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初中体育与健康的德育透视
摘要
关键词
立德树人;初中教学;体育与健康;改革策略
正文
引言
立德树人倡导把德育教育渗透在各门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醒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还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敢于挑战、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要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在田径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激发学生训练积极性,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积极组织班级竞赛,鼓励学生展现运动天赋,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开设太极、踢毽子和抖空竹等民族体育课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全面提升初中体育与健康德育教育质量。
1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德育教育渗透现状
1.1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重视度有待提升
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逐步普及,很多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开始渗透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所占比重比较低,部分教师只是把德育教育一带而过,没有结合具体运动项目来渗透德育教育,影响了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的渗透。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不太重视,认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和道德与法治教师带队职责,很少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据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和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没有把德育教育融入田径、球类和体能训练等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也影响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态度。
1.2德育教育渗透路径比较单一
部分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只是在教学中穿插讲解体育精神、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没有运用微课营造德育教育情境,也忽略了把德育教育渗透在体育竞赛、运动技能讲解和体能训练等教学模式,导致德育渗透路径相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影响了体育课德育教育质量。例如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只是在技战术配合教学中渗透团队精神,忽略了组织篮球趣味比赛和小组学习活动,难以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没有引导体育优等生帮助学困生,导致德育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流于形式。
1.3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蕴含了很多德育教育素材,但是教师没有找准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契合点,无法对体育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影响了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的融合。例如教师在800米和1000米训练中,更侧重讲解体力分配、呼吸节奏和跑步步伐控制方法以及奔跑过程中的动作,忽略了激励学生挑战体能极限,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完成耐力跑训练任务。耐力跑训练不仅考验学生体能,还考验了学生意志力,但是体育教师却忽略了在耐力跑训练中融入意志力训练,很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无法战胜心理上对耐力跑的恐惧,影响了耐力跑训练质量。
1.4德育教育缺少实践活动支撑
德育教育并不是长篇大论式讲道理和“喊口号”,而是要渗透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各个教学模块、各个教学环节,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从而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当前,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德育教育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活动做支撑,德育教育效果差强人意。例如部分体育教师虽然会渗透民族体育文化,但是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忽略了开设武术、抖空竹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课程,导致学生难以深入学习民族体育运动,难以激发他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怀。
2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时效性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要积极肩负起德育教育的责任,坚守教育初心,最大限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的契合点,发挥体育课德育教育功能,营造浓郁的德育教育氛围,为学校德育教育共贡献一份力量。首先,体育教师要提升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积极组织班级比赛、校运动會,创办体育社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训练的良好品德,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推动学校德育教育改革。其次,教师可以挖掘各个运动项目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拓宽德育教育渠道,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质量。
2.2有利于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
德育教育可以督促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积极开发课外素材,例如中国申奥故事、民族体育文化、冰雪运动、专业体育赛事视频等,进一步渗透体育文化讲解,进一步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运动爱好,从而激发他们的运动积极性。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特点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渗透女足精神,为学生讲解中国女足在亚洲杯夺冠的励志故事,弘扬中国女足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还可以在篮球教学中融入NBA比赛视频,为学生讲解技战术配合,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精神,进一步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
2.3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三观”
初中生正处在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师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积极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要运用微课展示冬奥会中国健儿比赛视频、女足比赛视频等,积极讲解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事迹,弘扬爱国主义和吃苦耐劳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讲解民族体育文化,例如开设武术、抖空竹等民族运动课程,带领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进一步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励他们学好文化知识,发挥体育特长,落实五育并举理念,提升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
2.4有利于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要全面渗透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融入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训练、体能训练和班级体育赛事中,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竞技体育精神和团队精神,运用美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运动中,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升初中生道德素养。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校园体育赛事,例如乒乓球、篮球、排球和跳绳等比赛,为学生搭建展现个人运动才艺的舞台,增强学生自信心,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下团队训练,带领他们进行篮球技战术演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纠正学生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3.1立德为先,筑牢人生基石
百年大计,德育为先。在改革初中体育与健康健康与教学的过程中,学校需要重视德育教育,并真正立足教师、学生以及授课三个角度落实德育目标,夯实学生道德的基石,促進他们思想境界的提升。
在教师方面,学校在招聘体育教师的过程中,需提高招聘标准,选择具有高素质、高品格、高技能的体育教师,发挥教师在教学的影响力,让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除了从招聘入手外,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需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师风建设,尤其是教师的言行举止,真正为学生树立表率,促进他们正确观念的形成。在学生方面,学校可召开多种形式的运动会,让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格,比如规则意识、奉献精神等等。在体育授课方面,学校需加强对体育教师德育授课内容以及效果的考核,让教师在重视德育教学的同时,灵活采用多种德育授课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通过从学生、教师以及授课三个角度入手,学校可以更好地将立德树人应用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三观的形成,为他们的未来之路奠定道德基石[1]。
3.2增智为要,培养正确思维
教师在开展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在转变原有教学思维和方式的基础上,应注重增智教育,升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跳出个人的思维定式,懂得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中更为顺畅。
为了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在实际的体育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举办团队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懂得牺牲和奉献。在上周,教师组织本班男生,开展篮球比赛,并注重根据各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懂得从团队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他们正确思维的形成。在具体的比赛过程中,教师发现承担大前锋的小陈并未积极地配合,也未履行防守卡位、抢篮板球的职责。在他下场后,教师与这位学生沟通。这位学生说:“我也想表现自己,获得大家的关注,但是我的这个位置并不能很好展示!”在听到他的埋怨后,教师耐心劝导,让这位学生意识到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在后续的比赛中,这位学生积极履行职责,获得了多次抢篮板球的成功,并将球成功传递给控球后卫,完成三次的绝杀。通过采用体育比赛的形式,教师让学生明确个人的位置,履行个人的职责,真正懂得牺牲,促进他们正确思维的形成。
3.3健体为本,服务终身成长
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学生的德育、智育外,更需重视培养学生健身的锻炼习惯,让他们在体育学习中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服务。
以跑步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锻炼方式,教师使用跑步软件开展体育教学,并在此软件与学生进行互动,纠正他们在锻炼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与此同时,教师使用此软件监督学生的跑步状况,比如配速、时长等等。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让他们坚持跑步,感受跑步的益处,教师将每位学生的跑步状况发布到班级群中,让他们之间相互督促,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通过开展跑步教学,教师让学生形成健康的跑步习惯,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通过跑步获益。
3.4尚美为荣,传承优秀文化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传承和延续。在开展初中体育与健康改革中,教师需要秉持这种观念,让学生在美育的学习中受到熏陶,并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实际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授课过程中,教师转变原有的授课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2]。比如,在上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助老活动,即安排学生为敬老院的老人服务。与此同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并结合他们的观念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评价,促进学生敬老、爱老观念的传承和传播。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让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社会,并在此过程中传承中华文化之美,提升美育教学水平。
3.5心善为根,提升抗挫能力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运用运动健儿、体育明星故事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正视挫折和失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塑造他们积极向上、敢于挑战和不服输的健康心理。首先,体育教师可以播放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队在男子5000米接力赛视频,比赛中李文龙意外摔倒,任子威没有放弃比赛,依然和李文龙接力,奋起直追,展现了中国健儿不抛弃、不放弃、奋勇拼搏的精神。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案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学业上的挫折,引导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激励他们重振旗鼓,让他们用更多努力开创新的辉煌。其次,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运动会,设立100米,200米,400米、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武术和篮球等竞赛项目,鼓励学生积极报名,让他们展现自己的运动天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让他们真正明白“胜不骄,败不馁”的意义。体育教师要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不服输、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鼓励他们用奋斗追求梦想,让他们变得更加阳光、乐观,展现体育课独特的德育价值,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可从五育中汲取改革的灵感,推动现阶段的教学改革,旨在打造高效性的体育育人模式,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效益,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坦.“德体共生”与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20(31).
[2]孙显伟.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德育渗透的探究[J].新课程,201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