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社会责任教育-以新人教版《生物与环境》为例
摘要
关键词
高中生物;社会责任;教学
正文
前言
新课标指出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主旨。“生命意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感”是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其中,也受到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为这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学,又能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
以学生想要学的、想要获得的知识点为出发点,结合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责任教育实例,引导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对实例中的社会责任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想学习品质。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时,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知识传授。
2.知能并重原则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对社会责任进行渗透的意义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从而逐渐地培养学生保护社会环境,关爱生命的意识。在介绍社会责任的有关事例时,老师要知道如何在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真实的社会参与能力,以达到“知能并重”的目的,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3.理论与实践原则
要注重将生物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培养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老师要以生物课程的内容为中心,来进行具体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社会的真实环境中,把自己所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就可以使生物的理论和社会的实践相结合,进而学生才会有效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对本课的内容有足够的认识,还要设计一些带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互动的环节,让学生们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究,让他们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和共鸣,从而让他们更容易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生物学知识,从而感受到在知识教学中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教育理念。
二、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意义
1.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学生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但是有些学生得到越多的享受就会容易产生自我、自私的心理。因此,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探讨社会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去关注社会生活环境,学会去维护社会的稳定。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教育,可以帮助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提升生物教学内容的社会性
在过去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仍有一些老师还在使用着传统的应试教学思路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而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教科书,缺少了较为生动的社会案例,这对学生的学习思维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导致了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不足,不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但是,站在社会教育的立场上,在生物课程的基础上,将合适的社会实例与生物课程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课程的社会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些课程。
3.给予学生探讨社会事务机会
新时代的高中学生,必须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要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观念,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是为了高考而学习,并没有真正理解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的发展与建设的作用。这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渗透,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社会问题的好时机,让他们更愿意运用自己的生物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他们对社会事物的参与热情,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生物如何渗透社会责任教育-以新人教版《生物与环境》为例
1.实现自身水平的提升
在教育实践中,老师是教育实施的重要主体,其自身水平对具体教学有显著的影响,所以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老师需要对自身水平进行总结与分析,同时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自身的进步。老师必须要不断进行自身知识储备的丰富,同时要不断进行自身业务能力的锤炼,这样,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有更加突出的课堂掌控力。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师为了使自身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更加良好的状态,在备课的时候一方面要对课程内容做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需要对社会热点进行关注,这样,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老师能够基于社会热点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入,从而引出社会责任培养的价值。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由于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时,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必须深入地挖掘课本的内容,理解生物课本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如在讲授「生态系中的物质循环现象」时,老师就可以提出有关的问题。因为只有把课本上的内容弄清楚,才能在生活中发现与之有关的现象,才能有效地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就这部分知识而言,它和生命和植物的蒸腾有关,和我们国家有一句谚语“树大招风”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其进行教学。首先,按照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利用微课视频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很快地认识到“生命”、“植物蒸腾”是什么,进而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如果把祖国比作一颗参天大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树下的一粒砂砾。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共同努力,才能让这株巨树扎根得更深,生长得更好。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可以将社会责任教育与生物知识的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意识和观念,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宣传生命、环保和健康生活的责任素养
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可以给学生宣传生命科学知识,让学生积极担任科学传递的使者,发扬和传承知识技能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比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建构碳循环模型,丰富课堂设计。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沙漠化、洪水和干旱等生态被破坏的情景,让学生认真思考为什么生态系统会出现这样的灾害,我们继续破坏环境,生态系统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应该反思人类做错了什么?通过导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且在学习中有强烈的使命感,让学生懂得要珍惜能源,保护地球上的有限资源。
4.精选教学方案,突出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许多知识都是在以前的教学阶段没有涉及到的,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可避免地会对这些知识感到抵触,而这些知识越积越多,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越低。生物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对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外,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在对生命科学知识有所了解的情况下,通过生命科学知识来处理生命科学问题的一种能力。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突出有益于人类的价值导向与责任意识,指导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并能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学一起讨论,利用已有生物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
在教学“生态系统”课程时,教师可将社会责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意义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功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在讨论中指出“自己”在其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三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重要地位。此时,老师强调,只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才能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下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社会责任感。
5.开展活动,体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形式,如生物实验,生物创新竞赛等。例如,在生物创新方面,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制作“生态瓶”,通过这个过程,同学们既能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又能理解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对动物生存的影响,最后,老师们还能通过对比“生态瓶”与社会的联系,来培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责任感、互帮互助、爱护公共物品、保护环境等品德。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到生物学知识的魅力所在,更可以在活动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从“环境保护”,“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珍爱生命”,“辨别迷信与伪科学” 等方面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以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重视在现实环境中对责任对象的关注、认同和归属感。使同学们从心底感到团体所带给他们的集体自尊与荣誉,从而主动内化社群的准则,并自觉遵纪守法,主动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6.挖掘高中生物教材,合理利用教材隐含的素材,改变教学方式,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在教学《人与环境》时,老师可以通过PPT展示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归纳成六个主题供学生交流。(1)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你有什么好建议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2)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怎样解决?(3)臭氧层被破坏是因为什么?要怎样保护?(4)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治理?(5)你知道哪些酸雨的危害?我们要怎样预防?(6)我国西部地区已出现“水资源短缺”,它的成因及预防措施有哪些?
学生小组课前先分组准备,收集的相关资料,小组代表分别将本组所研究的某个环境问题,和班上其余同学进行表达、交流并且还回答同学们的质疑。这部分知识简单,易理解,如果教师单纯照本宣科,学生必定会感觉鼓噪无味,但是建立平台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必然收获不同。
7.充分利用校外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生物学的教学不能仅限于校园,更应向校园外渗透。在新课程标准中,还提到了教师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要注重与当地资源相结合,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比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概念被提出之后,很多地方都对本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造。老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用查阅相关资料、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自己所在的区域到底有哪些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对这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以改善,以及它们的效果是怎么样的。在课堂上,把这些内容和理论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这种实践中,既能提高学生查阅、分析、整合材料和团结合作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新一代的青年,能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做出怎样的贡献。
结束语
综生物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征,对教材内容进行升华,并对社会责任教育进行渗透,使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教师要不断地革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创建并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落实教育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谭秋菊.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的路径探讨[J].考试与评价,2019(12):154.
[2]潘丽敏,张强,刘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原因与途径[J].教师,2019(26):77-78.
[3]李巧云.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000682.
此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普通类一般课题《以培养社会责任为导向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2PTYB110)”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