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快乐读书吧”,推进整本书阅读——以《安徒生童话》导读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立足课内;激发兴趣;指导方法;计划推进
正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1]”统编版教材为了能有效、深入地扩大课外阅读,特地根据教材内容和单元语文要素,设立了与之相对应的“快乐读书吧”栏目,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帮助学生们将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自主阅读中。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安徒生童话》,这本由曹文轩、陈先云主编的书,不仅精选了11个有代表性的童话故事,而且在目录页上将故事分成三组,并在每一组故事阅读前设立了阅读指导,为教师指导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方法参考。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据“点”教学,激发阅读期待
这里的“点”是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阅读爱好以及对这本书作者、作品、背景等方面的了解情况。上导读课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学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导向性。导入新课之时,要注意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渗透学生没有了解到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导入环节,我是这样做:
(一)从图片入手,了解作者及作品
1.出示安徒生童话的人物图片说主人公。(他们是谁?对他们什么印象,记得他们哪些故事。)
2.简介安徒生和《安徒生童话》的成就。
3.出示名言齐读:“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
三年级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想象力丰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刨根问底,有着强烈的探究愿望。童话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情节生动有趣,本身对孩子就很有吸引力。这本书中的很多主人公形象学生并不陌生,看到图片后,脑海中就能产生勾联,说出与主人公有关的事情。因此聊图片导入,能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同时,通过聊图片,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到学情。接着由教师补充介绍作者安徒生,介绍安徒生文学奖,让孩子们更全面地了解作者和他的伟大成就,激发起学生崇敬、向往阅读的期待心情。最后出示安徒生名言,让学生齐读名言后告诉他们:阅读童话故事不但能感受到其中丰富有趣的想象,还能从中获得启发,明白道理。这样的导入环节,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了阅读兴趣。同时,阅读整本书之前,先了解作者生平成就和作品价值,也是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一种方法。
二、循“文”定“法”,提升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这里的“文”指的是“快乐读书吧”所在的单元课文内容,以及它包含的语文要素。这里的“法”指的是阅读方法,是通过单元课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到的阅读方法。换一句话说,在《安徒生童话》整本书阅读指导前,教师要先研读清楚童话单元语文训练要素,了解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后,掌握了哪些阅读童话故事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四篇童话故事,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和“试着自己编童话”,从读到写两个方面。而“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提示有两条建议:“童话世界无奇不有,阅读时,只有发挥想象,才能真正领略童话的魅力”“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可见,借助表象支撑想象,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象,仍是这节导读课的训练重点。接下来的导读课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导读。
三年级的孩子识字量有限,阅读速度较慢。《安徒生童话》这本书中由11个单篇故事组成,短短的四十分钟导读课,不可能把所有故事都一一讲授。教师在厘清语文要素,确定好目标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大多数孩子感兴趣且熟悉的篇章入手,降低学生阅读难度。本节导读课上,我选择的阅读内容是《丑小鸭》《拇指姑娘》《蜗牛和玫瑰树》三篇文章的片段,以片段内容为依托,立足语言文字,引导孩子们学习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指导一篇文章中的某个精彩章节,带动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由一篇文章阅读带动整本书阅读;再通过读一本书带动学生阅读同类别的书,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实现快乐阅读、大量阅读。
具体做法上,我通过“读一读”“猜一猜”“想一想”“演一演”等课堂实践活动中进行想象训练。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读一读,猜一猜,预测故事情节
1.在《安徒生童话》中,《丑小鸭》是安徒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下面,我们就先挑它来读一读。(出示丑小鸭被迫从家里出逃的片段)读完后猜一猜:逃出家的的丑小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2.引导孩子们借助生活经验、图片、前文内容进行猜测。
3.(出示动画视频)是否大家的猜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验证。
4.教师小结,在阅读童话时,我们可以边读边猜想后面发生的故事,带着疑问在阅读中一步步验证猜想。
童话故事的想象应该是一种经过思考的,合情合理,有根据的“有意想象”。而小学生虽喜欢编故事、讲故事,但他们的想象却缺乏根据,天马行空。这个环节的“猜一猜”活动,读丑小鸭出逃的片段,猜想它的结局,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通过引导,让孩子们明白:想象要有根据、要合理、接着教师播放视频,和孩子们的猜想进行比较,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体验合理想象的乐趣,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的严密性[2]。
(二)读一读,想一想,感受画面美
1.(出示拇指姑娘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们能想象一下拇指姑娘的样子吗?(生谈自己的想象)
2.故事中又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读读这个片段。(出示描写拇指姑娘外貌的语段)
3.小试牛刀:发挥想象读故事(出示拇指姑娘在鸟儿背上去花王国的片段)在鸟儿的背上她看到了什么?此时,你就是拇指姑娘,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主阅读后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4.总结方法:阅读时,我们可以凭借文字、图片,插上想象的翅膀,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感受到故事的画面之美。
有意想象要有大量的表象支撑,要有语言的积累。这个片段教学,借助图片,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出示拇指姑娘的外貌描写,帮助孩子丰富口头表达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并与同学分享交流,这个过程是思维的再造过程,分享交流还能让孩子们互相补充,让想象更和谐统一。并使学生们体会到交流分享的乐趣。
(三)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人物心情
1.出示《蜗牛和玫瑰树》片段,教师朗读片段(提出要求:读故事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试着把自己放进故事里,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怎么想?)
2.学生同桌一起读片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演读对话。
3.指名上台演读对话。
4.教师小结:阅读童话故事,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就更能体会到他们的内心。
蜗牛和玫瑰树代表的是我们身边两种典型的人,学生对这两类型的人物并不陌生。引导读对话时,头脑中联系身边熟悉的人想一想,把自己代入角色,想象成童话人物,体会人物内心,更能引发学生阅读的情感共鸣。
三、计划推进,确保整本书阅读
学贵有恒,只有坚持阅读才能由量变引起质变,读整本书,需要有长时间持续阅读的毅力,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受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影响而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但是不读完整本书,就无法进行读后的交流展示、思考辩论,借助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更是不可能的事。
教师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推广者和引导者,还应该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把每天阅读的时间,数量记录下,做到松紧有度、合理安排,让阅读目标变得具体化,确保整个阅读活动顺利进行。
课外阅读并不是把书读完了事,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在阅读之后把自己获得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再把自己产生的想法,理解感悟用几句话写下来,也就是做摘抄、写读书笔记,制作读书卡,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四、结语
当然,一部作品阅读的结束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阅读过程的开始,在引导学生读过《安徒生童话》后,学生已经掌握了阅读童话故事的基本方法,这时教师再推荐《格林童话》《稻草人》,一步步地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05.
[2]张峰.让书香浸润心灵——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之我见[J].读与写,2020,(03).
作者简介:江华芳(1982.02-),女,汉族,福建屏南人,中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
作者通讯信息:江华芳,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城关达顺路121号(一单元)八楼,邮编352300,手机13305931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