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几点思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纵观大千世界,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自学成才的发明家,他们之所以能够自学成才,能得以发明创造,都是他们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努力去探索、创造,我们这些园丁就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质疑问题的能力,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表象,诱发出疑难问题,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或许,开始的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 ,甚至与课文无关。在教学实践生活中我认识到:这个时候,老师更要尊重学生,给予鼓励和信心,把学生引导到主要的问题上去思考。在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找出疑难问题的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思量,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 引导学生看课题提问题
因为,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倘若,学生能围绕课题提问题,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紧扣课文的主要内容,展开思维的翅膀,有助学生把课文读懂。通过引导,学生对根据课题提问题的方法已初步掌握,在多次承担的镇语文公开课上,学生这方面的质疑能力都有较好的表现。如教《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以下的几个问题:1、蟋蟀的住宅住在什么地方?2、蟋蟀的住宅是怎么样的?3、蟋蟀是怎么样建自己的住宅的?4、蟋蟀是什么时候建住宅的?5、作者写蟋蟀的住宅的目的是什么?我把握时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通读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也较容易明白课文的中心所在。
二、 启发学生在字、词、句方面提问题
开始训练的时候,学生不善于围绕课文中心句去提一些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而又不容易理解的字词。于是,我让同学们对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有些词语与中心内容关系不大,只要查字典就可以解决了,而有一些词语是以前学过的,只要认真想一想也能解决,就不必提出来了。经过点拨和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具针对性和实在意义了。如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在字、词、句方面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正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碰壁”指的是什么?“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三、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提问题
起初训练的时候,学生抓不住要领去提问题,但一些容易提的问题又不多。怎样使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目的性呢?我想,应当把教学的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以后,我就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提出来的问题。哪些是属于提得好的,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有思考意义的;哪些问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哪些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经过分析、思考、讨论,学生对学习一篇课文应如何提问题的方法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提出的问题更有讨论的意义了。
四、 引导学生提写作方法方面的问题
学生感到困难、头疼的是如何提写作方面的问题。因此,我把这一步放到最后的训练上。我意识到要学生懂得在这方面提问题,就必须让学生懂得写作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鉴于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一些写作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懂得文章应怎样去写?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换另一种写法好不好,为什么?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刻意鼓励学生从这方面去提问题。接着,我根据各类学生的训练要求,传授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在独立阅读课文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达到掌握和巩固这些写作知识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不是自然而形成的,要在日常教学中,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首先,要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教师要培养学生勤恳学习、主动探求知识的作风,要求学生做知识的主人,用分析、比较、审定、发展的态度来对待知识,养成发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找疑点、难点,逐层逐段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从几个角度想问题,还要指导学生会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方法。再次,要爱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尽管他们提的问题有时荒唐,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问,并帮助他们把问题提好。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感到亲切和蔼,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无束,才能不羞于启齿,不怕提错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教学最突出之处就是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通过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放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促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的作用尤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