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双减政策下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特色作业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语文;特色作业;创新设计
正文
引言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科学高效的作业设计能够辅助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成效。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小学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整顿,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作业布置深化了新的理念,切实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为设计作业的主要遵循。在作业设计当中,不仅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量,而且控制作业完成时长。老师也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转变作业设计理念,将创新设计思路以及更加灵活的作业设计方式渗透在作业内容当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立足于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状况,及时查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落实创新作业设计,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相关概述
(一)“特色作业”的含义
顾名思义“特色作业”是指在课程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为学生布置差异化的数学作业,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兼顾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找准教学中心,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散学生学科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更加科学高效地课后练习巩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的学习需求,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在完成课后作业期间出现相应的畏难情绪。同时借助“个性化特色作业”,教师也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做到教学创新、教学革新,使得语文课程教学更加具备针对性和侧重性。
(二)“特色作业”的特征
“特色作业”与“作业超市”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教师在设计特色化、个性化作业的过程中,应当引入趣味性的元素,避免使用重复、枯燥、单一的作业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在设计课外作业期间,教师应当结合生动、形象的趣味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灯谜识字、字谜识字等游戏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更加高效地学习;同时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趣味作业,借助象形文字,来丰富学生的识字学习体验;最为关键的是,“特色作业”应当具备层次化的特征,教师应当分层布置作业,尊重学生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每一个学生当前学习语文课程知识的实际状况,设置不同难度的语文作业。教师可结合全班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分层次、分梯次,给予学生良好的课后服务指导,比如可结合看图说话以及课外阅读作业项目,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语言思维。除此之外,教师在学生不同的学年段也需要设置差异化的数学作业,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应当结合更多诗意化的作业元素,在中年级阶段,教师应当适当地结合书面作业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高年级阶段,教师应当借助更多综合实践探索类的语文作业项目,来发展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语言思维。教师所设计的“特色作业”也应当具备实践性、层次性,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践总结探究,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成长提升。而个性化作业也应当具备开放性,教师应当立足于现有的课程教学根本,引入丰富多样的课外资料,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学科能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并且教师也可将语文作业与教材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关联,融入生活实践以及社会生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作业设计的零散和混乱是语文作业设计中常见的问题,部分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经常基于自己的想法随意布置,缺乏系统性。因此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行为往往包括互相抄袭作业的现象。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天生爱玩,如果只是罗列知识点,学生会觉得作业枯燥无味,很难认同作业内容。因此,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与日常生活相关,增强其多样性和趣味性。现如今小学语文作业通常以习题为主,与生活联系很少。因此,传统的作业并不鼓励充分的实践应用,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此外,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并没有认真地与学习目标相关,而是盲目地选择和收集,有些题目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设计才能达到最大化,即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设计学习任务[1]。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特色作业优化设计路径与多元化评价
“双减”政策的正式提出和落地,对新形势下教与学活动作出了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同时也对低年级作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考验。作为教育人,我们应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在行动上积极起来,为特色作业贡献应有的智慧、情怀和力量,最终把特色作业不断地引向善教与乐学状态[2]。
(一)以“情趣性”设计为路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耳熟能详的“兴趣老师论”,其意在于强调“情趣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众所周知,“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之一,即在于——消除“密集化”教学和“题海性”作业现象,通过减轻学习负担来实现“提质增效”下的教学改革目标。有鉴于此,无论课程教学还是作业活动,没有学生的良好互动和自觉主动,无论如何也谈不上“质量和效益”。尤其对于儿童族群来说,他们多属于不折不扣的“唯情趣驱动”,如果缺失情趣元素的涵养和滋润,学习于他们而言,不是浅尝辄止就是事倍功半。这就是说,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作业的质量和效益,教师在作业设计上首先要迎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以“情趣”原则为基调,善于在“趣味性、实践性、层次性、启发性”等方面下功夫、下好功夫,在努力激发儿童作业情趣的同时,挖掘其中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二)以“生活性”设计为路径
无论从何种角度还是哪个层面,无论语文知识还是学科活动,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互动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如此,包括语文在内的教育活动,只有在生活“真正作用”状态下,才会在学用结合中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和意义。语文作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以《姓氏歌》为例。教师设计如下“家庭作业”:(1)本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不同的姓氏呢?你都认识并会写这些姓氏吗?(2)向爸爸妈妈请教一下,你的姓氏有什么故事或有趣说法吗?讲给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这种生活化作业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激励与引领他们通过校园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家庭生活的咨询与学习,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分享,在快乐与启发中放大特色作业效益。
(三)以“资源性”设计为路径
所谓“资源”现象,历来与教师、学生被誉为相辅相成的“教育三元素”。它不仅是开展学科活动的实际支撑,同时还是构建教与学关系、引领教与学过程、实现结果和效果的重要媒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与学之间的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作业现象同样也不例外。就特色作业而言,教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资源”因素,以此引领小学生在作业活动中不断走向“资源拓展”道路,对于丰富学习内容和内涵,优化结构和过程,增加教学宽度和广度,引领作业质量和效果,都有无可替代的“正强化”作用。
比如:在《姓氏歌》一课的作业活动中,孩子们除了学习教材内容外,还从班级和校园内,从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从相互启发和研讨分享中,认知并感知了更多的“姓氏”,而且还能获取有些姓氏的趣味故事。这些都是对教材或书本的延伸。
(四)以“层次性”设计为路径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班集体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正因为如此,无论在课程教学还是作业活动环节,教师都要坚持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充分地予以考虑并切实有效地认真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整体进步。就低年级特色作业而言,教师在设计时应认真遵循“层次”原则[3]。
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教师设计如下“非书面”家庭作业:(1)你还知道雷锋叔叔的哪些故事呢?(2)在校园内外生活中,你找到了哪些“雷锋”形象呢?(3)你想对生活中的“雷锋”说些什么呢?(4)你自己想做一个“雷锋叔叔”那样的人吗?这些作业看起来内容较多,但是可供孩子们的选择性较大。只要完成其中一两题,就达成了作业目的。
(五)以“德智性”设计为路径
语文不仅拥有“真理和智慧”,还拥有“道德与审美”。只有把这些现象和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兼容并蓄中开展学科活动,才能切实体现它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尤其在“立德树人”时代大背景下,“德智互动”不仅是构建“学力课程”的灵魂,还是从根本上把学生引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有力引擎。课程教学是这样,作业活动同样如此。
比如:在《春夏秋冬》等课文作业中的“人与自然”元素,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课文作业中的“感恩思想”元素,在《端午粽》等课文作业中的“民族与历史”元素,在《曹冲称象》等课文作业中的“睿智德行”元素,在《朱德的扁担》等课文作业中的“红色革命”元素,在《大禹治水》等课文作业中的“不屈不挠”元素,在《开满鲜花的小路》等课文作业中的“热爱生活”元素……所有这些,都是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初乳素”。
(六)以“体验性”设计为路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流芳千古的诗句,深刻揭示了“学与用、知与行”的客观现象和辩证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环境、实践和平台,引领小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性活动,既可迎合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又能在“眼脑手口”良性互动状态下,把他们逐步引向“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良好发展状态。
以《春夏秋冬》为例。在课文教学后,教师设计如下特色作业:(1)认真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你还会在哪里找到春天的脚步呢?(2)请以“春天的小使者”或“小导游”身份,向爸爸妈妈介绍“你在春天的伟大发现”。(3)就课文或自己的发现,以“小草、鲜花”等角色来表演春天里的欢乐。这样的作业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七)以“激励性”设计为路径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本领,而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上文所说的种种现象,都能通过特色作业的设计与活动,对小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与引领作用。
为了不断释放和放大这种激励作用,教师一方面把作业设计权适当地“下放”(或者说“回归”)给小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或个体独自进行,或小组合作进行,或与爸爸妈妈一起,自主设计一些可供选择的“选做题”,与老师出的“必做题”互动起来;另一方面,在特色作业评价活动环节,还可把“教师评价学生”与学生的“自主性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相结合,把对他们的“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相结合,把“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期待性评价”相结合,把他们不断地引向善教与乐学状态。
结语
提质减负教学理念的开花结果,既让小学教师进一步意识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也让小学教师意识到了优化作业设计的急迫性。所以,小学教师应该及时更新作业设计思路,将“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有效渗透在作业设计当中,并且还要将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以及综合能力提升作为作业设计的指引。基于以上考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实际,为学生创新设计游戏式作业、收集式作业、情境式作业、口述式作业以及体验式作业等,让学生能够在多样的作业内容以及多元的作业形式当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深化认知,建构更加完全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新喜.基于“双减”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3):44-45.
[2] 尹小红.巧设趣作事半功倍——浅谈小学语文创新作业设计[J].新课程,2021(3):140-141.
[3]叶枚举.运用多维视角创新作业设计——“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1):138-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