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知行合一的初中生物课堂
摘要
关键词
知行合一;初中生物;核心素养
正文
当代教育的方向是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在这个教育的新时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学科教育努力的方向,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重视践行知行合一理念,创建知行课堂,引导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让其具备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关键能力。
一、打造知行合一初中生物课堂的重要意义
知行合一是哲学家王阳明所提出的哲学思想,更是我国传统教育之精华。陶行知先生曾经将该思想与教育学理论相结合,并将其深化。
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教育教学中实现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够让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利用这些知识更好的指导个人生活,实现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全面贯彻知行合一理念,打造知行合一的生物课堂,有助于增强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强化学生们知识探究能力,发展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生物本身是一门有关生命规律与生命科学的课程,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人类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为此,该课程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新的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提倡课程教学,应该强化学生们的学习主人翁价值,让其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感悟、主动建构,让其在生活中学习相关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为此,构建行知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创建体验式的教学情境,挖掘学生们的学习潜能,既有助于提升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又有助于促进学科教育改革,构建高质量的课堂。
二、打造知行合一初中生物课堂的方法
1、注入生活元素,课堂富有生活气息
新的教育改革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构建知行合一的生物课堂,教师必须认识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生活,在关注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将学生们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到生物学的科学世界当中,架构起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们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中,内化生物科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感受生命的魅力,领悟生命的奇迹,体会生命的无穷力量。
比如,谚语本身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在生物知识教学中,教师不妨适时适度地引入谚语,唤起学生们对于生活经验的回忆,助其更好的内化知识。如,在讲解无性繁殖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这一句谚语,让学生们从生活中的案例出发,深入理解无性繁殖的概念;在讲解食物链的概念时,教师可谓学生引入“螳螂捕蝉,麻雀在后”的谚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细菌与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价值与作用时,教师可为学生引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句谚语……让生物知识真正成为学生津津乐道,久久难忘之事 。
又如,生活中的事例能够促进学生们对于专业化、抽象性生物理论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入生活中的事例。如,在讲解动物运动方式时,教师可为学生显示大雁、猎豹、海豚、蜥蜴、公鸡、青蛙等动物运动的小视频,让学生们通过这些动物生活的真实视频总结动物运动的方式,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还有哪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是飞行,哪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奔跑,哪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游泳、爬行、行走与跳跃。如此一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们真正的认识动物运动方式这一生物学知识。
最后,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式的课堂中内化知识,深化认知,提升素养。如,在讲解动物行为中的信息交流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在夏天,我们在地上看到很多蚂蚁,如果我们吃面包或是吃糖时不小心掉在地上,若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利用这样又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们的思考积极性,还能使学生紧跟着教师的思路思考以下的问题:后面又来了一群蚂蚁,这些蚂蚁是怎样获知食物的地点的呢?生活中的小事情包含着大学问。通过生活事例将生物学知识自然而然的渗透在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渗入学生们的意识深处,显然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实验教学,课堂饱含探究韵味
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打造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师应该重视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让生物课堂更具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和研究性,既让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认知生物学知识,又发展学生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比如,在教学动物的行为这一节的内容的前一星期,教师可为学生设计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任务,让学生们自主准备透明可乐瓶、纱布、玻璃板、放大镜、面包屑、馒头屑、砂糖等器材,在便利的地方找一个蚂蚁窝,不要干扰蚂蚁的行动,用放大镜观察每只蚂蚁的行为,连续观察一星期,每天观察2至3次,将观察到的蚂蚁行为进行记录。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并提出问题,如蚂蚁喜欢什么样的食物,蚂蚁怎样觅食等等。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关假设,通过观察分析验证自己的假设,检验预期的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解释。以课前探究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全身心的融入到知识的探求中,既能提升学生们的小组组织合作能力,又能够让学生们在观察、思考、想象和推理中掌握生物学规律,这无疑有助于深化学生们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强化核心素养培养。
3、打破教学界限,让课堂更具开放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打造知行合一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师必须勇于突破这四四方方的教室环境,打破教学界限,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得更深,学得更透,学得更精。
比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组成时,教师可利用学校所在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带领学生们实地调查,通过小组交流汇报,构建起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就地取材,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构建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瓶,让学生们探讨小组内建设的这一生态瓶中的组成部分和生态瓶中的食物链以及食物网。如此一来,既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又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总结归纳何为生态系统。以生态之美为主线的教学设计,既能够提升学生们生态文明理念,又能够通过课程资源开发,让生物课堂更具意趣。
结束语:
立足于教育新时期,着眼于核心素养培养,教师应该积极践行知行合一理念,打造知行合一的初中生物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探究生命现象以及生命规律,获得探究思维与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培芳.重视探究能力培养,打造知行合一的初中生物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101.
[2]王小珂,王旭.生活化育人理念下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27):133-136.
[3]苏雪珠.重体验,强实践——初中生物课堂体验式学习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2):21-23.
[4]叶雪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J].华夏教师,2023(11):6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