思政融入习作教学的方式,有58.25%的人认为应该结合习作内容,穿插讲授相关思政内容,有23.3%的人认为先讲习作内容,再总结性地教授思政内容,还有17.48%的人认为先讲与习作相关的思政内容,再讲习作内容;针对课程思政融入习作教学需开发的资源,约80%的人认为需开发信息资源、文本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关于小学习作教学中可增加的思政元素内容,约80%的人认为可增加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等思政元素;关于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思政评价,有89.32%的人认为思政评价需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有83.5%的人认为需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只有2.91%的人无所谓评价,说明评价问题被广泛关注。
三、问题表现与原因分析
1.师范生的课程思政意识有待加强
一个思想影响一个时代。思政意识是一切思政教育的首要前提,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经调查,师范生的课程思政意识还有待加强,表现为师范生参加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和学习新课标的主动性不强,甚至个别师范生觉得语文教学不需要融入课程思政,这是一种对课程育人价值的否定。究其原因,是由于师范生存在教育功利性追求。
2.师范生对小学习作教材中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
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要素,故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是必不可少的。而经调查显示,部分师范生对小学习作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表现为师范生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并对思政元素融入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方式比较含糊。究其原因,是由于师范生教材开发能力的匮乏,容易导致“吃不透”教材,无法定位习作主题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就不知该如何下手,若此时课程思政的强行介入就好比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
3.师范生对小学习作实践教学中思政评价的认识比较笼统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而在调查中表现出师范生对思政评价认可度较高,但对具体习作过程中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语言等实施机制认识不深入,只是笼统地觉得这些评价方面都很重要。究其原因,是师范生忽视了思政评价的特殊性。思政评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质性评价,注重对人的本体价值的评价,因此其评价的方式、主体和内容要围绕思政元素,发挥评价育人的效果。
四、师范生在小学习作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合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升师范生课程思政意识
针对师范生课程思政意识薄弱的问题,需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其逐步纠正、培养并提高课程思政意识,从而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以便未来步入教育事业后能积极主动并灵活地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首先,对师范生进行思想培训,校正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如邀请课程思政领域的专家为师范生作思想工作,帮助师范生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和重要性,同时邀请优秀一线教师为师范生演示课程思政融入小学语文习作课堂的示范课例,提供给师范生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其次,通过比赛激励,激发师范生的课程思政意识。师范院校内可以举办思政教学比赛,以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度为主要依据进行综合判定,共同探讨课程思政与语文课程的融合点,逐步积累经验,提升师范生课程思政实践能力。最后,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师范生学习课程思政理念的积极性。如通过“课程思政工作坊”学习,颁发荣誉证书,为进一步推动师范生课程思政学习提供动力。总的来说,要提高师范生课程思政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形成“人人皆可成为思政教育者”的大思政教育的格局[6]。
2.聚焦教材,挖掘习作教学思政元素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因此要全方位、深层次地挖掘语文教材中潜在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情感的熏陶。部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为《我想对您说》,该单元习作指导学生贴近生活,以书信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爱,或对同学的倾诉,或对社会的敬佩之情,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该作文与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和立场态度息息相关,同时该习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设计习作教学时,便可以以此为课程思政融入点,通过视频播放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运用炙热感怀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并抛出问题“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以问促写,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所以,师范生要注意对习作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思政元素,找到与学生情感、文化、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契合点,在恰当时机,运用媒体、文本、教师和学生等各种资源巧妙地融合思政元素,从而预设小学习作教学设计。
3.关注评价,发挥思政评价育人价值
思政评价关注学生的人本价值,而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融合思政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如何发挥思政评价的育人价值呢?可通过以下四点来改进评价机制。
其一,评价内容思政化。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内容需与思政元素相关,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将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伟大的家国情怀通过评价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在评中树立思政意识。其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进行评价时,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家长参与的评价、媒体远程虚拟评价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共同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思政氛围。其三,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可以通过言语评价激励学生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通过奖励评价,如采取计分制,为优秀作文学生计荣誉得分,评选班级思政荣誉担当,还可以通过肢体评价,如通过竖大拇指,鼓掌等形式对优秀作文学生表示认同和鼓励。因此,师范生需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关注思政评价的特殊性,以评价助推语文课程思政化。
总之,课程思政理念的风靡使得无数教育工作者们前仆后继进行钻研,而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的“主力军”,必须坚持课程思政化的理念、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要求,通过转变观念,提升课程思政意识、挖掘习作教学思政元素、关注思政评价的特殊性等方式,将课程思政理念根植心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心怀家国、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24):9-15.
[2]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基本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