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价值与应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陶毅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611131

摘要

雕塑艺术是当代文明代表性最典型的一种形式,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繁衍物,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也占据越来越高的位置,雕塑艺术与公共空间相辅相成,雕塑使公共空间充满情趣和文化底蕴。雕塑在很多国家、地区源远流长,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和代表性,在当地人民心中也有非同一般的存在感,已然成为那座城市、国家的象征。我国近几年也越发重视雕塑在公共空间的地位。


关键词

雕塑艺术;公共空间;价值;应用路径

正文


一、何为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是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制作出的形象,借以反映当时社会风气、人文风俗的艺术。雕塑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充满功能性,它是所有公共场合工艺品的总称。雕塑具有“人格魅力”,在它附近好像有无形的磁场,中心藏着城市大量文化底蕴,吸引人们的眼球,让看见它们的人产生共鸣。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表面上看只是个雕塑,实际上反映的是其思想表现。他人看了后,不但喜欢观赏,还能产生共鸣,情绪也会随之感染。城市想展现出良好形象,就要有非常优秀的雕塑艺术品。

公共艺术指的是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雕塑艺术便是其中最典型最具有主导地位的一种形式,雕塑的形成少不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当地的传统习俗、文学传奇故事等。城市的雕塑艺术和我们在展览馆等其他场合看到的,在展示台上展现的雕塑并不同,它融合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了。城市雕塑艺术的性质特征为:雕塑需要配合整座城市的人文气息,不能跳脱环境特立独行,具有一致性;它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让人们心情舒畅,具有文艺性;它体现当时城市的传统风俗,是当时大环境下的艺术繁衍物,具有历史性;它不是一时新鲜的存在,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都是长久的,具有长期性。

二、雕塑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价值

(一)美化城市环境,打造和谐公共空间

雕塑艺术本身具有深厚的美学和人文价值,能带给观者以美的享受,而城市空间中的雕塑设计其最核心的作用也正在于凸显环境的美学特征、丰富其空间情感、优化置于其中的人们的视觉和心灵体验。雕塑艺术的设计应该与空间环境氛围相匹配,才能相得益彰,凸显空间优势。而这些或活泼生动、或安宁静谧、或写实、或抽象的雕塑作品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烘托了空间环境氛围,平衡了空间关系,也体现了空间的人文情感。可以说,城市空间的雕塑艺术既是空间的标识性符号,也是空间环境特征、氛围情感的体现,它是设计师的表现手法和精神世界的外在彰显,同时也象征了设计师对特定城市空间的理解感受,并藉雕塑作品来激发观者内心的共鸣,增强其对空间环境的感受度,丰富观者的体验感。由此不难发现,雕塑艺术具有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装饰、美化及情感传达等多元性功能。

(二)凸显空间主体,丰富公共空间层次

城市雕塑艺术除了对空间环境具有美化装饰的功能外,还有着显著的凸显空间主体、丰富公共空间层次的作用。

1.凸显空间主体

雕塑与一般可以灵活摆置的艺术品不同,它的选址和内容设计都应该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空间环境的协同关系,处理与环境主体之间的格局设计,以此来彰显空间环境的整体和谐性。在雕塑的设计中,要重视与环境的沟通对话,在此基础上,明晰雕塑的地位和功能,以充分发挥雕塑对于环境主体的烘托作用。以围合空间的雕塑设计为例,围合空间及其环境是雕塑家进行雕塑艺术设计的场所和范围,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以围合空间的轮廓线作为基础,确定雕塑的尺度,并合理处理尺度与环境的关系。所谓雕塑尺度,也就是雕塑的长宽高,设计合理的雕塑尺度,才能满足置身于围合空间中的观者在心理上的对比需求。

2.在丰富空间层次感方面,雕塑也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兼具标志性和观赏性的功能,与雕塑作用类似,东方明珠的存在使空间的层次得到很显著地表达,与黄浦江的相得益彰,弱化了周围建筑带给人们的压抑感,置身其中的人们可以感受到整体空间的雄壮之感。又如由设计师liden设计的纽约百吉饼雕塑,正是由于雕塑的存在使广场的层次被表现出来,如果除去雕塑,只剩下单调的建筑物,加之空旷的周围环境,广场空间的层次感便会弱化很多,且显得平淡且乏味。由此也可以看出,雕塑艺术对优化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提升城市品位,有效增强城市活力

雕塑艺术在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活力等方面也具有明确的功能优势。在提升城市品位方面,雕塑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审美性、文化性等特征,它承载着艺术家对时代、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历史、人文精神的浓缩,譬如在抗战时期的雕塑设计多以讴歌战士的英勇无畏、赞美国人的同仇敌忾为主题,而在当代和平年代,雕塑艺术的主题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多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以及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等主题,由此可见雕塑艺术与时代的同步性以及其对文化、精神等元素的承载性特征。城市雕塑作为雕塑艺术的一种,同样融入了城市的历史、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内涵,已经成为城市公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宣传自我、提升品位的名片,同时也是形成文化凝聚力、发展人们文化自觉、继承和发扬传统、体现时代特征的重要媒介。

、雕塑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策略

(一)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雕塑艺术

城市广场雕塑设计需要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雕塑属于立体造型艺术,在公共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广场雕塑是人们接触范围较广的城市设施,在实际应用中要求具有独特的形体塑造和良好的空间表现力,形成多元化的艺术形象。城市广场雕塑通常分为个体雕塑和组合雕塑两大类,不同的雕塑格局设计能够展现出广场景观空间的层次感,起到立体美化的作用。选择合适的雕塑设计材料,通过雕塑的质地特征展现出雕塑独特的语言质感,充分挖掘不同雕塑材质的审美价值,将其与公共广场空间环境有机结合,使广场雕塑更加具有艺术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在城市公共场所建设的过程中,色彩搭配以冷灰的色调为主,由于城市广场涉及的服务范围较广,广场人群会长时间接触雕塑。人们长期处于高饱和度、高明度的环境下,会出现视觉疲劳,与当前公共广场轻松愉悦的主题氛围不符。因此,在广场雕塑设计阶段,应根据周围环境的主要特征,选择稳定性较强的中性色彩,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单调的灰色调。广场雕塑设计中的色彩选择要多样化,赋予雕塑艺术全新的精神引导作用。遵循色彩的基本规律,在公共广场景观设计中有效应用雕塑艺术,可以为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激发人们内心的深刻情感,让广场雕塑具有新的活力。

(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雕塑艺术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雕塑设计的投入会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在国家大力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融入雕塑艺术,涌现出众多的城市雕塑精品。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作品数量较少,尤其是二线、三线城市,艺术家的审美观念过于陈旧,一部分城市即使设计出形式多样的雕塑艺术作品,但与整体建设空间不协调,一部分作品的风格存在雷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应用雕塑艺术要让观众看懂,城市雕塑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要与大众的艺术理念相契合,结合城市雕塑的主要特征、雕塑设计经验以及城市建设的艺术风格,选择合适的雕塑材料。公共空间雕塑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具备良好的社会引导作用,其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够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赋予城市雕塑政治、文化象征。公共空间雕塑要与人文环境相契合,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需要融入社会发展背景、民族文化等众多非物质元素,通过城市雕塑体现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展现当地独特的历史风貌,发挥美化环境的作用。

(三)公共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雕塑艺术

公共园林雕塑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纪念性雕塑:主要是记录本地区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优秀的历史人物,在这种类型的雕塑设计中要注重庄严性和永久性。主题性雕塑:围绕公园和园林建设的主题内容,根据特定的地点和环境,有针对性地借助雕塑进行主题说明,主题性雕塑要揭示城市建设的主题。陈列性景观雕塑:公共园林景观设计中逐渐融入陈列性景观雕塑,将众多优秀的雕塑作品以陈列的方式融入景观环境中,根据公园和园林的建设要求,以艺术长廊或独特的雕塑公园等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大量的陈列性雕塑向人们展现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或独具地方发展特色的历史事件。装饰性雕塑:最常见的雕塑类型是装饰性雕塑,主要是为了装饰与美化园林,涉及的雕塑题材十分广泛,如经典人物、代表性动物、植物等都可以作为雕塑设计的题材,由此可见公共园林雕塑具有多元化、协同性和装饰性的特点。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观念不断发生改变,城市雕塑已经成为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形式,通过构思新颖的景观雕塑设计,有效进行信息传递,材料可以是公园和园林建设过程中使用的石材、木材、混凝土等传统材质,还可以是现代化园林建设中常见的玻璃、纤维等新型材料。根据周围的环境特征有针对性地拓展景观雕塑搭配形式,通过计算得到成本造价,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材料,在传达艺术主题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和施工条件等对雕塑设计的影响。

(四)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雕塑艺术

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运用雕塑艺术,需要确保雕塑主题与空间文化内涵相一致,具有纪念性的雕塑不适合居住区的环境,要根据人们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设计题材。在不同的空间结构中应充分考虑雕塑设计对空间尺度、围合程度的影响,私密性越强的区域尺度越小,公共性越强的区域尺度越大。例如,在小区内部的公共绿地设计中运用雕塑艺术,应考虑人们在进入绿地区域空间时,从不同角度观赏到的雕塑形态。公共绿地的空间设计具有开放性,需要考虑人们多方面的视觉感受。对一些优秀的雕塑作品,人们在远观和近观时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一部分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将雕塑作为分割空间的重要手段,要求雕塑形态起到空间过渡的作用,甚至需要划分出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范围。雕塑起到了门的作用,但并不像门一样绝对拒绝,不明确的分割关系对雕塑造型、雕塑主题有着更高要求,但需要确保雕塑主题与小区文化主题相一致,保证居住区环境与雕塑设计理念相协调。

(五)公共景观设计中的水景雕塑艺术

在公共水景生态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循自然优先原则和新技术工艺原则,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手段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对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体现出自然环境具有的空间协调功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公共景观设计中的水景雕塑艺术需要融入生态设计理念,采用最新的材料和工艺完成雕塑设计,尽可能运用自然景观材料代替人工仿造材料,与周边环境中的光、声等元素合理搭配,营造独特的水景效果。结合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公共景观设计方案,融入区域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将水景雕塑艺术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水景雕塑的满意度。在水景雕塑设计的过程中应避免设计方案的雷同,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主题,做好雕塑水景构造的防渗透处理,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改善水源、水质,在水景雕塑设计中建立自净化系统,定期进行水体更换,保证公共场所的美观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上面几个方面对雕塑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就其主要设计理念、特点和功能做了全面的介绍。如果只从单纯的雕塑艺术层面分析,主要考虑设计者自身的理念表达,但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还要考虑其美观性和空间环境融合性以及地域文化传播性等方面。因此,将雕塑艺术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使两者完美结合,才能提高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使整个城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建.雕塑艺术在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雕塑,2021(3):84-85.

2]彭文缜.城市公共建筑用户用水行为心理干预模型构建及节水应用[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

3]赵子辰.结构性改革下公共建筑能耗特征、趋势和实证[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1.

4]高敏.城市公共建筑高完成度及其设计控制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

5]王振华.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11):91.

6]栗丹丹.公共建筑屋顶生产性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7]王菲.城市雕塑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18-22

8]代伟国,邢忠.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构成逻辑和组织方法[J].城市发展研究,2010(6):49-55.

9]徐雪媚,李雪艳.城市雕塑的精神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34-35.

10]张维敏.雕塑材质的文化及运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60-6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