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黄河生态环境教育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和京津冀协同开发等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融入长三角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一项重要战略。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如何运用国家战略支持,黄河城市省也是习近平实践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生态保护和发展协调生态环境是黄河高质量经济带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学科渗透模式应用于黄河生态环境研究,是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此同时,作为中文教学的母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责任和优势。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黄河生态黄河生态环境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黄河生态;黄河生态环境教育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精神一脉相承,这一系列的报告、讲话和决议,与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一样,显示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着新的使命。发展思路和改革措施有所创新。比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然而,我国的社会矛盾已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这种判断表明,即使是在国家层面,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也不能再充分调动小型市场和娱乐。增加经济总量多样化,一方面要保证GDP的持续高增长,另一方面要在提高增长质量和关注经济增长有效性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区域协调发展,各增长成果均衡分配,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一、充分认识“黄河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黄河战略”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全长5464公里,横跨9省。这里是我国第二大河流,仅次于长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华民族自古就一直与黄河抗旱,至今已取得显著成就。流域内生态环境和涵养能力不断提高,中上游黄土高原保水保土能力显著提高。治理水土流失的法宝已经出现,生物多样性急剧增加。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水资源保护形势严峻。安全性来自“江河高悬”,但流域水质却不高。但是沿海工业和农业污染也有效地缓解了这个问题。为此,有必要加大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实施“黄河战略”,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保护已成为一种实践。在新时期,我们创造生态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无疑与中华民族息息相关。
(二)“黄河战略”是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黄河流域的流经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年,流域九省地区总人口为4.2亿人,几乎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30.3%)。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9万亿元,占全国(26.5%)的四分之一。黄盆地是我国能源矿产丰富的地区。煤、油、气、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是“北煤南运”的主战场,稀土等重要战略资源,但在我国却是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重化工基地也是我国航天、军工工业的生产和发源地。其中,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省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业产区。谷物和肉类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黄河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新的机制。
二、黄河生态环境现状
(一)水资源过度开发损害黄河生态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西部,有2%的水供应,5%的长江水源。水资源人均资源量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严重程度低于国际严重缺水标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显著。黄河是我国煤炭能源、化工能源的重要基地,是我国人口12%、耕地15%和60多个大中城市的水利工程。首先,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达到80%以上。该流域水库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已经超过了黄河的可利用水量。干流、古叶河、沁河等重要支流可测水资源持续减少。黄河大部为正常旱情。除了水灾期间,入海段和三角洲的生态流量受干流和支流控制。未达到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要求的。第二,黄河污水处理效率低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流域工业与社会节水意识差,长期以来存在粗放发展模式,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工业用水偏低。大规模农业排放与排放资源、环境过剩等复杂问题的资源掠夺模式。农业占流域面积的60%以上。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着“黑土”、“黑水”问题。农用水量比世界先进水平低30%。在宁夏、内蒙古部分灌区只有0.4个百分点。银大派的问题由来已久。产业用水量和流域结构清晰。人均GDP的消耗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而10,000美元的用水达到了420立方米。第三,黄河水资源的不规范和过度分流。多年来,加剧河流生态环境破坏,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等用水条件较好的省份没有严格执行“增、减”用水原则。并且可以打折扣地使用多余的水。正常生态流量。2014年以后,宁夏、内蒙古黄河水量达到30%以上。将近10年来山东省发现调水超标。调水率最高为73%。当前,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用水量一般都达到或接近国务院的计划要求,部分省(区)存在违规现象,导致中下游生态系统过度开发与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黄河。
(二)人类过度干扰管控对河湖生态功能损害显著
黄河流域独特的生态结构和服务功能。环境的脆弱性和多样性。黄河流域的集约化开发与管理,给黄河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和破坏。
第一,河流与生态区的变化规律破坏了流域的生态功能。黄河水源及其下游、河口径流的测量控制水资源开发防洪发电等水库工程。河川的动力会越来越小。流域水循环和水文规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河流的控制是影响黄河生态系统持续破坏的关键因素。在人工干预下,黄河年可测径流分布由前汛期的60%下降到目前非汛期的60%。过度防洪、过度蓄水等无缘无故地塑造和改善了黄河的适度稳定流动,维持了黄河重要生态功能的必然性。河水减少了。不久,测得的水量和主干流量大幅度下降,河流湖泊生态区被严重占用,廊道生态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以河换地"是违法的。"争水"、"水退人"等自然现象不断。干支、河口等重要湿地的自然生态岸线和面积在不断减少。长期发展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篡改趋势是河口、河口生态屏障等生态破坏问题。河床河床的生态功能遭到破坏。碎化障碍和湿地萎缩反向遗传趋势增强。保水减产减少流域生态系统产品流域生态失衡,使黄河多地生态环境不健康。
第二,生境变化对生态的影响。黄河捕捉的鱼类数量很少,但是在过去的30年里它们已经减少了一半。珍稀濒危鱼类数量下降60%以上,生物栖息地减少。人为干涉对河流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相对于80年代,中下游流域湿地和湿地面积分别下降了15.8%和46%,主要河流和内陆湖泊的净化能力下降20%以上。10公里以上的11个湖泊缩小了26%,供水能力也下降了10%以上。有重要功能的湖泊湿地、沼泽、河口湿地等天然湿地。上游的生物多样性分别下降了25%、21%和40%。但是,有些地区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差异修复”甚至“破坏性修复”现象增多。由于不考虑水源条件,湿地形成面积大、生态环境恶劣,湿地形成面积大,破坏流域生态系统的现象不断演变。破坏复原等现象经常发生。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黄河生态环保教育的路径
(一)综合性学习中渗透黄河生态环境教育
综合性学习是以整合语文课程内部的各种教育因素为基础,强调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整合多种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相并列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模式多种多样,观察体验模式,以观察为主要方式,以培养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和语文相关的问题。如:结合《黄河颂》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诵让学生了解黄河,体会黄河精神,进而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让学生组织一次环保公益活动;调查分析模式,调查、访谈、多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为主要途径,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探讨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一次针对校园白色污染问题的调查,分析形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深入挖掘和阐发黄河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了解黄河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优秀黄河文化。引导学生参观黄河国家森林公园、艾山村美丽乡村、王道口民俗村、位山黄河公园、景阳冈景区、黄河沿线艾山、渔山旅游带等。以黄河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增进学生的环境知识,改善学生的环保行为。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黄河生态环境教育,也可以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设置的“综合性学习”,这一设置已经为教师提供了可参考利用的主题,如:“黄河,母亲”。
(二)口语交际中渗透黄河生态环境教育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倾听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能够正常的沟通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黄河生态环境教育,可以根据黄河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设置口语交际训练的话题。既可以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实现黄河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产生紧密的联系。将黄河生态环境教育作为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即可以充实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也可以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情感体验,畅所欲言。学生增长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黄河生态环境教育的熏陶。
口语交际教学的方式方法十分丰富。如故事会、口头广播、口头解释、模拟会话、口头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表演课本剧等等。这些形式中都可以引入黄河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话题。例如,故事会,以低碳生活为主题进行环保故事大家讲的比赛;出示几幅环保图片或一段录像、幻灯片,要求学生迅速构思,当堂加以口头解说;口头报告会,围绕环保事件,向听众比较完整的口头介绍,如读书报告会、实验报告、参观访问报告等。
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形式多样,并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训练中渗透了黄河生态环境教育,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也树立起环境意识,并成为保护环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四、结语
由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人类的环保意识不断加深,环保行为也在不断改善。而黄河生态环境教育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中发挥的突出作用,受到了人们的认可,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黄河生态环境教育。
黄河生态环境教育是整个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如何有效地实施学校黄河生态环境教育,当今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采用了学科渗透模式,这种方法符合黄河生态环境教育的特点,而且与我国的教育现状相契合。黄河生态环境教育不仅包括了环境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了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道德的培养,因此中学开设的任何课程,都能渗透黄河生态环境教育。语文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语文教材组织单元的要求,使得在渗透黄河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性,成为渗透黄河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和开发语文丰厚的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黄河生态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黄河生态环境教育,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实现语文育人的功能,同时也实现了黄河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安慧.生态环境视域中初中语文山水游记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2]王金焰.“部编本”初中语文生态自然环境题材作品教学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
[3]孙靓.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J].语文天地,2019(08):7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