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预习策略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数学是一门要求学生开动大脑的科目,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则是由学生的预习能力所决定的。所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使他们可以对课本进行细致、细致地阅读,从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从而扩大自己的数学知识,从而使自己的数学课堂预习的效果得到持续的提升。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把新的、旧的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持续地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预习的意义
1.提升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所谓温故而知新,所以,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对旧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找到自己的短板,这样在课前就可以针对短板进行补足。久而久之,学生的基础就会越来越牢固,从而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提升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初中有效预习的目标在于不断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我们都知道,预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讲授的数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内化一些简单易懂、感兴趣的内容,为掌握新的知识做好准备,从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效果和课堂质量。
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是对数学教学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预习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问题的分析。在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并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进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
4.帮助学生提高笔记的质量
在预习之后,学生就会对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听课做笔记的时候,学习就会有很大的优势,因为老师所讲的教材中有什么内容,如果有什么问题,学生就会更加清楚,自己是否需要做笔记。教材上有的东西,你可以不记或者少记,你可以专注于记老师给补充的内容,比如一些规律方法之类的,或者是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记课堂笔记的速度,而且做出来的笔记也会比较精致,不会像是重抄教材一样。而那些在课前没有预习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像是一台“录音机”,他们会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下来,形成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作业抄笔记的恶性循环,不会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总结,去整理,这样的学习效率很低,没有任何优点。
5.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哪些地方是难点,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已经理解了,哪些地方还有问题。学生带着自己的疑惑来听课,他们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在听课的过程中就会专注,态度也会端正,这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有些没有提前准备的同学,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一片茫然,不清楚教师在说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哪里会哪里不会的现象,没有侧重点,也没有目的,一节课之后,你以为自己听明白了,其实你压根就没有听明白,你在做题目的时候,依然什么都不会,这都是因为你没有提前准备造成的。
二、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策略
1.尝试预习法
在实践中,由于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不高,因此,“尝试预习”的优势便凸显了出来。许多学生不愿意进行课前预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老师会在课堂上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所以不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学生们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大错特错的。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对预习的积极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试着预习的愿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预习的顺利进行。
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之前,老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我国古代有关勾股定理来源的故事。在我国公元前11世纪,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钩三”“股四”“弦五”等概念,但那时人们对“权利”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勾股定理”是由古巴比伦人发明出来的。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持续地激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教师在给学生讲完故事后,向学生提出有效预习的要求以及在预习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故事的刺激下,对勾股定理的有关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可以使勾股定理的预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阅读预习法
阅读预习法是一种应用最广的预习方式,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阅读数学课本是学生进行预习的首要步骤,而许多学生在阅读时会出现“囫囵吞枣”的情况。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然而,因为一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阅读教材,也有一些学生会把教材中的每一个字都看一遍,从而丧失了预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不能有效地进行数学预习活动。尽管课本的阅读很容易,但其中也有一些技巧。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应有针对性地阅读重点和难点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掌握在预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一些性质”时,老师就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同时,将这些性质进行记忆和背诵。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性质的解释,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这些性质,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书本中的性质和定理,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为顺利地进行阅读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笔记预习法
所谓“笔记预习法”,就是以“笔记”为中心的一种预习法。教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学生在课下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笔记,主要包括了和知识点相关的定义、概念以及性质等。要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就必须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在预习“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时,如果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不理解,就可以在这一知识点前做标记,这样老师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讲解时,学生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听课。很有必要培养学生动手做笔记的习惯,如果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看着例子,就不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只有自己做例子,才能发现在做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避免眼高手低的情况发生。同时,在做好笔记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要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和课本上的答案进行比较。比如,在预习“算数平方根”的时候,如果课本上有许多的例子,老师就会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底下的答案给盖上,自己动手去计算数学的算术平方根,再把自己计算出来的数字跟课本上的答案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缺点,并加以纠正。而且,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还需要将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在预习时,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温故知新预习法
“温故知新”预习法是指在预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已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会引用学生之前学过的旧知识,所以在预习的时候,也应该要求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预习新的知识点。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在学生的基础上扎实了,他们才能对新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在预习的时候,学生不能只学习预习的新内容,也要温故知新。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不要忘记旧知识,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理解数学课本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更好地了解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学习“平方根”时,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让他们重新回顾一下平方根的概念。众所周知,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搞清楚了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5.练习习题预习法
练习习题预习法,指的是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事先接触与所学知识点有关的习题,并以自己预习的结果为依据,对习题进行解答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实施课前演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即使是在练习中出现了很多错误时,老师也要给他们一些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地听,最后再把练习做完。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持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的同时,增强自己对数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三、预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要明确目的
预习不是读教材,也不是背诵课本,而是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提前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锻炼新能力的过程。许多同学在上课的时候,都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上课上,而不是在课后自己去完成作业,他们觉得听课、听得懂、能做好就行了,他们忽略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学习方式在短期内或许没有什么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问题,他们之所以不进行预习,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预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预习不但能够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要想增强预习效果,必须先弄清楚自己的预习目标。在预习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2、找出本节内容与已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3、找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4、在重点问题的地方用笔做好标记。
2.要掌握方法
新一轮的新课标指出:“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要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要培养他们的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式,有的学生没有很好的预习方式,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指导,让他们有一种很好的预习方式,让他们形成良好的预习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预习能力。再例如,对于某些底子不好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有的学生完全没有预习的兴趣,有的学生完全没有预习的念头,教师可以就这些问题,开设一场关于“怎样预习数学”的课程,系统地剖析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就次日的预习内容,进行详尽的预习方式的指导,让学生更加熟悉预习的基本方式,也可以请有预习习惯的同学,介绍自己的预习体会和方式,教师还可以设定预习成绩,将其作为平日的表现分,激励学生主动进行课前预习。
3.要重视检查
预习效果必须要有反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预习反馈可以采用练习题的方式,在教师指导时,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语言转换为数学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维过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一开始,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几个问题入手,完成最后几个问题的练习,等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再由教师在课堂上寻找其他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拓宽大家的思路,提高大家的解题水平,又可以让大家对一般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对于易错的题,或是重点题,可以要求同学将其放在错题本里,然后把自己的解题思路以及正确的解题步骤记录下来,多观察,多对比,总结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结束语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做好预习工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学生是否做好了课前预习工作,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激发他们对预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动手做和标记范题的习惯,培养他们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多做课后习题。同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更多的反思,并运用不同的预习策略来推动中学数学课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岭明.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之我见[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
[2]任晓莹,海耀权,剡生富等.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之我见[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236.
[3]张旭.浅析初中数学的有效预习策略探究[J].情感读本,2019(17):120-120.
[4]陈礼娜.初中数学课前有效预习策略[J].百科知识,2019(5X):4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