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湖湘红色文化的基因传承与发展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罗祥龙1,周月琴2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22000

摘要

湖南的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湖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革命文化,是湖南革命的文化符号。湖南的红色文化具有增强高职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影视以及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功能。将湖南的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营造湖南红色文化的学习氛围,构建相应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加强“红色师资”队伍建设,搭建红色数字化平台来实现。


关键词

湖南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融合;实现路径

正文


【课题基金】湖南省教育厅2021年资助科研项目“湖南红色基因在高职高专院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1C1488)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湖南人历来心忧天下、矢志爱国,有着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成千上万的湖南革命先烈舍身为国,在三湘大地上用生命谱写了湖南人为民为国的高尚情操,可谓“一寸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烈士身”。湖南诞生了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了半个近代社会。而在红色革命中,湖湘弟子不惧牺牲,不畏艰难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蔡和森、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烈士为革命的胜利英勇献身,展现了其对敌人的轻蔑和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而在抗日战争中湖南是日本军队的主要进攻战场,也是中国军队的主要防御阵地。湖南人民面对日本优势兵力和炮火的猛烈攻击,人民群众守土抗战,誓死不投降。“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这些革命家、烈士的革命经历、精神和品质铸就了湖南的红色文化基因,为湖南红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在我国人民在民主革命进程中,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态。湖南地区的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湖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革命文化,是湖南革命的文化符号。将湖南的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涵养学生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对湖南红色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使之切实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肩负的重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湖南红色文化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将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促进高职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赓续湖南的红色文化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湖南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

1. 湖南红色文化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湖南是党百年奋斗史中一方重要的红色沃土。在这方热土培育而成的敢于斗争、敢于变革创新、敢于进取的红色文化,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的精神和理想信念,同时也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有着极强的教育价值。因而,湖南红色文化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记忆革命历史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进而内化具有行为约束力的理念、理想,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并对偏离方向思想政治理念进行纠偏和矫正,对于赓续湖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 湖南红色文化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湖南地区发生了许多重要的革命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毛泽东领导的湘江战役,这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之一,也是中共军队在湖南地区的首次大规模战役。湘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后来的革命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领导人的经历和思想对湖南的红色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湖南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民众大联合”等思想,以及“党指挥枪”“土地革命”“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等革命实践策略,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而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适党的领导下,众多湖湘建设者们传承了这些红色文化基因,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在社会建设发展中迸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些蕴含着丰富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的历史故事和经验,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深挖湖南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湖南的红色故事,不仅能丰富教育教学内容,而且对于有效发挥湖南红色文化精神和思想的渗透力、影响力,推动高职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和牺牲精神,升华理想、信念和境界,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优秀品质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湖南红色文化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红色人物、红色建筑、红色物件等物质载体,又有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文艺、红色运动等非物质文化载体。[4]从物质载体方面来看,湖南省内各地区的革命根据地、旧址、遗址、纪念馆、伟人故居等皆展现了湖南红色文化的光辉。湖南地区有许多重要的红色文化遗址和纪念馆,如岳阳楼、湖南省革命博物馆、湘西苏区纪念馆等。截至2022年,湖南共有310个红色旅游景点,这些地方通过展示革命历史、革命英雄和革命文物,让人们了解和缅怀湖南的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且各个地方政府积极创建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生态文化旅游胜地。从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深入了解湖南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非物质文化载体方面来看,湖南的伟人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办的《湘江评论》宣传了爱国思想和爱国运动,刘少奇、彭德怀等将领投身革命事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殚精竭虑,以及向警予、杨开慧等湘籍女革命家心忧天下、为革命事业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等等,这些值得让后辈永远铭记的思想、精神,百年不败值得传承和发扬的湖南红色文化。此外以《秋收起义歌》《浏阳河》《接过雷锋的枪》等为代表的湖南红歌用朴实的语言能唱出对党、对国家无比热爱的特殊情感,曾经传遍了大江南北,传唱了几代人。若能将湖南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加以利用,以恰当的教育形式(如红歌比赛、红歌传唱、红色故事会等)渗透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能感染和激励青年学生知党爱国,提升红色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4. 湖南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湖南的红色文化意蕴丰富,将湖湘红色文化因素融入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能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首先,湖南红色文化的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场,湖南省孕育了众多优秀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湖南省的革命历史,感受到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这种情感的激发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湖南红色文化的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红色文化弘扬了众多崇高的道德品质,如坚定的信仰、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们能够了解到这些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加以践行。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参观红色文化遗址和纪念馆,深入了解红色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红色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弘扬了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学生们可以参与各种志愿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也可以通过学习红色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先进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总之,将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及时响应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号召,又能通过湖南红色文化的价值渗透,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德才兼备各类职业人才,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职业培训的实效性,满足了新时代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湖南红色文化蕴含了丰厚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大力挖掘湖南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用教材资源,同时依托新媒体技术形成系统化的数字资源库以供后续教学与学生的拓展学习。

1. 营造湖南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近年来,湖南省在教育领域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旨在通过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课程和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这一举措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影响。然而,传承与弘扬湖南的红色文化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在思想上重视湖南的红色文化,深度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并加以利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狠下功夫,从组织领导、计划管理、课堂融合以及开展湖湘红色精神专题活动等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积极推动湖南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实践基地。使湖南红色精神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落实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湖南的红色文化得以传承、弘扬和创新。

另一方面,要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因而要从高职学生的认知和需求出发,重视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接受能力。了解他们所处时代所面临着种种外来因素的影响和生活学习的现实困难。同时,在深挖和整合湖南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投学生所好”,“对症下药”,加大对湖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增加学生对湖南红色文化的感知、思考和讨论,为湖南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活力,让湖南的爱国、奋斗精神感染学生的一言一行。

2. 构建湖南红色文化课程体系

将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而且还应用好湖南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具有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思想政治课程是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在课程教学中,要将湖南红色文化放在理论层面上详细阐述。如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时就要将湖南红色文化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结合起来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又体现着湖南红色文化的所蕴含的独特精神和价值

其次,将湖南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建设好“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当前,各高职院校将课程思政建设推到了教学改革的深水区。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将湖南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之中。而教育的方式多表现为“思政+工匠精神”“思政+职业道德”等方式。教师将“红色记忆”“红色故事”“红色地标”等作为教学题材,在课堂上,通过知识解读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使之融入专业课题教学过程中,让湖南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还能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过程营造沉浸式的教学风格,将湖南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专业学习的课堂,不仅能通过形象的阐述将晦涩的理论阐述得清晰透彻,活跃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专业学科和湖南红色文化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深挖湖南红色文化内涵,立足于历史背景和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拓展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以完备的“三全育人”机制,推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将湖南的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组织开展红色专题讲座、研究比赛等,从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熏陶和教育,进而加深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湖南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他们更加珍视和传承革命精神。与此同时,也能够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加强“红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保障“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教育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铸魂动力。一支思想素质过硬、教育水平突出、教学能力精湛的“红色师资”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和必要支持。近年来湖南各高职院校要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做了许多努力。如汇聚了大批优秀的教学科研力量研究红色文化、严格落实1:350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生配比、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意见,着重加强了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革命精神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等。学校通过提供专业的教育方式方法吸纳和培养了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师资人才。对于培育具备爱岗敬业、服务人民、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等精神的高职青年学生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 搭建湖南红色文化数字化平台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必须走创新发展的路子,必须与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相结合。信史时代人们对文化的审美和认同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图像、视频的沉浸式体验和动漫化、娱乐化的传播成为受到众多青年学生的欢迎。因此,要将湖南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技术,搭建以“互联网+学生需求”的湖南红色数字化平台。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挖掘、分析、整理和存储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用好信息网络技术,发挥设计、传播等专业优势,进行校企合作,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立体化、亲切化、可实践化,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课堂将会更具感召力,更能取得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融通全媒体渠道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的红色文化的展示和宣传,将红色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媒介充分表达,更能吸引现代青年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兴趣,鞥容易唤起他们与红色文化与自我精神的共鸣,能激励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参考文献

[1] 渠长根.红色文化概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7

[2] 王娟.新时代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传承探析[EB/0L].光明网,2023-09-15.

[3] 刘芳,胡良君,田久念.湖南红色文化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收藏与投资,2021,(11).张连朋.红色文化资源在中职思政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学苑教育 2021(18): 11-12.

[4] 韩喜平,何柏岐.用红色基因激发新时代青年的奋进力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4):140-143

[5] 鲁玉桃,胡筱欣.湖南高职院校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的优势[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4).

[6] 夏贤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红色血脉、历史经验与未来启示——“红色基因传承与中国共产党百年 历程”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