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中小学德育工作
摘要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传统文化
正文
前言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强烈的生活导向,其除了以修身养性实现安邦治国的倾向外,还囊括了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方式。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主要目的是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文化的影响,其影响是深远而牢固的,它将道德主体的内在意识与日常生活、教育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显性与隐性的结合。从整体上看,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一些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当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定量为导向,其目的虽好,但过分追求功利主义。有些学生是因为做了好事,或者参加了一些实际的活动,得到了足够的分数,获得了奖学金,获得了荣誉,而在体制的激励下,道德操守的温暖和本意肯定会被削弱;以警告、记过等方式进行的公开处罚,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实施的一项最基本的纪律处分制度,难以真正遏制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目前在我国比较盛行、逐步进入中小学的“道德讲堂”,其德育内容基本上是以“讲”代替“育”,其形式内涵多于实质内涵。总之,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践仍有改进与提高的余地。这要求教师应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多方位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一、拓展空间,使内在素养与现实生活相连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质上是数千年劳动人民所践行的一种生活实践,它贯穿于人们的一生,渗透到人们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而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仍以课堂为主导,存在着相对狭窄的空间,缺少现实的生命和社会实践,与社会公众生活的距离很远,很难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要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就必须使学校道德教育由狭窄的教室走向学生的生命世界和广阔的社会空间。
中小学德育的课堂空间以传授道德知识为主,而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与社会空间则以德育为中心。道德教育由知识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变,是符合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社会规范,其改变了过去“大班教学”机械的道德教育观念,使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其知礼明仪。通过对亲友问候、餐桌文化等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练习,可以使他们逐渐成为懂礼仪、有教养、优雅、自信的新时代新青年。基于个人的人生经历,个人的个人经验所获取的道德知识是最有效的,而生产出来的道德知识则是最有用的。把道德教育的空间由狭窄的知识界扩展到更广阔的人生世界,打破了传统的把道德教育当做普通的知识来学习的简单的记忆方式,使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到学生的道德生活中,使道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实践融为一体。
道德教育从知识领域扩展到生命领域,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公民义务和公共意识,使道德教育更接近于现实生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因为成功的道德教育既应使中小学生具备“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又要在生活空间中培养人与人的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和公共意识,在“修身”的同时,逐步形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丰富手段,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契合
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是培养人格,而相关的价值观必须通过学生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上的领悟,才能沉淀为他们的实际的思想和行为。但目前我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中小学思想与道德课程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该课程是一门显性的道德教育,有些老师把道德教育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际上很难把知识完全渗透入学生心里,使相关的教育很难真正地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其评价手段以试卷考核为主,分数或等级评价方法存在“走过场”之嫌,其评价效果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思想品德。
而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道德教育,它意味着一切教育活动都担负着立德树人、道德教育的作用,而教师也相应地担负着教育的责任。目前,我国中小学科任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本课程的本意存在着较大差距,与有接班的班主任、教务处等部门缺乏合作。因此,要建立健全“全员育人”的体制机制,使“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关工委”、“科任教师”四个层次的“一体化”。通过这种方式,使中小学德育由原来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向覆盖各学科、各课程的多维“大德育”模式得以实现。
特别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以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的典型人物、典型,在激发学生心中“敬”、“畏”、“耻”等方面做好文章。《礼记·中庸》中,儒家文化强调教育对象要有“敬”、“畏”、“耻”三个方面的认识,这是一个人的情感经验和道德自觉,也是他们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石。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课程思政,可以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进行恰当的德育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方法,使学生对英雄、圣人产生敬仰之情,对不道德行为产生羞耻之感,使礼乐教育、道德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三、拓宽渠道,使课堂育人与传统熏陶相辅
我国儒家文化中的礼乐教化既指庠序德育,又注重通过诗歌、音乐等“乐教”手段对德育进行熏陶和感化。《论语·雍也》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都是儒家礼乐文化的精神折射。当前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汲取儒家经典的教育方法,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的环境来创造传统文化的教化氛围。儒家的礼乐教化方式,以诗教、乐教为主要内容。因此,中小学一方面要创造一种“诗教”的气氛,使学生在“诗教”活动中受到影响,从审美教育到道德教育,从感性的人到仁慈的人,诗教或许是最好的途径。中华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阅读、学习这些经典诗句,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与学生、圣人、圣人一起走在一起,达到“人与自然”、“圆融”的境界。同时,要强化音乐教育,以传统音乐、古典音乐为载体,使学生能体会到其音乐的魅力。正音雅乐是一门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能“寓教于乐”地净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德音”格调健康、旋律优美,具有使人身心愉悦、振奋精神、化人的功能,而以红色歌曲、主旋律歌曲为代表的“正音雅乐”则是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四、深挖教材,使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
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民族传统是民族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这个时期最伟大的任务和使命,而中小学生则是我们民族之花、民族精神的寄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融合到不同课程的教育之中,能够有效地培育学生奋发向上、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可以引导学生们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能通过课程中所渗透融合的传统文化得到精神层面的熏陶,以此实现知识与素养的齐头并进,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效果,而这也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系统传承。
举例而言,英语阅读中有大量的食物文化,西方国家的早餐习惯是面包和牛奶,中国人早上喝粥喝豆浆。西方的晚宴更多的是社交活动,比如很多舞会、派对、聚会,中国的晚宴则更具象征性,比如新生的满月宴,高考之后的升学宴,各类红白宴席等。由此可以看出,中西饮食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生活习俗的不同。学生在进行讨论和辩论时,会先搜集足够的材料,以加深对异国文化生活习性的认识,并发展辩证和批判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跨文化意识的目的。
再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教学“月球”相关内容时,通过“嫦娥奔月”这一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月亮的憧憬和想象。另外,还可讲授有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飞翔天空的理想殉道者——万户。在讲解火山和地震的产生机理之前,老师可以讲述张衡制作地动仪的故事,让孩子们体会到张衡自幼酷爱天文,并认识到张衡对中国天文事业的巨大贡献。通过对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和典故的研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有更深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国家荣誉感,还可以培养他们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而在美术学科中同样也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人的色彩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对色彩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把它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比如,把一块暗红色的铁粉,经过研磨,涂抹在器具、房屋上,增加美感。盛唐之际,民族色彩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盛唐妇女以胭脂、花钿等服饰来装饰自己。文人画中流传的绘画以黑色、白色、灰色等色彩来表现情感、美术等。黑、白、绿、红、黄色此“五色观”是我国民族色彩研究的典型成果。这五种色彩是我国民族色彩中使用最频繁的一种,它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五行”的起源。以上五种色彩并非一种,而是一种色彩。传统的色彩概念给色系带来了不同的含义,比如,黑色代表着凝重,红色代表着富贵,青色代表着优雅。在小学美术课上,通过课堂设计,可以让民族色彩焕发出灿烂的光彩,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的美育目的。
再如,体育学科中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也是一大亮点。花样跳绳在我国民间广受热爱,可谓全民皆可参与,其要求不高、用具简单、几乎可随时开展,因此,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很好的融入中小学体育课堂之中,如舞蹈“千手观音”。这一形式需要大量学生参加,要求有四条绳索,其中两条绳子向左旋转,另两条绳子向右旋转,参与花式跳绳的同学要依据绳索的摇摆频率和幅度进行选择,这一跳绳方式,远远地就如“千手观音”一般。
此外还可采取多种方式:一种是长绳,含有多种摇动方式。简单地说,教师指导两个学生同时摇动绳索,其他同学一起跳。起步时,两位抖绳同学可相互讨论,改变跳绳节奏,强化难度。第二,加入更多的绳子进行花样跳绳。并以此方法为例,学生在花样跳绳训练时,不断增加跳绳次数,使学生在复杂的荡绳环境下仍能自由跳跃,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教师也可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集体跳,并归纳各小组提出的创新方法,观察哪一组创造性最强,成功完成跳绳任务,即获优胜。通过这种方式,能促进学生的体育思维,加强沟通与合作。另外,进行活动的时候,老师也能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跳绳。例如与篮球相结合、与舞蹈相结合等,使学生在花样跳绳中真正体会传统体育项目的乐趣,从而肩负起发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任。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不能仅仅拘泥于固定的课堂和单一的课程,学校应从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手段施行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渗透,以此实现德育工作的深层次内化,这是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玫春.“双减”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村初中德育课教学的路径研究[J].数据,2023(1):219-220.
[2]王成阁,尹旭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3(5):0051-0054.
[3]邢峰.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农村小学阶段德育教育支撑点的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1(12):0484-0485.
[4]马军强.农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今天,2022(7):0097-0098.
[5]葛建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路径探究--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新论》[J].语文建设,2023(4):I0002.
[6]陆佳漪.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效率--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语文建设,2023(3):I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