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打破第四堵墙的机关枪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雷云昊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

摘要

当戏剧被改编至电影,其中最大的一点变化便是剧中人物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在传统戏剧中,始终存在着一堵不能被看到的墙。这堵墙存在于观众的心中,也存在于演员的心中。这堵墙有可能是舞台到地面的距离,有可能是区分舞台与观众席的脚灯,甚至也有可能是演员身上独树一帜的服装。我们看不到它,但是却知晓它的存在。


关键词

电影;戏剧;第四堵墙

正文


罗森克朗兹曾在1937年在《才智》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写道:“对于银幕上的人物,观众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而对于舞台上的人物,观众在心理上是与之对立的。因为演员真实地站在舞台上,观众必须强行将演员转换为想象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将演员的实体抽象化。而这种抽象化是一种智力推理过程,必须完全由意识控制。”这一段话正是罗森克朗兹对于舞台的“第四堵墙”的论述,而戏剧之所以会与电影产生一定的距离或者说是将它们两者所对立起来的原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这“第四堵墙”的存在。

因为第四堵墙的存在使得观众与演员的表演之间所存在的那间离效果而使得戏剧表演大打折扣。而这一问题早在18世纪便已被人们所开始探讨。而为了打破这中间离效果,让观众能更好的融入戏剧当中去,美国百老汇便率先采用了一种方法,即安排演员拿着机关枪站在观众席向舞台扫射。这么一个简单的举动,却是行之有效的。而电影的出现却代替了这支机关枪,将观众与演员联系起来。从而使得观众能够和演员站在一起来感受在荧幕上所发生的故事。

一、电影与戏剧的第四堵墙

在安德烈·巴赞的看法中,他认为“电影是表演戏剧名著的有效媒介。”其中他以《麦克白》《亨利五世》《哈姆雷特》等著名戏剧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之后的优秀效果为例,论证了电影之于戏剧之间的不同。而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电影可以极大程度上地突破戏剧中关于“第四堵墙”的限制,能够更全面,更生动地表现戏剧本身的故事,人物形象。

当戏剧被改编至电影,其中最大的一点变化便是剧中人物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在传统戏剧中,始终存在着一堵不能被看到的墙。这堵墙存在于观众的心中,也存在于演员的心中。这堵墙有可能是舞台到地面的距离,有可能是区分舞台与观众席的脚灯,甚至也有可能是演员身上独树一帜的服装。我们看不到它,但是却知晓它的存在。演员在表演时知道观众的在场,观众也自然知道演员知道他们在场。而他们双方却都默契地忽略掉对方的思想。而所有人的关注点只是在戏剧的本身。

而当戏剧被改编成为电影之后,以上所提到的情况都将会有所改变。演员的表演并不再仅仅服务于剧情,同时还要照顾到的是代表观众的眼睛的摄像机。此时的摄像机就代替了观众,履行了走上台来观看戏剧演出的光荣使命。这么一来,电影便打破了戏剧演出的边界。

导演也得益于摄像机拍摄时的灵活,可以采用更多的角度,不同的景别来展现原本在舞台上容易被观众所忽略的细节,从而加大了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同样地,更多细节的展现则会降低故事本身的欣赏门槛,使得故事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观众,获得更高的传播效果与故事的完成度。这一点正是电影之于戏剧的不同之处。

因为摄影机这个媒介的存在,使得电影并不像传统的绘画作品那样需要依靠画框来将现实世界区分开来。而电影的银幕则更多地像是在现实世界中开了个口子,而这个口子中所展现的世界是无限的。但是观众却只能碍于这个开口的大小而只能窥见那个世界有限的范围。一个演员在观众的眼皮子底下消失,但是观众却并不会认为他的消失只是单纯的下场,只是他应该在这个无限的世界中还在做着别的什么事情,只是观众看不到罢了。电影不像是戏剧那般,戏剧的演员下场,观众很清楚地知识演员只是去了后台为之后的再次出场做准备而已。只是电影没有类似于戏剧的后台,当然电影也并不需要后台。电影如果拥有后台,那么它将会融入现实世界,而那个虚幻的无限的世界也将不复存在。

观众们透过银幕这个虚拟世界的口子来窥探那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而摄像机就是观众们所使用的工具。他们会更加地具有进入的感觉,他们能获得与自己人生经验所并不相同的崭新的经历,但是这一切剧中的人物并不会有所察觉。

相比于电影而言,戏剧艺术中的演员则是站在舞台上进行表演,他们与观众互相感知,但却又不会互相影响。演员可以感知到从剧院的四面八方投射来的炙热的目光从而激发出更好的表演状态。当然观众也会在演员卖力的演出中获得更好的观赏体验。这一点也正是电影所难以实现的。

这里就要提到“在场”的概念。在安德烈·巴赞的观点中“‘某人在场’意味着他与我们同时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足以让我们的感官实际感觉到”。电影则是因为在放映之前便已经制作完成而使得“在场”的概念变得模糊。但是我们也并不能因此而否认演员的不在场。在传统戏剧表演中,我们都知道演员一定是在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他们可以实时地得到剧院中观众的反馈,或大笑,或痛哭。观众跟随着戏剧剧情而产生的情感的变化也会是促使演员更加卖力演出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电影演员却不能在现场实时地感受到。但是,现场拍摄时导演的反馈,影片播出后观众的意见也会传递给演员。这一切也同样会影响着演员本人的状态,当然更多的是下一次的表演。所以我们也并不能说演员不在场,或者说在电影艺术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之后,“在场”这一概念本身就已经变得模糊。就像是我们在照镜子时,我们并不能证明镜中的我们是在场的,而有可能只是照片的映射。电影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能说电影演员并不在场,只是延迟出现了而已。

二、戏剧与电影对于打破第四堵墙所做出的行动

我们可以说,在戏剧诞生之初,第四堵墙便已经产生。人们在这面看不见的墙前已经坐了几千年。现在它在某些程度上成为制约戏剧创新、发展的一个因素。人们为了拆掉这堵墙,思索了不少的方法。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美国百老汇派出演员手持机关枪的做法。这是伟大的尝试,但是它打破了第四堵墙的制约了吗?并没有。这种行为顶多算是在墙上开了个门。观众们正襟危坐,而演员从这面墙中走了出来。

沉浸式戏剧的概念最早源自英国,近年来在国际上十分流行。其打破传统戏剧演员在台上、观众坐在台下的观演方式,演员在表演空间中移动。沉浸式戏剧需要观众参与,我们把所有互动性元素进行整合,这些都与艺术活动密切相关。虽然并不能说现阶段的沉浸式戏剧能够彻底地打破第四堵墙的限制,但是的确是一个极其先锋且大胆的尝试。

我国的沉浸式戏剧开始较之西方较晚,但是仍然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戏剧作品。他们无不是勇敢的先锋,勇于尝试新的戏剧作品,为戏剧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如今在成都上演的孟京辉导演的作品《成都偷心》便是采用了沉浸式的做法来展现现代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演出在一座四层的剧场中进行(实际上第四层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实际的表演区域只有三层),在表演开始时观众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的开端。从而从不同的入口进入剧场。每一个不同的入口所对应的戏剧内容都大不相同。当然,无论观众选择的哪一条线索,他们最终都会汇聚在一起。这一点便提升了戏剧编排上的难度同时对演员也是巨大的考验。如何完美地完成演出,如何将时间恰到好处地进行衔接这些还只是大型的沉浸式戏剧所面临的最为简单的挑战。与之并列的还有庞大的剧情体量,如何安置在剧场中自由行动的观众,以及如何让观众能够看懂每一个他所看到的故事(因为剧场的巨大,多线索的同时进行让观众一次性看完所有的故事并不现实,所以只能将着力点放在让观众能够融入他所能接触到的故事中去)。当然《成都偷心》对此还是有所欠缺。

而在郑州所上演的以小剧场社交为主要亮点的《修舞台的猫》则十分巧妙的避免这一问题。因为采用了更小的剧场规模,从而对于演员的调度,时间的把控以及对于因为场地限制而进入更少的观众的把控而显得更为灵活。观众可以在仅有一间房子的有限的空间内自由地探索活动。更加偏向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带给了观众最大的代入感。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以及观众对于剧情的影响使得观众真正成为影响剧情发展的一个因素。从而更好地减少了第四堵墙对于表演的限制。当然,第四堵墙并不会因为形式的改变而被轻松地打破,这一堵墙除了存在于舞台,脚灯与演员的不寻常的服装之外。还存在于每一个观众的心理,而这一点是更难被打破的。

当然电影对此也是有所探索的。近年来随着播放技术的逐渐成熟,除去更好的投影仪,音响设备之外,影院也在不断地寻求着创新,而这一点也反过来影响到了影片的制作。如今的大火的采用了3D技术的电影便是更好的例子。因为3D技术的运用,使得电影不仅仅是存在于墙上所开出的那个小口子。平面的世界开始有了深度,电影画面开始不仅仅是存在于X,Y坐标上,也开始向着代表三维的Z坐标进发。从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作为一个开端,越来越成熟的3D技术开始对于电影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观众所接触的那个虚拟世界越来越真实,而当《侏罗纪世界》中的霸王龙从银幕上走出来时,它一口吃掉的不仅仅是画面中的另一条恐龙,还有那堵存在于银幕与观众之间的看不到的墙。

近些年开始崭露头角的4D电影可以看作是3D电影的发展的延伸。所谓4D电影是在3D立体电影基础上和周围环境特效模拟仿真而组成的新型影视产品,但不是几何意义上的四维空间4D电影通常是将震动、吹风、喷水、烟雾、气泡、气味、布景和人物表演等效果模拟引入3D电影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这些现场特技效果和剧情紧密结合,加上影院椅子的特殊装备,营造一种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环境,让观众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多重身体感官体验电影带来的全新娱乐效果,身临其境,惊险、紧张刺激。4D电影对于身体感官的刺激,则进一步将观众带入那个现实世界的小口子里去。观众通过全方位对感官的刺激而更加深入剧情,从而更好地与剧中人物共情,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当然,目前4D电影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影片制作难度大、播放设备,体验设备的制作成本高昂以及其不菲的票价。当然如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想将4D电影真正推广开来也只是时间问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影院不仅仅只有2D电影与3D电影,还会单独设立4D影厅来供消费者选择。

而崭新出现的VR、AR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全景技术的进步,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制作更多的能够将观众全身心带入的电影。失去了画幅的限制,新技术下的电影将会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广阔的世界。那时,电影这个虚拟的世界将会从银幕这个现实世界的“小口子”中走出,将那个多彩的世界与现实世界重合。我们将生活在电影中,而电影也将真正地与世界融为一体。甚至有可能会诞生出一门新的艺术。直至一天,它将拥有全新的艺术语言,完全不同的制作方法,以及更加吸引大众的形式。当然在此之前我们还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到那一天,“第四堵墙”便会真正地消失。

 

参考文献:

[1] 丁悦涵. 第四堵墙理论对于中国现当代戏剧创作的影响[D]. 东北师范大学.

[2] 滕宜娴. 浅析电影中"看镜头"的那间离性及其艺术效果[J]. 电影文学, 2019(20):5.

[3] 安德烈·巴赞. 戏剧和电影(一)(二). 电影是什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第一版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