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四度六步教学法;初中语文;
正文
阅读就是依据人生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当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只看重分数、关注题型,而忽视学生素养的情况。受应试教育影响,“标准答案”成为了大家统一的解读,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老师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考试重点,把文本内容按照考点肢解后强行塞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用大量时间去死记硬背。还有部分教师将诸多文章合并分类总结,归纳出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将技巧总结后教给学生,组织学生统一进行背诵。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也被动地接受老师给的标准答案。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时感受文本内在的整体性、审美情趣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对阅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很难到达深处,甚至会形成思维固化,阻碍学生个性发展。除此之外,群文阅读在课堂上的应用也相对较少,学生的思维延伸度不够。在中学教师罗小建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刍论”中曾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些教师只偏重单篇课文的讲解,忽视这些文章与同类文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致使学生的思维没有足够扩展,相对单一。
当下,中小学生阅读较为被动。包鹏在《变被动阅读为主动“悦读”途径初探》中曾指出现在的中学生阅读较为被动。陈剑风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也提到中学生阅读的被动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太合适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降低。超额的阅读内容,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反而让阅读成了负担。第二,当前考核法则的制约。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和老师“唯分数论”。第三,不科学的阅读方法。具体阅读内容应该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缺少具体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会使学生盲目阅读,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浅显,阅读往往会事倍功半。第四,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中学生课业任务重,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考点内容上,挤压了阅读时间,不利于学生培养阅读习惯。
一、温故引新预设阅读目标
预设深度阅读目标,是在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力应用目标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在该教学法的合理应用下,教师先带领大家复习之前的知识,然后引出即将学习的内容,预先设置阅读目标,再根据目标设计深度学习计划,在课堂充分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对教材文章展开深入阅读和思考,自然能够在更加深层的角度上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文章内容与课标语文阅读要求的衔接点,了解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基本学情,以便在预设深度阅读目标时保证其可执行性、可检测性。随后,了解学生阅读学习计划,根据其“怎样读”“在阅读中学到什么”等想法,完善深度阅读目标,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初中语文深度阅读目标的制定中来,使其在通过阅读实现目标时,拥有更强大的深度学习动力。最后,将目标应用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在学生阅读教材文章之前,先与其围绕深度阅读目标展开讨论,使其明确“要在阅读中学到什么程度”,指导他们从目标出发,制订科学的课堂深度阅读计划,再在合理范围内严格监督学生按照目标进行阅读和思考。
二、文史结合打造梯度课堂
初中语文教材文章多以在特定背景下摆事实、讲道理为主,意在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哲理,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包含一定历史元素。在古诗、文言文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更加明显。学生想要实现深度阅读,必须站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所以,教师可以用“文史结合”方法引领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之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真实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先与历史进行对话,认识作者生平,了解文章“出生”的背景,再进入文章当中,联系古今社会,与作者换位思考,深入探究寥寥数语中的丰富道理。例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译注》。教师可以先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孟子生平,使其理解孟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再出示一些视频或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生于忧患”的故事,列举一些“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真实案例,使学生初步建立“死于安乐”意识。最后,提示学生联系历史背景阅读教材文章,使其在历史的有效支持下深入理解文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等道理。
三、巧设情境支持提升课堂温度
阅读情境对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文章有很好的支持作用。如果说“文史结合”是让学生在“知史明理”基础上实现深度学习,那么“巧设情境”就是让学生在“联想想象”中达成深度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手段还原教材文章故事情景,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同时利用情境的直观性、生动性激活学生想象力与学习兴趣,使其在“如处真实之境”的联想和想象中,与作者形成更多共鸣,充分调动听觉、知觉和视觉,具象地加深文章理解。比如,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相关景物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先欣赏情境,广泛想象中国石拱桥特点和苏州园林之美,联想用来描写眼前这些景物的语言文字,再阅读教材文章,根据教材中的文字回忆情境,加强联想和想象。学生先被情境集中注意力,对阅读对象展开一些猜想,再带着好奇和兴趣展开阅读,一边验证自己的想象,增强阅读审美体验,一边强化初中语文联想、想象阅读学习思维,对深度学习大大有利。
四、批注勾画开展探究式阅读
深度学习与语文阅读的结合,要避免“一目十行”的浮于表面的阅读方法。因而,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将批注、勾画的鉴赏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标记、批注重要信息,为之后的交流讨论做足准备,为梳理文章脉络打好基础。教师可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进行“批注”“勾画”等提醒,建议学生一边阅读教材文章,一边用笔勾画关键字、关键词,在重要语句或段落旁做批注,将在阅读时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必要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摘抄关键词和优美语句。只言片语皆精华,学生勾画、批注的关键信息越丰富准确,越能在深挖其真实含义后实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特别是在一些文言文中勾画古今异义字、一字多解字,能有效提高学生翻译文章的效率,使其将更多精力放在分析文章内容上,逐渐达成深度学习。5.交流互动探究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同一篇文章、同一段阅读材料,学生的观点和理解经常出现很大不同。但是,“不同”不是“错误”,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和事件,产生不同见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有助于其辩证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表现,鼓励他们展开交流互动,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索文章的空间,使其在头脑风暴、观点的不断碰撞中逐渐实现深度学习目标。比如,教师可针对文章某些内容,提出一些容易引发对立观点的问题,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观点,再使其对不同观点展开辨析,找到回答该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尝试在不同角度上理解相关内容,提高分析和理解文章的全面性。再如,教师可建立学习共同体,直接让学生在合作状态下展开阅读。学生合作阅读,在小组中不断交流体验,交换对人物和事件的观点,在“争执”中建立“认同”,完善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不仅能深刻理解文章道理,更能学会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事物,足见深度学习效果。
五、补充材料丰富阅读提高课堂深度
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还受阅读资源丰富性的影响。在丰富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表达相似或相同观点的文章,整合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还能更好地锻炼其自主阅读能力。此后,随着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以及自主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更能掌握在阅读中深入挖掘文章思想的方法,能更主动地以正确的方式阅读并理解文章,对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大有裨益。因此,教师还可以在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补充课外材料,丰富学生自主阅读。比如,在讲解与“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文章时,在课外阅读资料库中,节选一些表达爱国情怀的文章片段,做辅助教学之用。在帮助学生读完教材文章后,教师可展现课外阅读材料,鼓励学生用与阅读教材文章相似的方法展开阅读,分析他们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怀的,与教材文章存在哪些不同,说一说他们使自己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如此既有强化教材文章阅读效果之效,也能促进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迁移应用,使其学会在对比分析中深化学习,在不同层面上保障深度学习的实现。7.读写结合深化阅读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内在联系。将写作教学活动适当补充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深化学生阅读学习有很大帮助。由此可见,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是必然趋势。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做好阅读指导的基础上,有序组织“读写结合”活动。比如,在帮助学生找到并理解文章重点语句后,设计“词句段仿写”活动,或者鼓励学生借用句中词语造句,或者鼓励学生仿造句子结构进行造句。教师也可在学生自主挖掘文章中心段或评价主要人物的同时设计“微点评”活动,使其对段落、人物写下几句评语。此外,改写、续写也是不错的选择。针对文章留白处,教师可以组织“续写”活动;针对引发联想的某些情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改写,在落笔之前对阅读对象展开分析,在落笔之后将思想、感悟融入文字。学生就此强化阅读和表达,不断走向深度学习。
六、变式读写训练,提升表达素质
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虽然一个为“文”一个为“语”,但是可以通过相同的训练进行提升。续写是对内容的思维补白,是一种比较开放、自由的表达训练方式,在对文本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情感和发展脉络有较深刻的把握,可以进行较为合理的续写。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苏轼和张怀民散步时,会聊点什么内容呢?学习课文后,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可以借助合理的想象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出来。此外,老师还可以借助其他平台锻炼学生表达,在续写之后,通过办板报、校园杂志、个人网络空间等方式,启发学生交流与点评,扩展学生的阅读认知,提升表达能力。
七、培养学习习惯,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当前普遍存在的深度学习问题,教师还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此时,教师要正确认识不同学生的习惯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比如,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每一名学生的跟踪观察,在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面准确区分其学习习惯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学习习惯培养方法。比如,对于课堂讨论互动积极性不强的学生,教师可设置一些发言奖励机制,多引导他们回答问题,并在其清楚表达自身观点后予以鼓励;对于一些主观学习能动性较弱的学生,教师可帮助他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定期检查其自主学习计划完成情况,在持续监督中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于一些经常在阅读中不求甚解的学生,教师可有意设计一些深度对话,加深他们对阅读的思考。
八、结束语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四度六步教学法,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过程,为学生深度学习创造优良环境,使其形成良好的深度学习习惯,让学生语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与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雪梨.深度学习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2021(87):58.
[2]韩莲春.深度学习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9):113.
[3]王丽蓉.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界,2021(26):85.
[4]陈小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式探寻[J].基础教育论坛,2021(20):34.
[3] 罗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刍论[J].成才之路,2022,No.734(34):8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