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及成效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许振明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730070

摘要

民勤县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以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村改革、乡村治理等为实践路径,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期、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关键词

民勤 乡村振兴 实践 成效 建议

正文


近年来,民勤县按照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和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及实施“5155”乡村建设行动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延链补链、乡村建设、农村改革、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民勤乡村振兴的基本实践及现状

(一)固本培元打基础,农民增收致富更有保障。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持产量产能、数量质量一起抓,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县粮食种植面积42.97万亩,与去年同比增长6.97%。预计产量22万吨,预计较上年增长2.47%。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县12.53万亩撂荒地已整治3.44万亩。2023年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2万亩,目前已完工5.9万亩,占总任务的49.2%。民勤县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范围,计划3—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16万亩。二是守牢返贫致贫底线。持续规范运行防返贫监测网格化体系、“336”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紧盯监测、识别、帮扶、退出“四个环节”,做到“三个早”,督促各镇对重点监测对象、重点关注人群和一般农户3类群体,按周、按月、按季走访排查,持续跟踪,动态监测。推广运用“一键报贫”系统,及时受理办结农户申报信息1102条,送达告知书1091份,识别纳入11户。全县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监测户178户、662人,标注消除返贫致贫风险37户、116人,消除率20.75%。三是扛牢抗旱减灾责任。坚持“灾情就是命令”。旱情发生后,立即成立农业抗旱减灾工作专班,按照“党组成员包片、科级干部包镇、技术干部包点”的原则,组成17个抗旱减灾工作技术服务队,分赴各镇开展农畜抗旱减灾技术服务工作。目前开展技术服务19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320份,发放农业抗旱减灾物资2700吨,发放叶面肥15吨、杀虫剂4.5吨,发放农业抗旱救灾资金100万元,完成农业保险理赔570起、63.4万元。全县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二)扩规提质育产业,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成型。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按照“前延抓种业、后延补链条、中间抓质量”的思路,制定出台《民勤县2023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2023年种植业、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肉羊全产业链发展扶持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持续培育壮大蜜瓜、茴香、葵花、果蔬和肉羊为主“4+1”主导产业。2023年,全县蜜瓜、茴香、葵花、果蔬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13万亩、8万亩、15万亩,肉羊年饲养量预计达到420万只,群众来自“4+1”主导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2023年,计划新建三代日光温室977座,目前已开工建设884座,占任务量的90.48%;计划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41个,已开工建设30个,占任务量的73.17%。温室人参果、沙葱等“十万元棚”达5796座,民勤肉羊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围绕特色农产品、特色畜产品及食品加工等2条重点产业链,建成同泽农业、凯伟农牧、农发公司等肉羊精深加工线5条,年屠宰加工能力达110万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全县农产品加工率达54%。编印招商引资“两库一册”,先后赴北京、天津、广东等地考察6次,对接新疆天康、深圳福之口等大型涉农企业10家,签订50万吨生物有机肥场等项目合作协议10个,万头奶牛零碳智慧牧场、供港蔬菜基地提质扩面及净菜加工、邦德实业有限公司废旧塑料回收综合利用等7个项目落地建设。2023年1—7月,共储备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7个,落地项目7个,概算投资13.93亿元,完成投资3亿元。争取财政衔接资金2.4亿元,同比增长5.15%,安排产业项目22个、资金1.46亿元,占比60.41%。三是农业品牌愈发响亮。坚持“以瓜为媒、以节会友、以诚聚商”的理念,精心筹备、精准保障、精细服务,成功举办2023年中国蜜瓜产业大会暨首届甘肃•民勤蜜瓜产业大会,挂牌成立全国蜜瓜产业联合研究中心,发布实施民勤蜜瓜团体标准,民勤蜜瓜馆开馆运行。民勤县被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授予“一县一业”示范样板县,被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授予北京农产品供应基地,招商引资现场签约金额23.33亿元,有力拉动了民勤蜜瓜火爆全网、热销全国。推行农产品“统一包装、赋码监管、带标销售”,形成了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品牌矩阵。“民勤羊肉”“民勤蜜瓜”等8个农产品品牌入选“甘味”品牌目录。

(三)统筹一体抓建设,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一是乡村建设步伐加快。突出“一镇一策、一村一案、一点一图”,通盘考虑人口结构、村庄布局、产业发展等因素,科学合理定位乡村特色风貌。注重乡村建设与生态地灾避险搬迁相结合,当年新建集中安置点37个,5004户农户将于9月底前全部搬入新居。大力推行“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环境改善”等“乡村建设+”模式,积极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个、市县级25个。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印发《民勤县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4年)》,按照“突出重点,抓点促线,以线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计划利用2年时间,通过实施建新、拆旧、清脏、靓化、治乱、复绿等六项重点任务,着力打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印发《民勤县“美丽庭院”达标评星活动方案》,评选表彰“美丽庭院”2480户,农村环境面貌大幅改善。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步伐,全县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1个,收成蜜瓜、苏武供港蔬菜、东坝人参果等3个基地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以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地膜科学使用回收两个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新建微喷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示范点17个、6.3万亩,累计达到78.6万亩。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70万亩,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4%。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8.3%;尾菜处理利用率为52.51%。

(四)守正创新促改革,农村发展活力充分释放。一是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截至2023年7月底,全县认定家庭农场1073家,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694家,创建示范社355个。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全县累计流转土地33.29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103.81万亩的32.06%,涉及农户1.98万户。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上半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607万元、村均14.5万元。二是农技创新成效显著。组织行业技术专家,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编制《玉米、甜瓜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规程》、《2023年十大类节水高效作物主推品种目录》等技术规程,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讲解农作物品种特性、栽培技术、管理经验,持续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围绕全县设施人参果种植、肉羊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和宣传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共开展技术服务220场次、服务86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8300余份。三是乡村治理纵深推进。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拓展3个镇、21个村省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成果,总结推广重兴镇红旗村乡村治理全国示范村创建经验,推行“3+X”乡村治理机制,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治理模式,着力构建“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法治教育,引导农民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探索基层协商民主新模式,推广“家门口协商、有话敞开说”“请你来协商、有话好好说”等典型做法,着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二、民勤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势产业发展遇到瓶颈。人口外流、老龄化问题突出,蜜瓜、茴香、沙葱、人参果等优势产业劳动力投入较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制约了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农业产业链条不够完善。全县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总量偏小,蜜瓜、沙葱、人参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仍是制约产业发展主要因素。

    三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难度大。农村土坯房存量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北仙高速、G569公路、S310公路等道路沿线镇村面貌较为陈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艰巨。

三、持续推进民勤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一)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持续推动设施农业转型升级,加快三雷三管、薛百张八等新建日光温室示范点建设进度,统筹做好历建日光温室定植生产,指导农户合理调整茬口结构,9月底前日光温室扣棚定植率达80%以上。积极推进民勤肉羊省级农业产业园创建,按照《肉羊全产业链发展扶持办法》,对种羊投放、集中育肥、屠宰分割、产品销售等各环节进行扶持,全方位推动肉羊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年末肉羊饲养量达到420万只以上。

(二)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把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主攻点,支持同泽肉羊精分割生产线达产满产,加快供港蔬菜基地净菜加工等项目建设进度,不断提升农产品增值收益。围绕特色瓜果蔬菜、特色畜禽产品产业链,引进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延链补链项目,加快补齐精深加工的短板。

(三)加快特色农畜产品销售。当前,正值蜜瓜销售旺季,葵花、茴香、玉米等农产品即将陆续上市,借助全国蜜瓜产业大会效应,强化对外宣传推介,积极组织产销对接,线上线下双向联动,确保特色农畜产品销得旺、卖得好。探索建立企业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通过保护价收购、利益兜底、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等方式,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加快宜居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提升行动,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补齐短板与重点提升相结合、集中攻坚与全面整治相结合,着力解决垃圾乱倒、柴草乱堆、残垣断壁、面貌破旧等问题,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五)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效运行“336”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网格化排查机制,全面推广“一键报贫”系统,加强部门联动和预警核查,结合集中排查、专项排查,瞄准监测对象空白村和部门预警重点户,及时识别监测对象,“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好产业发展项目,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大劳务输转力度,足额落实惠农政策,力争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全县农民收入增速,达到10%以上。

(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化拓展省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成果,总结推广红旗村乡村治理全国示范村创建经验,健全完善“3+X”乡村治理机制,推广积分超市、爱心驿站等有效载体,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完善村规民约,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