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团体辅导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灵英

涉县教师发展中心 056400

摘要

“非暴力沟通“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一种沟通方式。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该沟通理念引入前南斯拉夫的学校管理中。教师可以真诚观察与倾听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使师生情意相通,乐于互助,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共赢,对教育教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非暴力沟通;小学教育教学;应用;团体辅导

正文


引言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教学互动化的要求,使得改善和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模式为师生沟通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其精髓在于对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要素的觉察,用爱去解决师生矛盾,用爱化解师生冲突,在师生之间架起爱与尊重的桥梁。通过对教师团体辅导,创设关心、尊重、接纳的团体氛围,使小学教师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相互学习非暴力沟通方法与技能,体会被尊重、被接纳的满足感以及团体中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教师做“心中有爱”的暖心老师。

一、“非暴力沟通”理念

非暴力沟通是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它重视诚实表达,提倡专注倾听,促进有效交流,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互尊互爱、和谐相处,这种沟通方式又称为“爱的语言”和“长颈鹿语言”。它的主旨在于“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非暴力沟通”可以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沟通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好用好非暴力沟通“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个要素,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求,我们将以全新的目光看待人际关系,拉近彼此心理距离实现有效沟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二、“语言暴力”的种类及危害

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不文明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的一种暴力行为。西方心理学家把“语言暴力”称为“看不见的灾难”,它具有毁灭性的打击。由于小学生年纪小,其独立人格正在成长发育,其心理也日趋成熟,如果教师运用命令、呵斥、指责的语言,就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自我定位,降低自我价值感,甚至会导致学生惧怕老师和学校,产生厌学心理。语言暴力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道德评判。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对学生表现好坏的判断往往会先于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理解。常见的现象是为学生行为“贴标签”,比如:“你怎么又迟到了啊”“怎么又没写作业”“你上课怎么又睡觉了”“你呀,不是读书的料”“什么坏事都少不了你!”……看到学生迟到、没有写作业、课堂上打瞌睡,“不守时”“懒惰”“瞌睡虫”……这些标签就会立马出现在教师眼前,遮蔽“迟到”“没写作业”“睡觉”……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这样一来,严厉的指责和批评式语言就会随之而来,教师也因此错过了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先机。

(二)进行比较。比较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人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看来,比较给对方内心带来的伤害是很大的。例如:有的教师不经义间说“你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你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就不如XXX”“你怎么不学学人家,你和他简直是云泥之别”“你连人家女生都不如”……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教育学生,学生越容易叛逆。

(三)挖苦讽刺。诸如“你看看你这副德行!你能不能给我专心点?”“你怎么这么不开窍,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真是聪明的象猪”“白痴!”“你这脸皮比城墙还厚”“害群之马,以后大家不要和这号学生在一起”……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这些带有明显挖苦、讽刺性质的语言,甚至成为某些教师的口头禅。这样的言语带有很强的压制性,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充其量只是教师自身情绪的一种发泄,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尊严,增加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极易造成师生冲突。

(四)批评指责。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批评次数过多,反复揭伤疤;或者对同一个学生过多的采用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或者在学生出现错误后不分场合立即就进行批评教育……,这些批评方式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比如:“同学们,大家都来说说他这是什么行为?”“‘上个月你打架的事儿我还记着……’刚刚写过检查,不出三天,就又犯事儿,真是……”因为小学生认知水平低、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过度的指责、批评教育只会扭曲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的身心缺乏安全感,也很难集中精力学习。

(五)强人所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学生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例如:“看看是你厉害,还是我厉害!”“你给我......今天要是治不了你,我就不当老师了!”“你必须……你应该……不然就……”“再这样就请你家长来”……教师没有把学生看做教育的真正主体,这些暴力语言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会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而更丧失自信。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失去个性、失去自我。

小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没有形成稳定的是非观,辨别分析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还不强,如果教师轻易地给他们下了结论、判刑,学生就会误认为自己真的不行,进而会自己否定自己,产生挫折感、被抛弃感和绝望感,也有可能会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甚至退学或成为问题学生,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非暴力沟通策略

语言是窗户,打开了会有阳光照进来;否则,它们就是墙,会让你撞得头破血流。非暴力沟通的主旨在于转变谈话和倾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沟通,而是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并养成健康沟通的习惯。

(一)留意观察陈述客观事实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永远不要做评判者,只做一个事实陈述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观察到任何现象时,不管是否喜欢,只清楚地表达观察到的结果,说出具体事实,而不对学生自身价值作出评判。例如“这已经是我第X次看到你在上课时趴到桌子上”“这一星期你迟到X次”,这是观察后的陈述;而“你上课怎么又趴到桌子上了”“你简直就是一个瞌睡虫”“你总是迟到”“你怎么又迟到了”,这就是评价,学生听了就会觉得老师在批评他,给他贴上结论性标签。非暴力沟通提供的交流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把贴在学生身上的各种标签转化为看得见的行为,并客观表达出看见的事实,这是师生间建立“非暴力沟通”的良好开端。

(二)从爱出发表达自己感受

在客观地描述观察结果之后,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步是清楚地表达感受。为了更好地沟通情感,教师在使用非暴力沟通时,首先要冷静下来,无论在什么场所,学生做错了什么事情,教师不当情绪宣泄者。然后从爱出发选择合适的词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心平气和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替你感受情绪,而不是把不当情绪施加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用心体会学生的感受,适度“示弱”,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巧妙地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助于解决师生冲突。比如,课堂上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却没人理睬教师的提问时,教师可以这样和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到你们的精神没有集中到课堂上(客观描述观察),这使我很伤心(清晰表达感受)。为了能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昨晚熬夜备课,精心准备了与你们互动的环节(感受的根源即自身的需要)。因此,我很想看到你们给我积极的反馈(提出请求)。”听到老师这番话以后,同学们一般都会重新开始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既清晰地表达了教师具体的感受,又纠正了学生不良行为,为学生顺利开展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力量。

(三)同理倾听关注双方需要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的自身的感受。比如:在处理班级打架事件时,如果班主任直接指责学生的不良行为,导致的结果一定是学生的不理解和语言上的反击。如果在沟通时换一种说法:“看到你打架,老师有点遗憾,也有点担心,因为打架会影响同学关系,不小心还会伤了身体,老师希望你们和睦相处,健康成长。”教师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这样有益于问题的解决。

同时,学生最想要的就是教师能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考虑他们的需求。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这意味着,懂得同理倾听学生心声,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无法耐心倾听学生讲话,甚至中途打断,还主观臆断地猜想事情经过和学生想法,并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对学生横加指责或干预,导致学生消极抵抗。相反,教师在倾听学生谈话时,用一句话共情学生的感受,比如“你现在觉得很委屈”“他们喊你的绰号,你很愤怒”“面临考试,你很焦虑”“事情发生了,你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学生就会有“被理解”的感觉,“被 理解”是“被接纳”的前提,当学生感到自已被接纳时就会作出积极的回应所以,教师应该由教导学生服从纪律改变为满足学生需要,就可以营造相互合作、相互关心的教学环境。

(四)提出请求实现沟通共赢

面对学生的问题,许多师会采取抱怨、发脾气的方式,学生无所适从不明白应该怎样做。如果教师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且要具体明确学生能做到还有选择的机会那么学生就知道做什么能满足教师的需要,从而实现师生沟通共赢。比如:很多班主任看到教室里乱扔纸屑的现象都会选择批评,如果教师若将“命令式”要求转变为“合作式”请求,“可以请你把纸屑捡起来吗?或者以后你可以将纸屑直接丢在教室前面的垃圾桶里吗?学生听到教师的请求,会感觉到尊重和理解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如果当学生没有给予自己积极的反馈或者拒绝的时候,教师应该更用心去倾听学生的感受和需要,由教导学生服从改变为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就会明显提升,真正达到“非暴力沟通”效果。

四、非暴力沟通视域下开展团体辅导方案

   标:帮助教师了解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的区别,培养教师“非暴力沟通”技能,改善师生关系,实现有效沟通。

   型:互动交流、角色扮演

   象:教师或学生

小组规模:6-8人一组

   间:40分钟

   料:沟通对话文本、相关图片或视频

   备:预习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序:

(一)问题导入

 1.提出问题:“你身边存在着暴力吗?有哪些暴力?请将你认为的暴力说出来,暴力包括“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举例说明。

2.小组讨论:暴力沟通的原因

道德标准、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3.角色扮演:同一事件,先让两个人用豺狗语言对话,然后换两个人用长颈鹿语言对话,体会“暴力沟通”与“非暴力沟通”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

(二)实操训练

看视频或图片,并回答问题。

第一步,明确什么是我的观察?

你看到发生了什么?

你怎么知道是发生这件事?

摄影机能录下你所描述的事情吗?

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

第二步,我的感受如何?

这个人或者这些人的感受可能是什么?

你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第三步,分析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你认为视频或图画中的人有什么样的需要?

他们还需要什么?

你在这种情况下会需要什么?

注意: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第四步,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你觉得视频或图画中的这个人会有什么样的请求?

为了做出这个请求,这个人会说什么?

(三)活动小结

1.非暴力沟通模式:当我(看、听、想)到的……我感到……因为我需要/看重……你是否愿意……?

举例:当我看到你打架(客观描述观察),老师有点遗憾,也有点担心(清晰表达感受),因为打架会影响同学关系,不小心还会伤了身体(感受的根源即自身的需要),老师希望你们和睦相处,健康成长(提出请求)

2.学习并运用“非暴力沟通”处理教学中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

1.互动交流: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在纸上写出问题的答案,并展示各组成果。

2.小组活动:结合平时师生交流具体事例,每组选择2个经典师生沟通案例,讨论转换成非暴力沟通模式将如何表达,并用书面形式写出来,与其他小组交流分享。

3.实践体验:掌握非暴力沟通技能,在教育教学中实践运用。

五、结语

总之,语言是一把双刃剑,积极温暖的语言能让学生变得自信、乐观,并且充满阳光,而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却可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伤痛,正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技巧需要教师刻意训练并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刚开始运用时肯定会“感到僵硬、尴尬”,因为我们已经有习惯的表达方式,但如果我们能坚持把这些技巧运用到教学中,必然会缓和师生关系、提高沟通效率。马歇尔博士说:“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是沟通的障碍。”所以,我们必须从语言暴力的积习中走出来,全方位践行“非暴力沟通”用爱的语言浸润学生的心灵,使沟通更加畅通,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校园里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 [美]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

[2] [美]苏拉·哈特,[美]维多利亚·霍德森.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3][美]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实践篇[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廖良国.试论新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原则[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21(10):17.

[5]刘晓.如何加强中职院校课堂教育教学管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S1):238-239.

[6]刘歆,李忠云.论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8(29):343-345.

[7]马联芳.目标管理导向教育科研兴校--上海市马桥强恕学校加强初中纪实[J].上海教育科研,2020(07):34-3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