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
正文
前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而在低年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则以朗读为主,主要是要求学生要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并根据课文的发音,做到朗读准确、通顺、流畅,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水平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意义
首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把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小学生积极参加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找出自己阅读中的难点,自己理解课文的情感、思想等。如果小学生能够发展出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将会对其将来的学习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从整体上来看,阅读教学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进行阅读,不仅能了解文章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在学生阅读前后设置一些其他环节,比如朗读、课堂表演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内容进行表达,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最后,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与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要想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沉淀才能达到的效果。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就很难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比较浅显,不能深刻地感受到课文的内容和意义,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会得到提高,而且他们的个人阅读能力也不会得到提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才刚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而且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精神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不能长期保持专注,也不能有意识地进行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一定能够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字研究中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他们经常觉得文字枯燥乏味,所以很难长期保持对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具体的策略研究时,重点对这一点进行探讨。
2.缺乏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
在传统的具有考试指向性的教学观念下,老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都集中在了对教材文章的深入解读上,并对学生怎样正确的识字进行了指导,而很少关注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范围不够广泛,很难保证阅读时间,这都跟老师们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有很大关系。此外,教师大多以“填鸭式”、单调的授课模式为主,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特征,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而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教与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合理性。
3.学生阅读面较窄
现在的小学生,不但在阅读兴趣和阅读指导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且在阅读题材和类型上面也较为单一。学生们更多的是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上,比如,小说,而对于古典文学名著、诗词歌赋等的阅读则比较少。由于他们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所以在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时,很难做到行之有效。
4.学生的思维水平较低
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年纪还小,他们的语文知识的理解还很有限,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他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老师们在课堂上,也只是把重点放在了对课本知识的解答和解答上,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展开拓展训练,这也会影响到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
三、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让他们愿意积极地进行阅读。当学生的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时,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感觉到阅读的魅力。因为低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不多,又喜欢玩闹嬉戏,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身为语文教师,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比较有趣、精彩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可以自主自发、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这样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开拓视野,丰富人生阅历,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可以体会到阅读所带给他们的乐趣,还可以增强他们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进而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这样所产生的阅读效果,要比依据课本进行拓展式阅读教学所产生的阅读效果要好得多。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保证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到书籍中语言知识的魅力。在选取一篇文章的时候,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把握好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培养他们兴趣爱好的时候,老师要适时地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的阅读。
2.提高阅读教学有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中,提倡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进行小组阅读,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阅读小组的分配,让他们能够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阅读内容。在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老师把同学们分为几个小组,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来学习,然后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几个同学来担任主角,然后让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阅读比赛。这样,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所教的内容,又能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学习诗歌歌赋这类文学作品时,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中心思想。朗读是一门艺术,需要学生的眼口耳脑并用。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些朗读的环境,比如音乐或者是多媒体视频,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情绪,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感受到阅读所带给他们的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思考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恰当地使用朗读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在教学中使用课堂讨论方法进行阅读
通过课堂讨论,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引导同学们相互交流,共享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同学们的创造力和理解力,进而推动同学们的未来发展,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例如,老师在教学《太空生活很有意思》一课时,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对文本内容的想象。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宇宙中的趣事,表达他们的看法,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课本知识的渗透。教师应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地方?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
4.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鼓励学生创编故事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必须强化朗读的指导,并鼓励学生创造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朗读机会,让他们大声地朗读。比如说,在学生们开始朗读之前,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学生们进行范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们解释一些朗读的技巧,比如停顿技巧、重音技巧、朗读节奏的控制等。在这样的条件下,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读书的热情,同时也可以给他们一个很好的阅读感受。其次,教师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来解释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文本。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而且还可以逐渐地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学《小毛虫》时,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法。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通过让他们与文本相联系来创编故事,以此来对课文进行续编。
5.读练结合,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要着重训练。” 叶圣陶先生所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就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他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低年级阶段又是发展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语文课上,学生仅仅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而如果连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达不到,那么,语文课程就无法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摆在首位,做到“读”和“练”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在课堂中将阅读作为基础,将读与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进行语言的积累,对语言的领悟,对语言的迁移运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让阅读教学真正地达到扎实高效的目的。
6.直观教学,深化感知
信息技术是集丰富图像、动态画面、悦耳声音于一体的一种技术,能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以直观、形象化、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感知色彩、观看画面、聆听声音,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直观的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充分的刺激,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知,这对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黄山奇石》时,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使学生对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景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与理解。接着,老师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画面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并指导同学们将这些画面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进行比较。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出一种直观的情境,既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黄山奇石中“奇”之所在,更能体味到祖国的壮丽风光,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7.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学生们也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科书中所选择的文章,尽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吻合,然而,阅读的范围却没有任何的限制,这就要求学生在做好课堂阅读的同时,更要在课余时间多阅读有用的书籍。小学语文教师在给低年级学生布置作业时,可以将课外阅读纳入其中,例如在星期五给学生安排一份阅读课外图书的作业,让学生在周末进行,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在星期一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论阅读体会,而且对于阅读情况和表达情况较好的学生,老师会给予他们赞扬,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更好地喜欢上阅读。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老师要和学生的父母紧密沟通,并建议家长带着他们一起读书。使家庭有了更好的阅读氛围,更好地协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并形成家庭阅读感,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老师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使他们一直保持对阅读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淑芬.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0(13):64-67.
[2]郝建荣.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20(6):102.
[3]黄玉芬.让童心童趣徜徉在快乐阅读中——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21(8):39-40.
[4]刘秋丰.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1(16):156-156.
[5]刘树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4):3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