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负担的风险分析与纾解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负担;风险分析;纾解策略
正文
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当代民众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战略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实现了深度应用,互联网+教育也成为了教育事业的必然发展方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部署推进教育数字化,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从国际教育发展形势分析,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育模式,正发生立体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我国政府对教育数字化战略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完善顶层设计,颁布了系统政策和方针,促使教育事业向数字化有序、良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接近。但随着教育与新兴技术的融合与应用程度不断加深,教师角色面临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正确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师负担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效缓减教师职业压力,成为必然要求。
1、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负担的风险分析背景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研究和创新实践的热点。以教育数字化为主题检索知网,相关学术研究论文达3000余篇,其中2021年到现在共计1300余篇,表明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正进一步聚焦。梳理现有学术研究成果发现,一方面,当前各界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积极作用普遍认同。认为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完成一些重复性、简单性工作,缓解教师的行政管理压力、减少其工作量,促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置于教学科研和教学设计中,帮助教师减轻负担,同时,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还能够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数据支撑。浙江师范大学蔡连玉等人在整理祝智庭、袁振国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从技术整合走向人机融合”的新论断,表明教育数字化转型正从技术辅助向人机融合深入推进,且正强势引领着未来教育创新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基于教师技术压力负担的研究成果也不鲜见。同济大学冯仰存博士等人的研究指出,教师技术压力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相伴而生,兼具心理属性、工具属性和教育属性,对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复杂。教师不仅要面临以外源负担和行政压力为主要表征的传统负担,同时还要面临新的技术负担和精神负担。其中技术负担主要表现为在应用数字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体由于信息素养、技术经验和应用能力的欠缺,难以合理、准确的操控设备,或者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容易产生心里负担和自我怀疑;精神负担主要表现为新兴技术的逐步应用,部分取代了教师工作,导致教师对职业发展产生的焦虑。教师负担的变化给教师职业带来冲击和挑战,影响教师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育人理念以及工作形式,为教师增添心理负担。
从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分析,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必将更加深入,如果教师不具备操作信息设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则会在教学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增加其身心负担,也制约教育事业的数字化以及信息化发展。因此,针对教育数字化下教师负担的风险分析,并提出纾解策略,对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教师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师负担的风险分析
2.1角色迷茫
“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教师这一职业”,一度成为颇具争议的社会课题。美国牛津大学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职业被取代的概率为0.6%,是最不可能受到数字技术影响的职业之一。虽然有相关理论研究和数据作为支撑,但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依然对教师心理带来影响,教师的革新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断增强。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承担着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基本职能。但是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进行知识传递,教师并非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失去了在知识解读中的权威性。同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教师角色定位带来了冲击,其能够取代教师完成一些创造性低、重复性工作,导致教师出现职业焦虑,对角色定位产生迷茫心理。要想更好的应对教育数字化发展,教师则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将重复性、繁琐性工作逐步交予人工智能,将个人精力放置于学生激励、情感关怀、教学创新以及复杂决策等方面,促使学生获得自信心和幸福感,实现人性化和人本化教学。
2.2技术异化
相关研究显示,教师的主要负担来源于外源任务和行政压力,“行政末梢执行者”和“繁琐事务分担者”等多重角色交叉重叠,导致教师的日常任务繁重。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该校是省属师范专科学校,近年来既面临了办学层次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全局性问题,又面临着人口生育率降低的社会环境挑战,学校整体面临升格转型的重大发展需求。体现为教师的负担就是教师既要承担常规教学任务,又要努力适应学校发展大局需要,积极在个人学历层次提升、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等成果上寻求更大突破。同时还要花费较大精力参与到学校或学院的行政事务中。随着教育数字化发展转型,互联网为学校行政管理提供了巨大便捷,但是教师的外源任务和行政压力并没有减少,例如线上调研统计、电子表格填写、线上学习培训等,教师需要在不同的微信群、公众号等信息平台,接收或发布信息。技术异化不仅没有减轻教师的行政负担,还导致教师负担加重。
2.3技术焦虑
“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创新改革的新方向,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且引入到大数据教学分析系统、智慧课堂等技术设备,用以进行教学辅助。教师作为智能设备的使用者,其信息素养、操作能力、教学理念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成败,但是当前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信息素养,在使用中容易出现担忧、焦虑、自我怀疑、沮丧以及不安等负面情绪。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在长期教学生涯中,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应用数字技术中难免遇到困难,不仅增添了其工作负担,还会导致其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而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设计,工作量显著增加,教师的焦虑情绪也明显加剧。
3、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师负担风险的纾解策略
3.1开发应用简易设备
教育数字化发展是技术的革新与创新,对教育环境会产生直接影响,而教育环境变化,则会对教师的教学效率、实施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带来影响,尤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大量的智慧设备、智能平台不断涌现,教师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学习,进而掌握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原理,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而言,面对新型的教学设备和装备,其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甚至抵触心理,给教师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应积极探索简易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在发挥数字化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减轻教师的学习负担。
首先,在开发简易信息化教学设备中,要秉承“高效、实用、简单、易学”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学校要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智能教学设备的设计、开发以及采购,在采购设备之前进行教师群体调研,掌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教学需求等要素,按照需求进行设备采购。同时,在充分体现教育设备智能化和智慧化优势的基础上,还要尽量简化管理程序、操作程序和维护程序,降低掌握和学习教学设备的门槛,避免过度消耗教师精力。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要树立“简易”理念,与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根据学科教学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教育技术服务产品,根据教师和教学的需求,确保产品的应用性、合理性以及适用性,真正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服务,促使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设备操作。
最后,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学校采购了大量的信息化设备,并且在教学中获得广泛应用,为了便于教师操作,学校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简化改造,例如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等,要贴近教师的操作习惯和使用方式,对系统进行简化设计。
3.2制定教师减负清单
教师负担本就较为繁重,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又会为教师增添新的负担,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教师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参与其中,通过协同推进、互动配合形成教师减负合力。
首先,教师要树立先进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正确看待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通过终身学习加强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训练,通过掌握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巧,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当教师出现负面情绪和焦虑心理后,要尝试进行自我调节,通过心理暗示、心理疏导、转移情绪等方式,缓解和弱化负面情绪,以良好的情绪和心理对待教育数字化。
其次,学校作为开展教学管理的主体,要给予教师减负以高度重视,尽量减少教师的行政工作和管理工作,解放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促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还要倾听教师的合理诉求和心声,理清肩负的权责边界,制定以及完善教师减负清单,保证清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避免教育数字化发展为教师增添负担。
然后,社会要给予教师这一职业以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家长群体,要理解和关怀教师,对于教师的各项工作积极配合、全力支持。
最后,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尽量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为教师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和机会,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富有趣味的团体活动,促使教师在活动中放松身心,起到减轻压力和缓解负担的作用。
3.3重视教师教育培训
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学习以及生产方式,教师在平时生活中也习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和信息。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环境、教育手段、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主阵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网络平台成为了新型的教育途径,许多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全可以依靠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开展自我学习。而学校承担的育人任务也发生了变化,育人活动不拘泥于统一的教学程式、学科课程和传统教师。在面对教育形势的快速变化中,教师也要转变思想,认识到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从态度层面和认知层面拥抱数字技术,面对教育领域的革新,要善于应用和灵活掌握数字化设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注重加强教师教育培训,为教师提供自身能力发展的平台,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
第一,教育部门要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以数字技术、智能设备操作为主题,严禁培训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要真正发挥其培训价值,促使教师通过培训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推动教师树立教育数字化意识,加强区域内、校内、院系教师之间的数字化教学互动,通过分享经验、教学研讨等方式,实现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夯实人才基础。
第二,将职前教育纳入到教师数字化培训体系中,当前教育部门和学校更加重视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对职前教育缺乏重视,导致教师在进入到岗位后面临着二次学习,新入职教师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岗位和新的人际关系,需要花费时间去适应,加之受到培训教育的压力,则会增加教师负担。因此,学校在新教师入职之前,要积极开展职前教育,增加网络课程、人工智能、信息设备操作等培训内容,促使教师在进入到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减少在职培训所产生的压力。
第三,数字化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和信息,因此,学校要通过培训对教师加强角色引领,转变工作重心,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的情感呵护着、心理引导者、学习陪伴者以及习惯指导者转变。同时,在培训教育中还要注重给予教师以人文关怀,关注教师平时的学习生活,举办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或者文娱活动,提升数字化培训的娱乐化和趣味化,起到减少教师负担的作用。
3.4加强政府统筹规划
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引导作用,在夯实学生数字化教学物质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统筹规划,让更多的教师熟悉和适应数字技术,并在拥抱信息技术中实现自身教学理念的发展与革新。首先,当地政府要加大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资金和资源投入,根据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情况,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用于采购各种数字化教学所需的硬件设备;其次,保证教育资源平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学校,在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方面进行倾斜,通过资源支撑缓解教师的负担和焦虑心理,从全局战略角度保证资源分配平衡;最后,促使教师做好数字化教育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及时转变自身角色,在发挥数字化技术育人优势的同时,回归育人核心价值。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职业也面临更多的挑战,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思维理念都急需更新,心理容易发生一定的变化。而想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则要注重缓解教师负担,处理好教学与数字化技术的关系,促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
参考文献:
[1]郅庭瑾,王亚男.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负担的风险分析与纾解策略[J]. 教师发展研究,2023,7(1):15-19.
[2]田小红,季益龙,周跃良. 教师能力结构再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91-100.
[3]袁静.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涵与实践进路[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3):24-28.
[4]龚彦,孔雪龙,杨上影.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自主开发慕课的过程管理研究[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6(2):31-38.
[5]朱凯歌,廖梦怡.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结构模型构建[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3,38(3):110-115.
[6]谭燕. 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化转型研究[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4):78-81.
[7]以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访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J]. 在线学习,2023(3):14-18.
[8]龚凤宇,张桥英,周露萍,等. 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与策略[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8):12-14,22.
[9]许海清. 基于面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分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3(8):193-195.
[10]蔡连玉,金明飞,周跃良.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从技术整合到人机融合[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36-44.
[11]方庆圆.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负担的问题表征及纾解[J]. 当代教育科学,2023(5):22-30.
[12]冯仰存,吴佳琦,陈得军.数字化转型下技术压力对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基于教学创新行为与不同思维的中介调节效应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23,33(05):1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