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小学语文中年级起步作文的教学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路径
正文
前言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最直接体现。小学三年级起,学生与作文有了初步的接触。因为小学生的词汇积累较少,生活经验不足,而作文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了一个层次,所以有些小学生很容易对写作产生畏难的情绪,写出来的文章也经常会出现表达不清楚、内容枯燥等问题,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丧失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一个人的生活要多姿多彩,要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得好文章。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用笔墨去记录真实而有趣的生活。笔者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就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进行简要探讨。
一、小学语文中年级起步作文存在问题
1习作素材缺失,选材谋篇困难
当今小学生在习作方面最为显著的一个问题即是“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小学生因年龄限制,导致其生活经验、社会经历不足,因此未曾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这是小学生习作教学最为基础性的问题。
2习作全凭“杜撰”,脱离生活实际
在学生缺失习作素材,选材谋篇困难的状况下,诸多学生便开始了云里雾里的“胡诌”,学生为了找出“可写之事”而绞尽脑汁,最终想象出了一大篇偏离生活实际的故事,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的写作是由于学生将习作当做了“编故事”,对二者划上了等号,殊不知习作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脱离了现实生活的习作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是无源之水、无根之萍。
一些教师着重于优美的措辞、华丽的修辞和生动的表达,但他们往往忽略了真实的、质朴的情感表达。结果,学生写出的内容常常显得空洞,尽管措辞华丽,但却未能传达他们真实的情感,从而缺乏真实性和情感性,以及亲和力。这种套用模板的方式也限制了学生的情感、思想和思维逻辑的发展,进而导致作文教学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3思维深度不足,习作立意肤浅
除了素材缺失、偏离生活等因素外,小学生普遍还存在着思维深度不足,习作立意肤浅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部分学生找到了一定的习作素材,抓住了生活事件的要点,也会因为思维深度不足而导致其写作深度不足,其难以透过生活事物的表层去看到本质,从而导致习作质量不高。
二、小学语文中年级起步作文的教学实践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何在不增加学生作业量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以三年级为阶段划分的中年级起步写作教学而言,这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积极评价,放缓起步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作文,老师要有计划地做好准备工作,才能给学生们上好第一堂作文课。为使学生能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听记训练。听记训练,就是老师给学生朗读一篇文与质兼备的短文,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把短文中的关键字和句子摘录下来,然后根据短文中的提示,把短文的大意写出来。
如,笔者在上第一次听记作文《美丽的大公鸡》的时候,要求学生先观察大公鸡的图片,然后描述它的模样;然后听记一篇关于公鸡的文章,在听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有关公鸡的一些漂亮的重点词语写出来;最后,请学生根据所给的关键词,写出相应的短文。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做笔记,看着洋洋洒洒的笔记,学生非常有成就感。通过这种“听记”训练,学生在写文章时不会产生恐惧心理。当然,教师在进行作文听记训练的时候,也应注意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更多的听记机会。
再如,在学生听记过《世上只有妈妈好》这片作文后,批改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内容完整、句子流畅。但其中一名学困生在作文中出现了错别字、语句不通、笔迹潦草的现象。作者一开始还有些失望,但仔细一想,这可是这位同学第一次写文章,他平时连基础性的写话都成问题,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已经很不错了。所以笔者决定再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再听记一次。作者把他叫到身旁,打开他的作业本,对他说道:“虽然你第一次作文的成绩只得了‘良’,但是老师看得出来,你写得很认真,老师觉得如果你再听一遍,肯定可以写得更好。”笔者发现这位同学在第二次听记的过程中非常认真,听着听着,他就开始查字典,找出那些错字、不懂的字一一找出。这一次,他交上来的作文质量明显好了很多,作者给了他一个“优”的评价,这让他很有成就感,并表示以后会更加认真的对待作文。
2明晰层次,具体迁移
三年级作文以“段的训练”为主。段落是语篇结构的基本单位,介于句子与篇章之间,是学生实现由词句向语篇结构转变的关键环节。在写作时,要按照所要表达的内容,把词与句连为一段,然后把段与段连为一体,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三年级“段的训练”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写出“总分式”的段落结构,使其具备较为规范的写作思路。这个环节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把课文中所学的表达方式运用于写作。
本文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该文章对民族小学的特征进行了“总分总”的叙述。文章运用排比法和反衬法,描绘出学校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在讲解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作者首先要求学生逐段解读课文内容,由词意到句子,再到写法,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背诵文章,进行语言的积累。接下来是“段的训练”,要求同学们从“我们的学校很美丽”开始,介绍学校的建筑、花圃、运动场、阅览室和科博馆。同学们不但详细、详细地介绍了学校,而且有条不紊。作者还向学生提出了“在这样美丽的学校里学习,你的感受是怎样的”的问题,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把它写在最后,这样就完成了一篇小练笔。藉此,学生既能了解学校特色,又能练习写作技巧。
3挖掘文本,凝练技巧
小学生除了缺失相应的写作素材之外,缺乏相应的写作技巧也是习作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在选择、整理写作例文时,往往会对例文作适当的修改,使学生易于理解,突出单元重点写作知识。因此,为了巩固已学的写作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模仿例文中的片段,如句子、结构等。基于此,教师可在教材文本教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对文本元素、作者手法等多方面元素进行凝练,以此深入解析文本,帮助学生重塑写作素材,内化写作技巧。
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例文就着重于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教师可引领学生仿照《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等教科书69页上的植物园示意图设计“导游路线”。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模仿例文的每一段开头,就可以保持学生技巧学习的热情,并节省写作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根据地图上的“进了植物园的东南门,就来到有名的郁金香园。”“参观完郁金香园,就来到了望湖亭旁。抬头一看,……”“走进望湖亭,站在里面向外看……”等句子完成相应学习,使句子自然过渡,形成完整的文章结构。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作品,使学生体会到“按次序描写景物”的积极作用。最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景观,模仿例文结构进行描写,以提高学生对“景”特征的描述能力。
4任务驱动,细化目标
除了以“段”为训练单位之外,教师还可进一步细化训练目标,以单个的“技巧”为单位。具体而言,就是把作文片段中包含的写作技巧点分解为多个学习小目标,然后对这些小目标进行达标训练。这些小目标都是从最不重要的子技巧开始的,比如写一些简单的排比句子,并且使用一些句型。在短暂时间的仿写后,学生熟练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就可以开始下一个任务了。
例如:《赵州桥》,要求学生仿写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结构的运用、排比法的运用以及对不同事物特点的把握等都是该自然段的特色所在。我们把这个目标分成四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实现。
目标一:练习写简单的排比句子,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
目标二:仿照文本,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得具体一些,如:“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目标三:把“任务二”中的单个句子描写重组改写为排比句。
目标四:进行“总分总”结构的综合排比句练习。
根据每个任务的难度,依次设计15-20分钟的小课堂,并在每个小课堂上进行不同数量的练习,以保证每个小课堂上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而对于最难的“目标三”,则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要放慢速度,直到熟练度达到95%以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练习。实践证明,此种对片段技巧进行分解仿写的方法比一大段一大段进行仿写的原方法训练效果更好。
首先,小任务的练习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对于大部分同时担任班主任的语文教师而言,这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更容易安排练习,而且每次批阅所花的时间也明显减少,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其次,采用小任务设计,使解题更有针对性,便于教师掌握每一次练习的难度。此外,该设计还使不合格原因分析更为简明,使纠正措施更加有效。此种“打靶”类型的设计针对性强,自由度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训练内容的把握。在片段仿写拆分练习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获得更强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更愿意投入更大的热情参加下一次的训练。
5打开心门,倾吐真言
写作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活动,是学生内心世界对外具象呈现的表达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要让他们愿意并且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吐自己的真言。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教师布置的固化作文内容最为反感,其往往绞尽脑汁也下不了笔,这表明教师愈是约束,学生愈是抗拒。因此,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悟和思考,从而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认识到,只有没有条条框框、没有规矩条例、没有约束禁锢,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才能得以实现,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才会逐渐增强。
“真实”是文学创作的前提,也是文学创作的依据。学生只有坚持用真实的眼光去观察这五彩缤纷的生活,坚持用“真实的心”去感受这美丽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以我手写我心”,用文字与世界相连。
在平时的作文课中,教师应该少给学生灌输自己对事对人的看法,多听学生的心声。的确,三年级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还不够成熟,也不够深刻,更不够完美,所以也更需要老师去细心地去呵护,去欣赏,去肯定,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动力。有了兴趣和动力,学生才能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个性特征凸显出来,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表达出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
世间之事,真情流露之处,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文章亦如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和感动。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思想,不受任何束缚与限制,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有感染力、有共鸣、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文化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立足于学生的切身体验及真情流露,以此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写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推动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为今后更高水平的写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晓燕.优化教学策略 提升写作能力——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指导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3(3):156-158.
[2]盖俏.妙笔生花 趣味写作——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5):61-63.
[3]陈修来.让作文起步之花绽放于阅读教学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3):210-211.
[4]林一泉.谈三年级上册小学生写作起步——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有感[J].新课程,2019(25):75-75.
[5]姜宣敏.聚焦习作单元 筑牢写作之基——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初探[J].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22(3):59-60.
[6]陈钢强.“以读写为基点”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10):4-6.
[7]龚晓静.解析教材特色 落实语文要素 推进整体教学——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习作内容为例[J].华夏教师,2023(13):53-55.
[8]陈小红.细化习作目标,提高写作质量——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3):32-34.
[9]许烨菲.巧用随文练笔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效果[J].求知导刊,2023(8):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