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践与探究
正文
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建立一个高效课堂,这是许多数学老师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在过去的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常常把注意力集中于教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忽视了对题目的审题,因此,学生既不能理解运算的规则,又不能灵活地使用公式。所以,老师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来进行教育,构建高质量课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一、新时期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提倡学生经历学习和探究过程,获得丰富的体验感受,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通过实践来发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享受学习的整个过程。数学计算本身是枯燥的,一方面是因为计算涉及大量的数字,学生每天面对这些内容很难不产生厌烦的情绪,因而缺乏学习激情和动力。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计算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形式的学习,会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实践、去经历、去反思,并且还会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兴趣培养为前提,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数学课堂上感受到快乐,发现数学计算的趣味性,从而主动参与其中。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要想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就要掌握数学计算技巧,熟练运用公式。指向核心素养的数学计算教学,与传统计算教学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很少讲数量的内在关系,通常情况下会从公式入手,再加上学生被动听讲,不善动脑思考,根本不了解公式的本质,包括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推导演变而来,而是去记死理,这就导致在计算数学题时不能很快把握问题的考查范围,解题思路不清晰,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极大地降低解题效率。而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就会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情况,因此会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学生不断深入研究,抓住计算习题的内在规律,学会建立数学模型,这样就能提高计算效率,使得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本身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的要求很高,研究数学学科知识以及解决数学问题都需要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期,教师作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方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他们的发展需求进行科学的指导,还要注重思维发展过程,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认知。
二、新时期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理解演算算理
针对数的运算环节来说,其不单单要学会算,还应当对如何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该问题的应运而生经常是从固定法则一直到算理进行实质性分析的,这样就能够在无形当中将运算从以往的操纵提高了思维层面之上,显然这是培养学生计算水平的重要步骤。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针对性的手段理解演算算理是如何形成的,禁止让学生机械式地记忆算理,从而通过具体应用、处理现实问题来论证算理。
第一,对直观模型进行充分利用。针对直观模型来说,其在这个年龄阶段当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通常有小棒、方格图等。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观看算式24+5与24+9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显然这个时候学生的情绪比较高涨,纷纷会说这是差不多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式。而不同点由老师进行总结。紧接着让学生拿起手中的小棒进行计算,在整个环节中还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期间探索最快的方法。显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具体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之上,从而得到了正确答案。又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时,还可以利用直观模型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计算水平。
第二,对比算法,明确算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期间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使他们先试着进行自主建构,紧接着通过学生之间形成的各种计算方式进行详细比较,旨在对同种算理做到了如指掌。例如,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同位之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二是十位上是怎样计算的,显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全体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其中涵盖的算理。
(二)增强学生计算感知
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同时,数感是核心素养之中的重要内容。为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提高计算教学质量,教师应以培养学生数感为主,帮助其建立对数字的感知,理解数的意义以及数量关系。这样,才能够为后续计算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表达的方式,增强计算过程的感知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说出计算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时,在本课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回忆加减法计算法则,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讲解完重点知识后,教师可以出示经典例题,指导学生自主观察,养成审题与读题的良好习惯,并通过说题,整理计算思路,提高计算准确率。以“小红有100元压岁钱,她前往商店购买了58元的零食,她此时还剩余多少钱?”一题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并梳理题目中关键线索:总金额100元、花费钱数58元、求所剩余钱数。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想求得剩余钱数该如何计算?在问题的指向下,学生表示:求剩余钱数,应该用总钱数减去花费钱数,即100-58。在进行到这一步骤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列竖式的方式计算,观察竖式特点并说出计算步骤:0无法减去8时,应向前1位,1当10即为10-8=2,此时,由于十位上是0,所以向百位借1当10,即10-1=9,再利用9-5=4,得数为42。最后,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在减法计算中不够减的从前一位借1当10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反向推理,将的数带回原式进行验证,进一步梳理学生解题思路,提高学生数感,减少由于审题不到位所出现的失误,提高运算能力。
(三)掌握多种计算技巧
首先,竖式教学。在学生刚刚接触计算知识的时候,竖式计算法是最先学习的内容,适用于多种计算方式。竖式计算法要求学生能够分清并对齐个、十、百、千位,准确地将竖式落入到相应的位置上,以来促使学生建立规范的数学计算习惯。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强化竖式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养成规范的数学习惯,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以加法竖式“4.18+2.71=”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开详细的验算。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观察,“4.18和2.71都有两位小数”“其中4和2是各位上的数字”“18和71都在小数点后”等;在对小数的构造有一个基本的分析后,教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列竖式时应当注意的事项,如“小数点要对齐”“以个位为准,其他位置一一对应”等,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的计算技巧。在学生计算出答案“6.89”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展开验算,如“6.89-2.71=4.18”或“6.89-4.18=2.71”等,保证答案的准确性,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
其次,口诀教学。计算方式不仅仅有数字教学,在我国还有多种趣味性的计算方法,其方式简单便捷,并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在保证学生计算准确率的时候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因此,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学习内容,向学生们传授不同的计算口诀,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加强学生们对计算活动的认知,为后续的课程活动做好准备。如十几乘十几的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以计算题12×14=为例,“头乘头”为“1×1=1”;“尾加尾”“2+4=6”;“尾乘尾”为“2×4=8”,最终将这三个数排列组合,答案为“148”。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善以往计算的繁琐,使用口诀的方式让学生们准确的计算出数学答案。不仅如此,在“头像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的计算题中,教师可以使用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以计算题23×27=为例,“一个头加1后”为“2+1=3”;“头乘头,尾乘尾”分别为“2×3=6/3×7=21”,通过排列组合确定答案为“621”。由此可见,不同的计算内容有不同的口诀技巧,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根据学生们的能力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改善以往计算活动中枯燥死板、繁琐老套的模式,促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最后,计算比赛。小学生的具有极强的胜负欲,为了进一步强化他们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教师可以展开计算比赛活动。在比赛活动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随机出计算题目,回答正确、使用方法正确、速度最快的小组获胜。这样的比赛活动能够促使小学生快速运用自己掌握的口诀和技巧展开运算,在胜负心的趋势下保证自身计算的速度及准确率,构建理想中的计算课堂,为后续复杂的数学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融入生活实际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为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在开展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从而促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高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灵活运用,提高自身计算效率。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可以基于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大家思考:在炎热的夏季,教师想要为学生购买雪糕,已知班级人数为60人,每人分两根雪糕,教师一共需要购买多少数量的雪糕?“购物”作为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够快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家纷纷就这道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部分学生表示将2重复相加,加60次就可以得出答案。部分学生则表示此种方法太过复杂,直接用人数乘每人所需雪糕数量即可。在激烈的讨论下,教师可以鼓励大家尝试进行计算,并给出答案。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带入课堂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促使其在计算的过程中,建立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大家结合生活现象,自主提出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题目,并进行解答,锻炼自身运算能力,在练习中摸索乘法规律。如上,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导入,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核心素养。
三、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符合科学发展观下人才培养的要求。计算教学有助于教会学生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使他们学会处理数学中与数量相关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的视野之下,老师们要将核心素养作为贯穿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并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相融合,建立起高效课堂,从而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符号意识进行培育,让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积累和理解得到加强,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运算能力,最终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崔晓芳.谈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J].学周刊,2021,(09):115-116.
[2]毛建兴。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288-289。
[3]王露露。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分析[J].智力,2021(26):129-130。
[4]吴月平.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指导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3(08):84-87.
[5]郑玲.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02):7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