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渗透运用——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邓智慧

广东省南华技工学校 广东 广州 511475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技工学校,为发挥专业课程中育人的作用,应将思想政治元素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课程思政,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融入思政元素、完善教学设计,把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教学内容之中。本文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研究思政元素渗透运用到专业知识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及反思总结。


关键词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计算机基础

正文


引言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都强调了必须坚持立德与树人不可割裂,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合力,保证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作为技工学校,一直以来都是强调培养学生掌握技术为主,思想引领方面单单依靠公共文化基础课的思政教育是不够,还应将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本文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渗透运用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在开设了思政课程的前提下为何还要进行专业课程思政这是依据专业课程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提出的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首先,技工学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其次,计算机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是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战场;第三,学生80%的学习时间是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第四,根据调查表明,80%的技工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以上四点都是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提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命题的现实依据。我们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系统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使思政元素科学、有效地渗透到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中。

三、深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元素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技工学校开展立德树人的两味良药,两者联合使用可使教学效果更佳。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并不会改变专业课教学的性质,专业课仍然是专业课。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专业知识体系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实际上课程思政还会促进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和教师发展。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元素

技工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与未来的工作岗位信息化要求息息相关,甚至对未来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教学的相关案例就要联系实际工作生活,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课程内容的展示要从学生的视角切入,符合学生的话语体系,将思政元素自然渗透到专业技能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从课程目标而言,《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操作技能,是一门工具化的课程。使用这“工具”去做什么,是事关价值观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在课程目标中渗透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技术技能教学中要体现“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会一门技能,还要有相应的价值引领,体现中国国情、中国元素、中国智慧、中国特色。

《计算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一共分为九个项目,以下表1是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各项目内容进行思政元素深挖并渗透运用。

1《计算机基础》的思政元素

项目名称

授课要点

思政元素与切入点

渗透运用方式

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认识计算机的发展

2、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和存储

3、认识多媒体技术

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情怀、自豪感、文化自信

切入点】计算机发展史联系中国19世纪初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国家研制计算机的时间较短,但经过无数先辈的艰苦奋斗、奋力追赶,我们拥有了处于领先水平的“神威·太湖之光”系列超级计算机,以此增强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对比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计算机系统知识

1、认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

2、使用鼠标和键盘

思政元素】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切入点】硬件方面CPU联系我国已具备独立知识产权的“龙芯”芯片,赶超国际领先水平。软件方面可以介绍国产软件的各创始人,例如:求伯君、张小龙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坚定理想信念,向榜样学习,厚植家国情怀。

案例教学法

榜样法

Windows7操作系统

Windows7操作系统基本操作

思政元素】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

切入点】联系国产操作系统Linux、优麒麟、中标麒麟的发展,微软停止Windows XP的服务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案例教学法

榜样法

管理计算机中的资源

1、管理文件和文件夹资源

2、管理程序和硬件资源

思政元素】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切入点】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有条理合理规划好学习和工作资源,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把简单的事情规划做好,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编辑排版Word文档

1、Word文档基本操作

2、Word文档编辑与排版

思政元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情怀、文化素养

切入点】联系中国汉字的演变书法作品的排版布局欣赏,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案例教学法

对比法

任务驱动法

Excel2016表格处理

Excel编辑与数据管理

思政元素】中华民族精神、工匠精神

切入点Excel翻译成中文是超越的意思,了解Excel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民族精神。Excel的数据处理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PowerPoint2016演示文稿

幻灯片的制作与放映设置

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情怀、全局意识、工匠精神

切入点】联系实际做一个建党国庆等重大节日为主题的PPT,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各种素材资源的整合,提升学生做一个作品的排版布局能力及审美意识,注重学生的全局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匠精神。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使用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2、Internet认识与应用

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民族文化、法治意识

切入点】互联网发展史联系中国人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信念。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对互联网的法治意识。

案例教学法

对比法

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维护与安全

1、磁盘与系统维护

2、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护

思政元素】国家信息安全、家国情怀、法治意识

切入点】联系国产杀毒软件的发展史构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要增强学生计算机方面的法治意识。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思政元素并不局限于上表1的。我们应该结合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及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将更多、更好的思政元素渗透运用到专业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渗透运用

1、教学课程目标中体现思政元素

     在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加入思政元素目标,解决好“为什么而教”,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坚定了理想信念、更加爱党、爱国、爱家,提升了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

2、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元素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找准思政元素切入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制定合适的思政案例。依据课程目标,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联系讲解。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内容的呈现更加具体化、生活化、实用化。

3、运用好思政教学评价

   思政教学评价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想做好课程思政,教师必须要先提高课程思政意识,积极探索课程里的思政元素,创新性地将思政元素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

五、结语

   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是一种教育手段,必须双管齐下才能使思政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尽管技工学校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有些老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度不够,思政元素不够鲜活,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要想课程思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仍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将课程思政研究透彻,形成一种创新的课程思政体系,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与时俱进,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技工人才,才能让《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研究与创新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吕子燕.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J].办公自动化,2021(19):38-40

[3]陈心屹.课程思政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建构|课程建设,2021(23):65-66

[4]张馨予. 技工院校《市场营销》课程中隐性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J].营销界,2021(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