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 初高中物理 衔接策略
正文
前言:近几年,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新高考的到来,初中和高中物理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成了中学物理老师们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高中物理是一门非常难学的学科,所以,寻找一门合适的学科,并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成了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初、高中物理衔接存在问题分析
(一)初、高中教材内容的编排
初高中课程设置的基本思想都是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但因为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初高中教材内容的安排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初中教材的难度较低,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它的内容既简洁又轻松,还具有很好的图文并茂的特点,它经常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常都是从实验或现象开始,利用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来对一些简单的物理规律进行归纳,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和解释既简单又粗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但是,与初中相比,高中物理课本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也变得更加复杂,在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不仅要从实验着手,有时候还要构建物理模型,要运用数学知识,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对问题进行量化研究。
(二)初、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不同
因为在初中物理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部分都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范畴,并且还经常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紧密的关系。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进行定性的研究,需要对物理现象进行解释得多,但是很少进行定量的计算,即便是一道计算题,通常也是通过公式就可以得到结论,这就导致了在学习初中物理的时候,学生们主要注重于记忆,很少能够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并且,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讲课,他们已经形成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哪怕是听不懂,但只要把几个定理记下来,就可以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是,在高中物理对问题进行研究时,基本上都属于定量研究,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将所学到的知识牢牢地记在脑子里,还要能够深入理解、分析推理和灵活运用,更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项目化学习的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策略
(一)深入挖掘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抓住知识衔接点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存在一定的梯度,两者之间虽然在内容上一种,但是高中物理知识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的拔高。教师在进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需要找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将两者之间能够联系起来,通过两者对比较来进行物理教学,从而增进学生对物理学的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物理教材中,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都对摩擦力相关知识进行了介绍。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才摩擦力测量中采用了实验的方式,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方向的滑动摩擦力,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利用了物理实验加以验证并进行“定性”分析。
而进入到高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摩擦力是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定量分析”,提到了动摩擦因素这一概念。
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是,可以对初中阶段摩擦力测量实验和影响因素分析实验进行回顾,让学生重拾初中阶段“摩擦力”方面知识的记忆,从而对“动摩擦因数”具有深入了解,掌握“动摩擦因数”值的大小与哪些影响因素有关。
教师找到了初高中物理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了解了两者之间难度方面的区别,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点进行回顾,在将旧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从而降低高中物理知识点的理解难度。
(二)结合项目化教学方法,提高探索能力
物理以科学的角度帮助人们逐步清晰地认识世界,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智力、道德修养、审美能力以及体力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函,需要教师积极的将项目化教学方法引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开发出高中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索的潜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想要减轻学生的学习阻碍,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探究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总结物理知识的规律,提高对物理学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弹簧伸长和弹力关系”的知识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模式开展项目化实践活动。物理教师首先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弹簧弹力的实验活动,并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详细地记录下来。在学生通过加挂钩码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合理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在规范的实验过程里进行探究。这种以实践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活动,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正比关系”的理解,还能够极大地提升其探究能力。
(三)加强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高中物理学知识是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其中有很多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老师可以从初中的物理知识点开始,逐步引导学生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举例来说,在八年级物理教科书中,通过物理实验,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于物体的两个力达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就可以实现二力的平衡。这个知识可以通过直观的思考学习到。
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高一物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老师可以结合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识,通过对物体受力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从直觉到抽象,从而让学生分辨出“平衡力”与“反作用力”。使学生认识到:“平衡力”是对“同一物体”起作用,而“力与力”是对两个物体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对“引体向上”中的“力量与反力量”问题进行剖析,从而使学生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结语:总而言之,初高中物理知识的教学应该是在多样化的模式下开展的,在反复、持久的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扭转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教学状态,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探究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明确项目学习任务、优化项目化教学方法和问题探究活动中加以创新,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完善的项目化教学课堂,让学生在亲自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趣味性,认识到学习物理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参考文献
[1]严浩.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育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贾娜. 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