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正文
引言: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语文建设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新”“文化继承与了解”四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阅读教学,是以对文本的学习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去读,再让老师来解释,同时也是一个让他们自己思考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语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不同主题的文章,从而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范围,提升了自己的语文阅读水平,也可以辨别出一篇文本是否优美。而且,目前在小学使用的语文课本,也是由许多专家和老师精心挑选出来的,而且有很宽的知识面。它们都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优良素材。在阅读中,儿童能够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而在小学的阅读中,儿童的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认真讲解有关内容。通过阅读,使学习者能够运用自己的思想去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在素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将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中,为小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为他们提供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为他们提供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抓住课文的主旨,更好地明白课文所说的从新的教学理念来看,语文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较大的作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明确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他们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小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对文章展开自主的理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他们可以在对文章有足够的理解的前提下,展开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2.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培养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语文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只能用白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表达方式缺乏文学性,惯用的习语和高级词汇也很少,有时还会出现语义不明确的情况。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表达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使用恰当的语文,在阅读时,教师会逐字逐句地讲解文章,对每一章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段和词语进行剖析,扩充词语的总量,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词语来进行自我表达。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他们也会感觉到语文的表达,长期地阅读会对语文有一定的影响,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表达水平。除此之外,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有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就增加了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这种沟通的过程也是对小学生的一种训练。
3.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语文作文水平
作文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这是由于作文考试对小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不但要求他们懂得成语和关联词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句子的构造,而且要求他们拥有丰富的词汇,并且能够将汉字写得准确。教师进行的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老师会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刻地诠释,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指导学生进行好词好句的积累,通过老师的正确指导,学生会有赏析文章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独立地辨别自己所写的文章的好坏,并可以主动地修改文章,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首先,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持续地阅读优秀的文章,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引用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而提升他们的作文的质量。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小学生阅读兴致不高
学生的思维相对简单,这是由于他们年纪小,没有形成相应的阅读习惯。如此一来,在课堂上,同学们很容易心不在焉,无心看书。上课不用心,就会对文章的内容缺少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并且许多老师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他们在课堂上大部分都是在被动地进行着阅读和学习。一节课程,一共只有45分钟,老师都是用板书和言语讲解,如果不能让同学们积极地聆听,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聊,慢慢地也就没有了阅读的兴致。
2枯燥乏味的讲授
许多小学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学习成果,忽略了思维培养,课堂内外都强调学习成果。将“思考”法应用于课堂上的解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其阅读的思维能力。然而,目前许多老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造成了某些方面的不足。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在一节课上完之后,很少有学生对它有足够的兴趣,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这会严重地影响到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制定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要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有了这个目标,老师们才有了进行教学的动力,才会有明确的教学方向。同时,建立一个教学目标也是制定教学方案的依据,老师们要做到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决定自己的教学的方向和方式,以完成这个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来展开教学课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以阅读教学内容为依据,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延展性和挑战性,不能只限于教材,要在教材上有所突破,扩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可以设定阅读理解目标,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类似文章的类比分析结果,文章中生字词的掌握,文章大意的概述,都可以成为教学目标,掌握教材中内容是基础的目标,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和思考类问题的解决是进阶性的目标。
例如,在解释《泊船瓜洲》时,老师可以设定三项教学目的:①正确地,流畅地,动情地念出诗歌,并能将其背出来。该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是基本的教学要求,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②结合批注,把握关键字等,感受作家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深入地独立思考,对文章有自己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③通过古代和现代的比较,唤起同学们的爱国之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心。设定这一教学目标,就可以指导老师展开教学的扩展,使学生的阅读学习不再受课本的限制,达到了更高的教学的需要,从而可以培养出小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2.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要做到对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地尊重,要给他们足够地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拥有更强烈的课堂参与感,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这一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也要实现。身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抛弃以往的教育理念,老师并非课堂上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上的引导者,老师是讲授知识的人,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想法来回答他们的问题,拓宽他们的思路。只有当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结果,在能力上获得了提高,这才能证明教学课堂的成功,这也恰好说明了,老师应该将学生当成教学课堂中的主体。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用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进行独立地思考,让学生们去积极的提问等方法,来提升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老师们还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老师们会设置一些相关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们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可以自己去探究一些新的东西,从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阅读的媒介,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3.强化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语文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将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纳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品德。通过对语文教科书所收录文本的种类与内容进行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要素。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充分发掘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将有关的传统文化融入学生之中,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从而在提高他们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心的时候,让他们的品德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比如,在六年级下卷《北京的春节》中,这是一篇关于北京春节的文章。春节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它也是我们国家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其中蕴含的地方文化却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弘扬。在进行《北京的春节》一文的阅读教学时,语文老师应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结合课文内容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的灌输,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渊源,通过比较北京和当地的春节,体会到各地区春节的共性和共性,让他们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和深厚。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与北京新年有关的东西,如:腊八粥,腊八蒜,对联,年画等等。通过提问,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一些同学表示,在过年时,人们会赠送一些“水仙”,以示对新年的良好祝愿;一些同学表示,农历正月第一天还有吃长条的风俗,意思是长年平安,身体健康,长寿。随后,语文老师将各地的春节风俗以照片和视频的方式一一呈现,并向学生介绍这些风俗的由来,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通过文化的渗透,加深了对文本的了解,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4.进行延伸式的阅读,加强对语文的学习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语料积累。因为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教授的东西非常少,所以,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要在课余时间里,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里,通过阅读来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并培养他们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当老师们在完成了他们的课堂学习后,要为他们安排一些课外的阅读作业,并向他们发放一些有关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学会怎样进行阅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扩展式阅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达到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的目的。在进行课外阅读资料的选取时,要尽可能地以课堂中的阅读题目为中心来挑选,或是将课堂中作者的其他优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资料,还可以以课堂中文章的体裁为依据,来挑选相同体裁的其他优秀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建立起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的纽带,更便于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展开引导,使课内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六年级第一单元《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先对作家鲁迅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在文学史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进行简单的了解,然后让同学们感受到鲁迅的文体特征,再让同学们去想鲁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再从文字中去剖析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课堂上读完之后,老师可以推荐鲁迅的其他好文章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课后的时间里去读一读,并与课堂上所学相联系,经过广泛的课后读物,对鲁迅的文体和创作特征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并学会鲁迅的创作方法,从而获得更为充实的语文素养。
结语:
“有效率”不仅是衡量教师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的目标。本论文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提高语文阅读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12):89-129.
[2]尹鑫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2020. 19 (4): 100-103.
[3]漆畜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才智.2020(13):40.
[4]朱更梅.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79):52-54.
[5]赵斐.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策略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1(23):36-37.
[6]张越.论核心素养下小学中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1(28):33.
[7]范谊钦《立足课堂有效提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思路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A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