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郭思思

遂川县草林中心小学 343900

摘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科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技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资源,以及更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而科技教育则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创新活动和学习工具。为此,本文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科技教育;创新

正文


前言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成人和成才能力;二是要对语文的本质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在激发学生科学意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科学能力方面,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社科院最近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重视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方面。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的科技教育。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与学科特色相融合,勇于对科技教育进行有机的渗透。有句谚语叫“润物细无声”,在我看来,将科技教育融入到语文课程中,应当从细微之处着手,以小见大。

、当前小学语文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单一: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侧重于课文的背诵和默写,缺乏足够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和失去兴趣。

教学方法陈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互动和多样性。学生缺乏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动力不足: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单一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缺乏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的能力。他们缺乏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缺乏科技教育的融入:在当前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很多学校和教师还没有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缺乏科技教育的融入,限制了语文教学的创新和拓展。学生无法充分利用科技工具和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无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也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科技教育的方法和工具,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通过科技教育的融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意义

拓宽学习资源:科技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资源。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电子设备,学生可以获取到丰富的在线阅读材料、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互动学习工具,从而扩展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提升学习兴趣:科技教育可以为语文教学注入更多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游戏化学习和虚拟实验等方式,学生可以在更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语文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创新能力:科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工具和资源,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促进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工具,学生可以与其他学生、教师和专家进行互动和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和趣味性。

培养信息素养:科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学生在使用科技工具和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学会有效地搜索、筛选和评估信息,同时也要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使用科技工具和保护个人信息。

总之,渗透科技教育的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科技教育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策略
)结合文本教学内容,构建生态课堂环境

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科技教育,就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因为一个好的环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自主的情况下,能够更积极地去探索新知识。再者,生态课堂是在师生之间,生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起来的。因此,笔者在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了生态环境建设。因此,怎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是通过教育内容来进行的,而教育环境的营造又与教育内容紧密相关。将教学内容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建立一个生态环境,这不但能够让学生进入新知学习状态,还能够让他们在与课文知识、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对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品质。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该文章是关于自由落体定律的,它是一种抽象化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展示,来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们对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能够同时着地的原因感到好奇,从而营造出一种生态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通过有效互动形式,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由于课堂教学主要是基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从而让学生在积极体验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这种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就拿《小蝌蚪找妈妈》一来说吧,其中包含了关于生物繁衍与发展科技知识。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跟小蝌蚪长成青蛙的相关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可以自主利用网络,收集与小蝌蚪成长相关的信息,并将其发展过程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将此结果与小组成员进行探讨,最终构建出对小蝌蚪成长的正确认识,以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开展多彩语文活动,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非常有趣的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参加兴趣。因此,在创新科技教育时,要真正提高教学的趣味。在科技教育中,实验活动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展开实验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领悟。以《曹冲称象》为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曹冲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但经过仔细剖析,就会发现,在这篇文章的后面隐藏着浮力的知识。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科技教育作为一个突破口,开设实验活动老师可以学生准备一个玻璃杯,一杯水,一块橡皮,一张白纸,来做一个关于浮力的实验。而进行实验活动,其本身就是简单而又趣味盎然,能够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进行观测和实验的时候,学生们还会对为何白纸能够漂在水面上、橡皮能够沉在水底产生探究兴趣。接下来,老师可以揭露关于浮力的知识,然后提问:曹冲把像放在船上,给它称重,为什么大象没沉下去?为什么要把大象放到?它的重量是怎么测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让他们根据对浮力的认识,去探索曹冲称象原理,从而让他们主动地进入课文。为了让学生理解曹冲的称象,老师可以学生们做一实验,让学生们用一张白纸折一只小船,用一块橡皮充当大象,来体会“称象”的感觉,这样,学生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加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科技创造能力

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小学生的想象力很强,我们要激励他们去大胆想象。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时,老师可以通过销售新型玻璃”“插段入文”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首先,以小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新产品,并让学生们自行进行设计其他同学也可以在一旁提问。接下来,每位学生都要按照课文结构,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写出来。这种培训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和写作水平,还可以将一颗科学的种子植入到学生的心中,让他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慢慢地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发明、创造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奥秘,从而对科学充满了热情和渴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的特征,并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创造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对科学进行研究。例如,在《观潮》这节课上,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钱塘大潮的壮丽画面,让学生们有一种置身于其中的感觉。就在学生沉浸在这片奇妙的自然之中时,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钱塘江的大潮是怎么来的?”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他们了解到了大自然拥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同时,一颗探究科学奥妙的种子也深深地扎进了他们的心里。

)深挖教材,挖掘科技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教材的剖析、对事实态度、对真理的认知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是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材料,所以,老师在准备课程时,必须把教材吃透。这样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科技文化积淀。这种类型的文本为语文教学开展科技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就渗透了有关的科学教育。通过对有关语文知识的剖析,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地球“可爱”,感受到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老师要适时地开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再例如,《两小儿辩日》一书中涉及了光学的基本原理,如果老师能适时地向学生讲解一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本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项目学习的实践

引入项目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语文相关的项目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项目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主题供学生选择,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主题的确定。主题可以是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也可以是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关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项目的具体计划,包括项目的目标、任务、时间安排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确定需要达成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学生根据项目的需求,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获取所需的信息。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通过写作、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和探究项目的内容。学生在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和展示成果的过程。可以通过写作、演讲、展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收获。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规划和实施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结语

  总之,老师应该有一个大的语文观,从不同的视角去发掘课本中所包含的科技元素,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去进行科技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细致观察,科学分析,创造性思考,大胆实践,去探究这个充满着无穷魅力的科学大世界,从而为推进素质教育开辟出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列·符·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曾海霞,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2]朱永新.新科学教育论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3]王挺,李秀菊.科学教育蓝皮书: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