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吴腾

河北省隆化县职教中心 邮编:068150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这就给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与资源,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中职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观念与模式,与“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课程资源与技术平台的要求相结合,构建更符合实际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计算机专业的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正文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中职教育中,特别是在计算机相关课程中,必须融入“互联网+”的元素。这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在校期间能更多地接触到网络,为他们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这一现状,从“互联网+”的视角出发,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进行“互联网+”教学改革,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核心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导向下,融入“互联网+”的科技元素,改革与创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服务于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互联网+”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产生的价值影响

“互联网+”视角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中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该大环境下,中职教育应该紧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脚步,对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进行创造性革新,使其融合时代特色,实现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教学改革。

(一)“互联网+”可以促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优化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同时给课程教学模式带来一定的影响。借助“互联网+”等技术,让计算机专业教学得到有效的升级,并为其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教学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平台上进行更加灵活和自由的学习,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真正体现了中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特色化的学习,让教学模式更趋多元化和高效化,满足中职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互联网+”可以实现中职计算机专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中职教师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更为优质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并将线上教学资源更方便和直接地运用到计算机教学中来,让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获得优质资源的教育。这样,特别是针对教学资源落后的地区和中职院校,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平衡。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有了互联网技术的优质教学资源平台,打破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限制,让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获取丰富的课程资源,让计算机专业教学变得更为丰富和现代化,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了知识及能力的准备,有效降低了院校课程与实际岗位需求的偏差。

(三)“互联网+”可以成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技术基础

“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直接有效的教学技术基础,让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教学元素。比如,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展现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更富有趣味性。另外,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同时学习互联网技术,形成一种“应用即学习”的良好教学现状。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大量的网络资源、技术手段被融入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原本枯燥的课程学习变得生动而又具有活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不仅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创新提供了条件。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结合自身特色,更好地完成计算机专业学科的核心目标,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二、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过慢

通过分析目前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尽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院校的教学理念也进行了改革,但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内容明显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步伐,从而无法让学生获得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和知识。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受到教材出版速度的影响,在经过编纂、审核、出版等一系列环节后,教材内容显然已经落后于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更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其二,中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院校都在学生入校之前便设定好了所要开设的课程,而在上学期间不能对其进行调整,因此在这期间,社会中出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都不能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从而造成学生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其三,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中,有个别教师由于综合专业能力欠缺,使其课程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资源过于狭窄

“互联网+”的视野和应用下,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层出不穷,这为中职相关课程的教学带来了资源自由。但是目前很多中职教师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依然没有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主要原因为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师缺乏对现有资源的整合意识,从而无法将互联网资源更好地融入课程教学环节。部分教师将互联网资源全部呈现给学生,但是里面充斥着不良的教学资源,反而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比如,很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并未对所教授班级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便将互联网课程资源转给学生,产生了多而杂的问题,起到了反作用,也无法真正凸显出互联网支持下的课程资源价值。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手段创新不足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和创新。为了让中职院校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不仅能获取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需要计算机课程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加大对计算机前沿知识的探索,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探究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目前很多专业教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缺乏教学手段的创新,不能有效把握“互联网+”技术下的学科前瞻,也不能将计算机方面的科技成果与教学理念进行融合,造成了学生培养方向的偏离。由此可见,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四)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落实欠缺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专业教师虽然有着较强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专业教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学生计算机实操技能重视不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的格局也正朝着多元化和技能化方向发展,而很多中职院校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拓展,违背了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初衷。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环境的发展需求,中职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中仅凭借理论学习也无法真正理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最终极易导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由此可见,中职教师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借助“互联网+”的资源增加实践环节,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借助互联网优势,提升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源整合力度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资源。因此,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在丰富的互联网课程资源中进行提炼,进而将其整合成学生能够接受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而言,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师在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过程中,要立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带来的弊端,真正体现以教促学的课程改革,同时在课程资源整合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更多的互联网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中,以此弥补中职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内容滞后的现状。

除此之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师还需要具备对教学内容大胆革新的意识,不能一味地遵循教材的章节安排,要做到紧扣“互联网+”时代的脉搏,引导学生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对此,教师在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时,要对当前的计算机、大数据等技术展开深入的探究,进而将其融合到课程教学资源中,提升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

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可以让中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

1.构建“互联网+慕课”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以慕课为主,并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利用慕课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线上活动,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更好地结合自身特点自主完成计算机课程学习。

2.构建“互联网+微课”的教学模式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微课可以对学生的认知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实现碎片化的学习管理,以学生为主体,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3.构建“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构建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完全实现“先学”基础。另外,利用“互联网+翻转课堂”可以实现“空中课堂”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计算机在线课程。课后,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对本次课进行评价和反馈,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立足互联网发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中职院校更加注重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此,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教师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授课时,要立足计算机行业需求,完成对课程教学的准确定位和改革创新。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实施就业导向下的教学改革,以此优化教学的内容及模式等,以满足互联网市场的技能人才需求。

(四)应对互联网需求,创新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评价

遵循“互联网+”时代下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此,专业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以实践技能为主开展教学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另外,为了让中职学生更好地参与和学习计算机实操技能,可在评价体系中加大实践考核比例,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学生之间的互评和校内外教师评价,在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践行“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中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聚焦课程教学,积极探究应对互联网时代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更多的“互联网+”资源融合到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陈冠卿.试论微课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05):143-144+149.DOI:10.14004/j.

[2]蓝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游戏化教学模式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05):152-153.DOI:10.14004/j.

[3]曲艳.中职计算机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03):146-148.

[4]张秋红.模拟情境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创设方法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04):175-176+180.DOI:10.14004/j.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