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生阅读的语文教育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周晨丹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仙岩中心小学334713

摘要

随着新课改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了进步和优化。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然而,新课改给了我们创新教学的机会,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和有趣。就当前的阅读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应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对阅读教学设计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在新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和满足,实现他们语文学科综合能力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阅读教学;激发兴趣;策略

正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在“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提质增效”的要求下,阅读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关键。高效的阅读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还可以拓宽他们的眼界和知识面,还可以让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得到提升,让他们能够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他们拥有更为深入的阅读感受,推动他们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营造一种让孩子们感到轻松舒服的阅读氛围,并逐渐强化他们阅读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使其阅读技能和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有效推动其今后的发展。但是,因为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所以他们的课堂纪律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应该以这些特点为基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打造书香校园,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要转变过去的阅读教学方式,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闪闪发光。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学生要掌握文本的主题,要清楚了解作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走进作家描述的情境,与主人公展开内心对话。在过去的语言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先让同学们把字词弄清楚,再把文章背下来,这样很容易限制同学们的思考和想象。比如,在《我爱故乡的杨梅》这节课上,大部分老师都会让同学们粗略地阅读整篇文章,找出文章中的生字,然后进行指导讲解,分析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重要段落。这种教学方式明显有些“机械化”和“模式化”,很可能会束缚住学生的思维,影响到他们的深度阅读理解。在“双减”大环境下,老师要对学生喜爱或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让学生的独立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关于文本的情景,把文本所描述的画面想象和构建出来,这既能够加深他们的记忆,又能够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和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口述+板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可以给学生展示杨梅的照片或者录像,营造真实的场景,让他们身临其境,再请吃过杨梅的人描述其口感和特点。想一想,假如我们要来写这样一篇文章,怎样才能使读者对杨梅的味道记忆深刻呢?如此,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培养阅读、实践等能力,增强了阅读教学的效果。[1]

二、设计目标,明确推进

明确的阅读目标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基础保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保证阅读活动正常进行,同时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匆匆》一文时,教师要在正式教学前设计明确且有效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围绕“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维度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并促进其相互渗透与融合。例如,可以结合《匆匆》一文设计“体会文中‘茫茫然’‘溜走’等关键词内涵,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联想,感受感叹时间飞逝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目标,进而实现多维度阅读目的的有效融合,让学生通过阅读真正感受到时间的宝贵,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等进行综合考量,保证阅读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现实状况相适应,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针对高年级学生,如果教师将阅读目标设计为“掌握生字、背诵课文”等就会存在目标过低、难度较小等问题,进而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教师应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以往教师提出的阅读目标大多围绕一个较为笼统的结构,包括加强对文中字词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要想真正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对目标进行分层和细化,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例如,教师可以将《匆匆》课文的阅读目标设置为“精确认识字词,体会‘空虚’‘挪移’‘蒸融’等词语;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各种修辞和叠词的运用方式;引起共鸣,感受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刻画以及对虚度时光感到惋惜的情感”,进而保证在明确目标的引导下展开阅读教学,提高阅读的明确性与有效性。[2]

三、组织竞赛,提高热情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少,很容易走神、打瞌睡,使其难以顺利地完成文本阅读。在“双减”的环境下,老师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方式,通过让学生们参加小组比赛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一直处于一个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老师要依据班集体的学情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把他们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进而通过小组单位参加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分段朗读等等,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有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当然,在不同小组间进行竞赛,最重要的是要进行比较,然后让所有的同学来给他们打分,如果他们中有优秀表现的,就应该进行表扬和奖励,这样既能发挥激励的功能,又能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给激发起来。比如,在讲授《将相和》一课时,老师首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文本阅读,角色扮演和分段朗读二选其一。在每组都完成任务之后,班级中会展开一场竞赛,但是竞赛的内容不仅限于朗读文本,还要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本的主旨、中心思想和自己得到的启发,要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最终,所有同学都会进行评比和打分,成绩最好的一组将会得到一颗小星星,作为下课后兑换奖赏的凭证。对表现稍逊的小组,老师要结合具体状况进行针对性辅导,让同学们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的方法和技巧,充分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3]

四、融合实际,强化理解

因为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所以他们在具体的阅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难懂的问题,这将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帮助他们明确全文思想和大意,老师应该在阅读时创造生活的环境,降低阅读的困难,使学生在整段时间内都能感受到语言的韵味和文字的深刻,推进他们主动投入阅读活动,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在教五年级上册的《古人谈读书》时,可以明确文章由两篇古文组成,内容是古人的读书言论,是从《论语》《训学斋规》两部巨著中总结和概括出的古人阅读方式。启发我们阅读要从孩提时代开始,要读好书,要交良友。老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同学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反驳了一些人认为阅读是没有意义的观点,并请同学们谈谈阅读这两篇古文时的感受。让学生根据目前的情况,用实际的事例充分说明阅读是通往成功的最好途径,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性格和修养进行熏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使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五、融合群文,实现发展

5.1把握观点,提升品质

学生在阅读群文时已形成了一些直观的思维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其思维品质可以得到提高。所以,老师们应该从“是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这三个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在读群文的过程中,抓住文本的主旨,让他们不再被原来的思维定式所束缚,而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质量。比如,在教学《牛和鹅》时,老师可以把《牛和鹅》和单元中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两篇文章结合起来,给他们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和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图片背后的含义,并在阅读中证实自己的观点。教师出示牛、鹅、虎等不同种类的动物照片,并让同学们回忆他们在生活中看过的动物,描述牛、鹅、虎的特征,并用直观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在读完《牛和鹅》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之后,学生对这些动物的习性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文章的主旨、立意等方面来进行剖析,让同学们了解《牛和鹅》中的细节描述方法,以及如何对角色进行塑造,以及对不同视角下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则是通过对表演活动的描写,将“老虎”塑造成一个“窝囊”的人物,归结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接着,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始《陀螺》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前面的阅读方式,对文中的抒情和议论语句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全文主旨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牛、鹅等动物的特征以及大虎为何“窝囊”的理由,带领同学们深刻剖析玩具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体会《陀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对童年的依恋,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质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充实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

5.2品鉴形象,培养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数次提到“美育”,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老师要针对各种意象和意境,为这些意象和意境的展示设置相关议题,以启发学生的美感思维,建立自觉的美学观念,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美的影响,达到对美的欣赏目标。比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上,老师可以围绕“爱国情怀”展开群文阅读活动,在课堂上引入《梅兰芳蓄须》和《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课文,提炼人物形象周恩来和梅兰芳等,引导读者认识“红色摇篮”延安,达到提高读者审美能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不愿在日本侵略背景下登台表演”以及继承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的艰苦奋斗精神等重要思想进行解读,让同学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去体味周恩来和梅兰芳的形象,去体味其中蕴涵的深意,感受革命先驱和爱国志士们的高尚爱国情操,深刻感知延安精神。为了解决学生不了解背景的问题,老师要给他们介绍少年周恩来、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延安历史等背景资料,让他们从这些资料中深刻地理解周恩来为什么要下定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解梅兰芳为什么要留着蓄须、理解延安精神及其传承的意义。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条件指导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读书志向,畅所欲言地谈论梅兰芳的“蓄须”行为,并围绕“歌颂革命”这一主题创作诗歌,从而,升华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使同学们在受到爱国情怀教育的同时,了解到“苦读”是振兴中华的首要任务,了解到梅兰芳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爱国志士,更了解到“延安精神”将永远闪耀着光辉,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4]

六、结语

总之,在“双减”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减少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要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进行优化设计,致力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丘俊士.“双减”引导下小学语文趣味性阅读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17):133-135.

[2]李淑云.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2(08):61-63.

[3]耿加春.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对策分析[J].新课程,2022(32):94-95.

[4]梅晓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2(02):35-37.

[5]吴亮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特殊性及其教学设计意义[J].江苏教育,2022(01):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