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下我国武术学校管理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凯里学院2022年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教改课题”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国家在教育强国建设下,十分注重各阶段教育事业。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办教育的补充,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发展和建设。
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结合儒家、道家、释家、兵家等思想理论,创作出刚柔并济、动静结合、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等特点身体运动。武术博大精深,集智慧、战略、技术等为一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学校是武术的传承地、武术的生存地、武术文化发扬地。由于环境、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管理不当、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较差、课程混乱等内部因素,造成武术学校大面积、多数量的垮台。这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失,同时对武术的生存敲响了警钟。学校管理对学校生存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学校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管理。学校管理根据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学校内外资源实行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下,武术学校迎来了挑战和机遇。武校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份子,应如何进行管理运营,促进武校可持续发展,培养德艺双馨接班人,是一个值得探讨问题。
1武术学校发展历程
1.1萌芽阶段(1949-1977)
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传统性、健身性、文化性等特性。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武术事业,成立中国武术协会,发展群众体育,对传统武术运动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把武术列为中小学课程之一,为学校武术教育打开了新的篇章。武术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由于武术的封建性、传统性,阻碍了武术的推广和传播。国家政策的实施,武术传承由家族式逐步向大众化、平民化转变。国家制定教育政策,为民办武术教育提高了保障。在1966年,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国家各方面处于紧张状态,教育系统出现瘫痪。武术“隐秘”进行传承,为学校武术发展延续了希望。
1.2起步阶段(1978-198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唤醒了“沉睡”的教育事业。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发展武术,武术的发展迎来新的春天。国家对中国武术进行挖掘和挽救,重新整理武术的种类和体系。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学校,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同年在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提倡依靠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武术。民办武术学校在市场经济下孕育而生,为武术学校开展奠下基础。
1.3辉煌阶段(1983-1999)
电影《少林寺》的热播为武术发展掀起了一个高潮,激起了一代年轻人武术梦想。伴随着习武人数的剧增,各地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一般呈现。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建立的各种形式的武术馆、校、站达一万多个,入馆校习武的青少年就有几百万人。武术学校的兴办对传承中国武术,培养武术人才起到不可忽视作用。武术学校的创办者基本是武术名家、门派传承者,对武术的理解透彻,但对于武校管理方面却是短板。随着武校数量增加,习武者络绎不绝,利益的诱惑,武术学校的管理隐现出诸多弊端。
1.4规范阶段(2000-至今)
国家对公办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等政策的实施,还有武术学校内部管理混乱因素,为武校发展迎来新的挑战。武校的管理,学生的道德问题等一些不良现象,对武校带来负面影响,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国家颁布《关于经营性武术馆校的管理规定》等相关政策,规范武术学校办学和管理,为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推广武术教育积极、健康、可持续发展。
2.优秀武术学校管理研究
达尔文提出适者生存,在民办教育中,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教育宗旨,管理规范的学校,才得以生存,否则将面临倒闭或合并遭遇。国家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强国建设下,武校根据当地经济、文化等相结合,制定出特色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模式,使武校永葆活力,为建设教育强国而贡献出一份力量。
2.1集团化办学模式
集团化办学主要是指一个实力雄厚的学校以自己为核心,集合当地的多所学校,形成一个教育集团运作模式,制定共同教育目标,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集团化办学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使教育实现绝对性公平。
天下功夫出少林,这是对少林武术的肯定和宣传。凭借着少林寺这张名片,周围的武校触目皆是。但在大环境下出现诸多问题,于是以少林塔沟武校为代表开始以集团化办学模式。目前,塔沟武术学校形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至大专教育连锁系统,并与多所大学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培养武术人才,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集团化办学为武校带来了显著效益。
2.2以产养学办学模式
在义务教育教育,单纯的提高学费早已不是生存的长久之计,反之将加速学校的灭亡。武校根据学校特殊性质,结合体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校办产业使武校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宋江武术学校在全国走红,依靠着春晚的“狗娃闹春”节目,于是武校发展武术展演业,成立狗娃艺术团,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得到一致好评。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兴建了水浒好汉城和宋江湖景区,以产促学,学生在景区内进行节目演出,得到实习和锻炼机会。学校利用资源,承办各种武术赛事和影视表演,为学校产业带来蓬勃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实施综合、系统、整体管理,形成分工明确、权责管理组织。
2.3国际化办学模式
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片”。在体育全球化下,竞技体育风靡全球,武术地位受到了威胁。中华莱州武校瞄准了国际这片市场,促进武术国际化发展。学校坚持“一主两翼,整体腾飞”,以校本部为“主体”,国内和国外“分校”为两翼整体发展,在美国、法国、南非等国家都设有分校。学校积极推动武术国际化发展,打造国际品牌,提高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培养出更多的武术传承人。
2.4综合化办学模式
武术作为学校办学的基础和特色,在此基础上发展从幼儿园到中学的综合教育,把武术作为体育课特色来打造,改掉“上文下武”的教学管理。学校基础上,发展职业教育,如电脑培训、艺术培训等,实行整合化、全面化、综合化办学模式。聊城少林武校,在武术为基础上,增添了诸多竞技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举重等项目。学校把武术与其他竞技体育融合、协调发展,实现“体育+”模式,使学生掌握更多技能,获得更多的习练人群。泉州少林国际学校是在泉州南少林武术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学校由单纯武术项目转移到足球、美术、音乐、书法等各项专长,扩宽了学校生存空间。学校并招收全文科学生,实行综合培养。合肥神行太保文武学校把艺术、电脑等职业整合,扩展成综合性学校。
3.我国武术学校管理经验研究
3.1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是国家不可缺失的立国之本。国家十分注重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事业放在首位。
武术学校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课程管理等方面应严格按照教育部政策和规定,决不能擅自篡改,任意而为之。武校倒闭的重要因素就是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性,把武术技能放在首位,造成“重武轻文”现象,培养了“一介武夫”。现代社会是人才的竞争,优秀武校合理利用武术资源优势,培养以武见长、文武兼备、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政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符合教学目标、课程管理等,实行“分层化”管理,根据学生的优势,制定相应的晋升通道,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有“用武之地”。
3.2 坚守中国武术文化“情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把生命寄托在别人身上,别人家有变,我们不能紧跟着他变,自己应有一个“文化传统”。武校应把传承武术文化作为使命,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民办学校,把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内在文化与精神,注定走向衰败。优秀的武校在发展过程中,从无到有、从小极大,始终恪守初心,把传承武术文化作为使命,弘扬武术精神,使武术薪火相传。正是凭借着这份对武术文化“情怀”,在社会转型中,学校发展不迷失方向,构建成学校管理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
3.3 构建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
武校由家庭作坊式逐渐扩大和完善,形成组织体系完善、分工明确管理体系。在家庭作坊式形式中,学生在师傅家里白天做农活,晚上练功的模式。学生的数量较少,有利于管理和培养。随着社会习武风气高涨,学生逐渐增多,家庭作坊式模式就被学校所取代。一个学校是由教务处、人事处、总务处等机构组成,每个机构分工明确,有具体的职责,为了学校的目标共同合作。武校在发展腾飞阶段,由于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组织,机构混乱,管理方式不恰当等因素,使诸多武校走向了倒闭。武校的校长基本上是以武为特长,缺少管理经验,欠缺管理知识理论,应引进专业的管理人员,构建科学完善的组织体系,使学校形成合理的管理系统。优秀的武校在管理组织体系中,做出了合理的构建。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管理组织体系,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促进了学校发展。
3.4 倡导“立德树人”育人标准
武术学校发展腾升阶段,习武人员摩肩接踵,但习武人员在社会反映度、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并不是很理想,甚至用“有色眼镜”来看待习武者。武术源远流长,饱经风霜,具有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文化性等特点。但武校最初收徒传艺时,只是注重武术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武术道德、文化、伦理等培养,造成“有才无德”现象。打架斗殴,地痞流氓等一些刺眼的词语,来形容习武者,对武术的传播和影响力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办学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并非社会隐患。优秀的武校办学之初,就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确立正确办学宗旨,才能使学校永葆生机。
3.5 树立“文武兼备”培养目标
武术学校是以武术为特色和根本而展开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目标。武校教育应实施“两条腿”走路,不能出现一边倒或倾斜现象。武校的教育围绕“武术”和“文化”两方面进行,合理处理好二者关系,武校才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现代社会是人才竞争,人才是高层次紧缺人才抢夺。起初,武校只是培养以武术技能为本的学校,但学生就业困难、就业途径狭隘、单一,融入不到社会发展之中。武校开始以小学、初中教育,逐渐开展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进行链接和结合,形成特色、系统教学模式。
3.6制定合理奖惩机制
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决定着学生的未来走向,关系着学校的生命线。在武校中,应如何招揽人才,组建雄厚的教师队伍,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发教师动力,鼓励教师不断深造和提升,决定着武校的前景和方向。武校属于民办教育性质,对于教师招聘比公办教育略显劣势。学生大都向往编制工作,较为稳定和可靠。武校是以武术为特色的民办学校,许多武校的文化师资队伍令人堪忧,不注重师资队伍培养,不利于学校健康发展。优秀武校中,尤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能力教学名师,制定合理奖惩制度,让教师真正施展水平。对于工作懒散、态度不积极的教师,敢于批评和惩罚,对于工作积极,表现突出的教师,采取奖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武校教学和师资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知名度。
3.7实行“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
学校一切运营和管理都是为了学生为本,为学生而服务。学生正处青春年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学校应为学生青春和前途而负责。少年强则国强,武校的目的、宗旨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切勿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而耽误学生的青春。我国优秀的武校实行“有教无类”,努力培养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特点和优势而选择适宜的道路,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学生的口碑是学校宣传最好的名片,学生质量、文化、技术等都代表着学校教学质量。优秀武校中,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配有专门的生活老师,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学校的硬件设施、饮食质量、宿舍环境等都以学生为本,给学生提供适应的生活环境,提高学习效率,打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接班人。
结论
参考文献
[1] 袁金宝,王岗,金玉柱.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缘由、路径及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3):125-132.
[2]陆小黑. 中国武术精神要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