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双减”背景;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双减”政策的推进使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语文阅读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理解,更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双减”背景下,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一、“双减”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双减”政策(即减负和减少不必要的学业负担)正在逐步推进,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也呈现出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落实教育目标的转变
“双减”政策要求教育回归其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追求单一的知识技能。在这一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表面意义,更能引导他们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发展需求[1]。
(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育不再过度强调应试成绩,而更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阅读作为知识获取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培养他们自主选择、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好地获取、理解和应用知识[2]。
(三)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
“双减”背景下,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语文阅读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与价值观的交流和塑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有深度、有温度的文本,可以促进他们情感的表达和共鸣,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更有责任感、担当和创新精神,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3]。
二、“双减”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以下将从五个维度出发,探讨在“双减”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多元阅读,培养学生广泛兴趣
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例如,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传记等不同类型的课文,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多样化的文本,可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持续的阅读热情。
案例: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小兵张嘎》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这一历史故事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兴趣,同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感体验。课后向学生推荐书目《历史故事大百科》、《那一天,一九四九》等,可以帮助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故事的文化背景,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兴趣。同时,这些书目也能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思考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深入阅读
教育家马丁·海德格尔曾说:“思维的本质在于提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文本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激发他们深入思考的欲望。
案例: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小石头》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小石头”在故事中的角色代表了什么?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隐含意义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创设情境,引导情感体验和共鸣
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尔曾说:“情感不是思考的敌人,而是思考的伴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体验和共鸣。
案例: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年》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个童年时光的美好场景,让学生回味起他们自己的童年经历。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步骤,将这篇课文与学生的个人经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和深层次的思考:
环节一:预热与情境营造。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如“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或“有没有什么特别美好的童年回忆?”这样的问题将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经历,为后续讨论做好准备。
环节二:阅读和讨论课文。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童年》这篇课文,讨论文中描绘的情景和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感觉和情绪,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
环节三:个人经历分享。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特别是与课文中情景相似或相反的经历。学生可以谈论自己的快乐、悲伤、成长等方面的经历,与课文中的情节进行对比。
环节四:情感共鸣和表达。通过对比自己的经历和课文情节,学生可能会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与课文中的人物情感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通过绘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式。
环节五: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在学生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与学生建立情感连接。这有助于营造亲近和信任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推荐课外书目:《我的小学生活日记》、《小王子》、《童年的秘密》等。
通过以上的案例和推荐书目,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小学生进行情感共鸣,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思考,培养他们全面发展所需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四)个性化阅读,满足学生需求
教育家詹姆斯·古尔德曾说:“每个人的天赋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个性化阅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案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例如,对于喜欢科学的学生,可以推荐科普读物;对于喜欢故事的学生,可以选择文学作品。
(五)跨学科融合,拓展阅读视野
教育家约翰·霍尔特曾说:“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跨学科融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发。
案例: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小猫钓鱼》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鱼的生态和习性,结合科学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关于生态系统和动物行为的启发。
三、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变势在必行。本文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探讨了多元阅读、批判性思维、情感体验、个性化阅读和跨学科融合等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机融合,教师能够为学生创造更丰富、更有意义的语文阅读体验,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小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2(7):106-109.
[2] 游玉玲.减负悦读沁润书香 ——"双减"政策下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 7(7):31-33.
[3] 张小林."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策略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2(6):10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