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正文
核心素养作为承载学科育人价值的教育理念,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开展具有较强的指引意义。其具体来说是指学生在深入学习某一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及其逐渐形成的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和品质。语文这门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较强的学科的核心素养则涉及语言、思维、审美等不同维度,透过这些方面,课程本身具有的丰富的育人价值也体现了出来。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促进课堂教学和育人目标的全面落实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实现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语文学科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可见,语文核心素养不只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它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方面的内容。由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丰富,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一般意义上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涵养、审美情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就必须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感受语文,并且积极地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1]。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生好奇心强烈,对外部世界充满着探索欲望,这是他们的天性,但传统教学模式很多时候却是压抑孩子的天性,这无论是形式还是过程都存在问题,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学习是一个享受文化浸润的过程,注重长期积累,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讲授,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限[2]。为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就需要对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予以充分的关注。
第一,重视知识传授,忽略语言能力培养。很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式教学,语文教材就是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学过程就是讲解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重要字词,也不过是让学生正确认读,理解一下意思,学生最后也只是学会了认和读,却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应试层面,与核心素养培养相差很远。
第二,学生被动学习,忽视思维能力培养。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这方面加以重视。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教师多数时候还是在灌输知识,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三、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一)关注生活经验,形成运用语文意识
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应当注重以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需求为来源,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语文问题为过程,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旨归。因此,小学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关注小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而不能超越小学生的认知范围,违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就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来说,主要有家庭、校园和社会,但是现在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书本知识上,对身边世界普遍了解较少。语文教师在情境创设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利用丰富多样的方法打通语文学习情境和小学生生活经验的通道。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散文,小学生未必都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动物或植物。如果小学生没有相关生活经验,那么他们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自然感受不深。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展示相关事物的图片或者视频,营造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并且设计相关问题,如:“同学们,观看了白鹭的视频,你想对白鹭说些什么?你见过哪些动物?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它?”
教师在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时,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生活经验,并不单纯采用某一种方法,而是综合各种手段。在各种手段的综合作用下,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意识。
(二)以问题引发思考,创建高效课堂
在问题教学法中,需要教师以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需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课本为主要内容,围绕着本课的教学目标,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让学生一步一步跟随着教师的引导进行课堂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得到启发。同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延伸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让语文课堂张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创建更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3]。
例如,《守株待兔》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更多、更深的思考。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提问:“有没有同学抓过小兔子呢?如果让同学们去抓兔子,你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并在课本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因此,当完成对课本内容的初步认知以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详细了解文中的意思,完成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随后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出具有关联性的问题链,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例如:“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去等待兔子呢?”“他的失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他的行为引发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在课堂提问中,让学生充分思考寓言故事背后的含义,也让学生明白“懒惰”所带来的后果。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入思考,启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快速感受课本中所蕴藏着的丰富情感,引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创建更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4]。
(三)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小学语文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为解决此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学习目标、教学计划、课堂活动着手,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找到适合个人的方案,提高学生语言及学习能力,实现个人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特点,以便设计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例如,《海上日出》这篇文章语言优美,适合学生朗读感悟,是学生语言积累运用的良好素材。为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并鼓励他们尝试记录海上日出的整个过程;对学习能力尚可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增强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情感体悟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带领他们从字词入手,夯实基础知识,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应用微课技术,拓宽学习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科学地运用微课技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此提高语文学习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获得更大程度拓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深入与沉浸。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技术让学生获得情境式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学会主动阅读,并在不断阅读中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最大自由度,让学生体验“真实阅读”,不在内容、形式上做大量讲解,而是运用微课学习。微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便于引导学生深入发掘阅读内涵,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导读教学时,可以运用微课技术展现视频或者动画等,激发学生对名著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星期五等人物的刻画与描述等内容,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思考经典问题,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语文学习体验。学生在微课的导入学习下,会对语文的深入学习更加期待,更愿意参与到语文学习的体验过程中,培养自我阅读语文的良好习惯。
(五)拓展教学资源,提升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仅限于课文内容的教学,还需要对课文内容教学进行补充,去延伸学生的语文学习,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教师可以结合当下便利的网络技术,搜集一些语文素材作为教学资源,或是结合课文内容中其他学科知识,适当进行跨学科教学,让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延伸资料的利用,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会逐渐进行延伸学习,在学习文章时能进行发散性思考,探究文章中的内涵,或道理或人文情怀或艺术价值……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知识,还能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在自主学习中能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5]。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课文学习之外,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到一些贝多芬的生平资料,作为教学资源进行适当的补充教学,目的是借助贝多芬这位音乐家的生平资料去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贝多芬这个伟大的音乐家。在写到音乐《月光曲》时,课文以实在的事物及事物引起的联想结合在一起描述,将音乐内容以语言文字呈现,画面感强烈,艺术性强,教师由此可以延伸教学资料,播放《月光曲》,找准时机进行音乐的鉴赏,配合教学设计,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语言、通过聆听鉴赏音乐、鉴赏课文语言的美妙,达成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学。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的学习认识中,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感悟到贝多芬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有才华,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同时也培养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言语中,提高学生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六)组织实践活动,培养核心素养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实践中进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系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师可以联系课堂内外组织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借助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小练笔训练,由此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让学生学习一些语言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而在课堂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找一些文章段落进行练笔训练,促使学生能够掌握写作的技巧方法,灵活自如地运用所积累的文学储备写作,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进而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七)运用评价激励,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获得积极的评价,会对语文学习有更积极的心态,而惩罚和打击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想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应该运用评价激励法,以激励为主,避免一味惩罚和指责批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该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纵向对比,看学生是否超越了以前的自己,而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同时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小组比赛,发现其他同学的闪光点,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评价方法要奖惩结合,不能一味批评,也不能一味表扬。
四、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定义和内涵。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这一背景下开展创新教学的思路,促进全面发展型语文课堂的构建以及学生终身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使语文教学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变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李作芳.“四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1):43-45.
[2]丁金娇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内容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99):22-24.
[3] 马颖 .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技讯,2017(06):171-172.
[4] 傅舒婷.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山西青年,2020(11):148.
[5] 莫福寿.探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1(7):9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