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正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把“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这也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总方针”。本文结合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特点,提出如下的宏观教学建议。
一、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优化意义
(一)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素养
在教育改革深入进行的当下,“双减”政策与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小学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科教育教学之中,需要教师更加切实地在有限时间内确保和提升教学效率及效果。在小学数学学科的各项知识内容之中,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能力占据着较为关键的基础性地位,需要教师切实地保持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更加有效的“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图形与几何”部分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这一部分知识并培养其运用能力,还可以引导小学生更加主动地体现自身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助其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取得进步与发展。
(二)培育学生对儿何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各种新奇、有趣的图形,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等。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了解与这些图形有关的知识来帮助自己解题,还可以用这些知识进行设计。因此,学生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过程中,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三)有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需要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和几何推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几何思维能力。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认识各种几何图形,还需要对各种几何图形进行比较和分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二、小学数学学科“图形与几何”有效教学策略
(一)以备课成果为抓手确保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备课不仅仅是教师的必备技能,更是最终决定课堂教学实践效率及效果的关键要素,需要教师切实地确保备课效果,认真研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新授的文本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进而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奠定相对坚实的必要基础。第一,教师应当更加深入地把握和明确当堂所授知识内容,以便更加有的放矢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讲授。考虑到数学学科的诸多知识内容在逻辑性和关联性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教师需要确保自己可以在备课阶段就融会贯通地讲授不同的知识内容,然后才可以确保小学生能够透过课堂学习掌握当堂知识内容。第二,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更加重视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占的实际比重,以便通过更加有效的对话与交流帮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第三,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深入解读教材内容,从中发掘崭新的知识内容,创新整合可能性,为小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在针对《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进行备课时,教师需要切实地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纳入备课范畴内,切实地确保实践性要素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围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进行有效备课,以便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予以应用。先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怎样的三张纸条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并完成相应的实验记录。在学生进行课堂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又有条理的思考,从而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乐于思考,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趣味活动、体现数学乐趣
对小学生而言,形象思维始终具有主导作用,加上其天性的影响,极易对小学数学习题的枯燥结题过程失去耐心和兴趣,导致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致普遍不高。教师可以运用转化思想,帮助学生将数学学习转化为数学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中发现知识,从而有效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便于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中的内在规律及相应的联系。例如,在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求解公式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形状并不规则的石头,邀请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将石头体积大小得以求解出来。而这时候很多学生认为这种石头在求解体积大小时并不能简单运用常规几何体体积大小进行求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分析如何运用开放性方式求解石头体积大小。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在大屏幕上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视频,学生在看完动画之后纷纷受到启发,认为可以将视频中求解重量的思路转化为求解石头体积大小的方式,在小组合作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利用相应体积大小的水杯,将水杯装满,并放入石头,此时一部分水会流出来,而这些水的体积就等同于石头体积大小。这种开放性趣味活动往往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学习的兴趣,促进整体数学学习过程变得更为轻松快乐,真正实现快乐学习的目的。
(三)组织项目实践操作活动,强化学生学习成效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为了顺利完成项目,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学生会不自觉地思考项目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其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也将得到发展。基于此,在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教授“图形与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点为例,组织学生适当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帮助学生明确以下三个学习目标。第一,以直观的形式进行计算。第二,在完成操作、计算后,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边和梯形的边分别有哪些特点。第三,验证自己及小组内其他成员的猜想,记录完成此项目的过程并生成研究报告。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学习目标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制作含有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物品,以此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
结语
引导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内容的策略很多,本文中论述的仅仅是几种常用策略。教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又要关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既要关注问题解决本身,又要关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探索过程;既要关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又要关注实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几何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霞.整体视角下的图形与几何单元复习课思考——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单元复习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3,(Z1):77-80.
[2]赵冰心.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J].小学生(上旬刊),2023,(02):2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