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实践研究
正文
引言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数学概念的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这些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水平。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新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因此,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必须以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素养现状
(一)没有认识核心素养重点
在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时,除了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还必须对其内涵及有关因素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老师对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还没有完全理解,所以,他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也没有探索相应的教学途径。在这一方面,有一些老师认为,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帮助。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极易造成学生的教学内容的缺乏,影响其学习的整体水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些老师把核心素养看作是一项学习技巧,这样的片面认识很可能会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影响,从而导致老师们盲目地对学生的学习技巧进行提升,这样既不能让学生们掌握与之相适应的数学知识,也不能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没有结合实践教学现状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们除了要深入地研究这一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外,还必须与实际教学情况及教育工作的有关发展趋势相联系。因此,老师就必须要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资源展示途径[1]。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也未充分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使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首先,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过于强调课本的重要性,所提供的有关知识都是以课本为基础,并没有对问题的实质进行阐述,许多学生只能对问题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却无法进行相应的解答。其次,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够清楚,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指导也不够充分。
(三)没有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不一样,学习水平也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方向也不一样。要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就必须对每一位同学的个人成长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探索出一套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来进行查漏补缺,进而帮助他们提升能力。许多老师在实际操作中都会遇到如下问题:首先,一些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他们只从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没有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往往是匆匆忙忙地把答案丢给他们。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也不能让他们真正的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还会对他们将来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二,有些老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果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就进行教学,也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研究
(一)厘清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尽管国际上对数学基本知识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化、系统化的理论。但是,在怎样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方面,这一领域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形成因素进行深刻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分析对小学数学核心素质的影响因素
在对全国小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是,对这一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却并不充分,尤其是对与全国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的各个领域的问题,几乎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未来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探讨,对小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现状及其成因还要进行深入探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研究。
(三)探索小学生数学核心素质形成的教育对策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关注较多,并提出了多种改善措施。然而,在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的课后培训、跨学科素质的培训、以及以核心素养师范生为基础的培训等,这些都是推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一)挖掘不同的授课资源
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具有局限性,在前期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从课本入手,让学生对有关的知识系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挖掘,从而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现实的问题,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2]。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的“认识时间”一节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几个具体的问题,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同学们认识钟表,了解与钟表有关的时间,并指导同学们珍惜时间,提高计划的能力。
(二)采用多样的授课路径
为了实现呈现多元化教学方式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课堂内容,进而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可通过各种途径,便于多方位促进学生各项基本能力的发展。其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化工具,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三)设置不同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教师也可与教材主题相结合,设计多种实践活动等,在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还能考查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引导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导致了我国当前关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质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且大多集中于概念、评价方法以及策略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在实习设计中,还要多角度考虑。在进行主题实践探究时,教师既要重视相应的知识体系,也要将学生的主体情况纳入其中,本节要求学生通过与课本中的知识体系相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在确保每一位同学的水平均衡的前提下,要注意指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其次,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样既可以让他们理清自己的思维方式,又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检查。
(四)坚持以人为本
教学方式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能够持续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革新,就可以让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变得越来越完美,尤其是对于丰富、优化、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体系有着很强的支持效果。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式的教育方式的改革时,老师们必须要以人为中心,不仅要按照课程的目的和需要,还要结合学员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组织,如此,才可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实用性。在“分层教学”方面,要继续进行改革,转变以往单一的模式,努力推进“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相融合,尤其要主动探讨“隐性分层”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自我”的作用[3]。比如,在“问题”阶段,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同学,设置适当的问题,不要太困难也不要太容易,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要让同学们能够经过简单的分析、思索就能得到正确的回答,同时要运用“正激励”来提高同学们的自信。与此同时,老师要把独立学习和交互探索有机地融合起来,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提供充分的沟通和互动的机会,并且要对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同学们不仅能够运用所学到的东西,还能够将所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比如说,要想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参与性,老师可以采用“敲鼓传花游戏”这样一种方法,让他们在周围形成一个圆形,在鼓声停止的时候,花朵会掉到哪一个人的手中,就由哪一个人去解决一次问题,答对的人就会得到奖励,答对的人就会让他去做10个仰卧起坐。
(五)实施多元融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指的就是不能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并将既有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习、借鉴、吸收、再创新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创新的主要措施[4]。比如,“双减”要求老师要把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握好“导入”和“导出”的相互联系,用科学化的“导入”过程来提高“导向”的作用,并且,在各个过程中要科学化地设计不同的、紧密相连的教学过程,并采用游戏化、生活化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比如,老师要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游戏教学,既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又能增加同学们的见识。老师们要把课前、课中、课后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并要在“对分课堂”中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即课前要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课上要对自己的知识点进行深刻的解释,课后要安排多样化的作业,尤其要把作业分为甲乙丙三级,让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巩固,自己去提高。
(六)重视数字与形体的结合
数学是一门很有思想的学科,有些知识是很抽象的,特别是与平面几何相关的知识。由于儿童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育阶段,知识储备有限,理解和转移知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他们在学习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时会遇到困难。而数字组合则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和直观的图形相结合,是把抽象的思想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字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四年级时,计算一万以内数的逼近运算,在数轴上标出数字,可以接近哪个数字。又例如:高年级的行程问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两种车辆的数目关系,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直觉想象力和核心素养。
(七)加强错误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数学时,除了要掌握数学知识外,还要掌握数学思维与技巧,而且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加强纠错。对小学生而言,改正不良的行为很有必要。记住,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错的。如果仅仅是从错误的选题中摘录,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没有目标。若答案不正确,则要在对应的题目旁加上不正确的方程式,以便于记忆。如果是思想方面的问题,那就要把问题的根源写下来,然后改正,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更何况,这种粗心的问题,他根本不需要写在数学书上,只需要背下来就可以了。归纳出一种典型的数学错题本。在课堂上进行阅读与复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
(八)培养批判思维,助推教学深化
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小学生更多地出现了“沉默学习”现象,这是由于在中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强权”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提问精神。再也不喜欢对各种问题提出疑问,很少辩证地思考,而一味地听老师讲解,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以及核心素养都非常不利。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有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缺少批判性思维,学生就不能深入研究问题,不能独立创新地提出问题。所以,辩证思维对学生很重要,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老师也会犯错误,权威知识未必正确。你们不必完全相信书和老师。要仔细观察,勇于发现问题并否定和指正,也要敢于给出自己的意见。”
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既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可以指导教师逐渐探索出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更好的喜欢和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 王显永,韩雪.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落实[J].考试周刊,2019(A5):97-98.
[2] 王自强.浅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天津教育,2019(36):124-125.
[3]王恭忠.新课改下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思考及初步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4).
[4]孟学东.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新课程,202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