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构建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赵毅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637400

摘要

本文浅析了初中数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现实理由,并着重分析了如何有效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师生要积极转变角色,教师要在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给学生安排合适的课前任务,保证预习质量。在课堂中,要注意多方面的互动交流,并与及时的课后评估相结合,以巩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教学探究

正文


翻转课堂可以对课内外的安排进行重新调整,从课前预习到课后评价,始终强调学生本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要将翻转课堂教学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既要保证符合新课改思路,又应顾及培养方向,才能发挥其作用。

1积极转变师生角色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调整角色以及教学观念,积极展现初中生的课堂本位价值,全面引导其学习数学。从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可以发现,先学后教,即学生需要提前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熟悉知识内容,确认学习的侧重点,并结合提前预习成果,整理出个人的疑惑点,这样便于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同时,初中生能在教师鼓励下把个人的理解难点分享给教师、同学,集中探讨分析,共同处理学习难题。教师则能按照学情反馈,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环节,并适时提醒学生未注意到的问题,使其在自主探索期间可有所收获。如此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优化其体验感。同时,翻转课堂教学对初中生探索意识与创新认知、自学能力均有促进作用。

例如,八年级有关“全等三角形”教学中,全等三角形的描述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了解,在课上教师应当直接询问,让学生说明个人尚未理解的部分,随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此外,教师也能进行提问,使学生准确抓住学习重点。待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定义,后续要了解怎样判定,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判断2个等边三角形是否为全等三角形。将问题抛出后,由学生自行思考或是合作讨论,最终可以发现等边三角形各个内角度数相同,但边长不一定相等,所以2个等边三角形可能不是全等三角形。在该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醒学生回忆微课视频内容,深化其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运用相关知识。

2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环节始终围绕目标展开。在常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通常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位初中生的学习诉求,采用相同的教学目标,这对很多学生数学水平与核心素养的提升都没有太大帮助,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初中生会长期处于较大的压力状态下,逐渐失去学习、思考的兴趣。而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先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共性需要,基于此设置教学目标,配以相适应的知识内容。对于初中数学课程来说,教学目标相当于“灵魂”,关系到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学习意愿与环境等。作为数学教师,需充分联系实际状况,分阶段设定小目标,让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成长,维系其学习的信心。

例如,七年级有关“整式的加减”部分,正式开讲以前,教师需确认教学目标,具体可从态度、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等角度入手实现全面评价。关于学习态度方面的目标设置,可以利用课程学习加深初中生对数学符号的感知,把掌握到的知识投入到生活实践中,优化个人对数学知识的使用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能选择“数字游戏”引导学生主动练习,并借助探讨、演算等方式了解整式加减计算。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整式加减的基本法则,可以在保障运算质量的同时逐渐提高熟练度。借助设置合理、多样的教学目标,指导初中生准确吸收本堂课的知识,同时做到有计划的预习和复习,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3保障课前预习质量

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初中生优化课堂学习效率,有利于其记忆和内化知识点,但如今的初中生在预习期间通常都没有目的性,大多停留在表面,实际自学成效也不理想,教师也不能为班级内所有学生提供预习指导。而且很多教师在安排预习任务时,只是告知学生明天要讲解的部分,让其自行预习。对于该预习作业,很难激发初中生的兴趣,一般仅是简单看一遍就相当于完成预习,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的过程。针对上述现象,教师应当在预习环节中发挥翻转课堂教学的作用,更改“教”和“学”行为的顺序,让课堂教学成为初中生回顾知识、了解新知的环节,并使学生通过预习逐渐摸索到探究的规律,对教师未讲解的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如此不仅给学生预习提供明确的方向,还保障了预习质量。

例如,在七年级关于“不等式”知识的预习环节中,教师应当根据设定目标以及重难点部分等信息,制订预习项目清单,上传微课视频与预习结束后的作业。其中预习清单内容需包含观看微课视频,联系教材提供的信息,尝试描述“不等式”;比较分析“不等式”和“等式”之间的区别;预习结束后,完成相关作业。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当分必做与选做两种。前者可用判断题以及填空题的形式,借此衡量学生对基础概念的了解程度;后者则应当是开放类的题目,比如:符合“-3x>-24”条件的非负整数都有什么?并谈谈理由。在上述预习指导中,教师把事先制作的学习资料与任务进行上传,由学生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合理挑选预习时间、场所,调整自学进度,把完成的作业上传到云端。倘若预习时有难以解决的问题,能利用微信群以及QQ群和同学展开探讨,这样能有效激发其预习主动性。而教师则能在线上直接收集学生的反馈数据,评估预习程度以及未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设计。

4注重课上交流互动

“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中,初中生通过预习具备一定基础,所以在课上教师可侧重于交流互动,针对不理解的部分展开探索。由于是自主学习,学生难免会形成某些疑惑,针对此部分就需要教师基于教学目标,联系当前学情,挑选合适的引导形式,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的收获、说出疑问,带动课堂互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初中生往往都有比较明显的表现欲,希望和他人探讨,因此在独立预习并有收获时,比较愿意互动。教师可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表达个人观点的习惯,继而加强其学习数学的信心。随后教师要按照学情与个人课堂表现,适时对其表示肯定与鼓励,让初中生产生自我价值被实现的感受,驱动其继续思考与探究。

比如,七年级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课堂上,学生在预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了解题方式,只是在实际解题期间还会有某些问题。对此,教师应当让其把在预习以及实际解题中疑惑的部分标注出来,分成多个小组后一起讨论,并对其交流表示肯定。此时,教师应来到学生身边,了解共性问题以及容易混淆的部分,或是直接参加小组内的讨论,纠正学生的思考方向。待小组探讨完成后,各组派出一位学生分享讨论前的疑惑以及当前已经解决的部分,随后教师要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态度以及行为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并带领所有学生一起处理剩下的“疑难杂症”,补充遗漏部分。

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当代教育比较好的模式,对“教与学”都有明显的帮助。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翻转课堂教学法,优化学生预习与课堂学习效率,同时注重课后评价,为之后的“教与学”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1]沈立勇.分组教学在初中数学学科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0):178-181.DOI:10.16681/j.

· [2]马子健.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0):210-2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