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中的儿童视角浅谈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关键词是:“儿童视角”。这个词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先讲一件真实的情境,暑假我给6岁的女儿教拼音,教着教着,她不专心了,没耐心了,而且还说“没意思,不好玩,”于是,我觉得有可能是学的时间长了,就停了下来,中午她午睡后,作为教师加母亲的我开始焦虑了,就在想:怎么办?怎么还没上学,初步接触拼音就如此反感厌学!
于是我很矛盾很纠结,是继续教还是停止?就在此时我突然想起了我孩子抱怨的那句话,“没意思不好玩,都是你讲,都没有我讲,我们幼儿园老师都是和我们做游戏的。”
就是这句话启发了我,不是什么厌不厌学,这是我们成人的视角,是我没有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考虑问题,所以出现了教与学的障碍和沟通的障碍,小孩现有的认知还是具体形象的,她们在形象的游戏中,具体参与,感知其中,才能对知识有所收获,而我却从大人的视角出发,一味的讲授抽象的拼音理论知识。
所以对我的教授孩子提出了真实而又犀利的批评!于是我就试图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让我的教授首先变得好玩起来,如何好玩呢?
我的做法是把学习内容设计在游戏中,如:拼音扑克弥竹竿,图文结合走迷宫,拼音国王讲故事等等。这样一变,效果果然挺神奇,孩子不仅不反感了,而且积极参与游戏中,还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声母23个,单韵母6个,复韵母9个,前鼻韵母5个,后鼻韵母4个及拼音拼读的6个规则。
在给我孩子教拼音事件中,不禁也让我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平日做为老师与我学生的教学过程是否也有很多的失误和不妥当,也许碍于面子和师道尊严,学生不会像我孩子一样当面对我提出犀利的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有时的课,上的也缺少新意,了无生趣。课堂上交流不畅,沟通不到位,那为什么会这样?又该如何解决,我想从教拼音事件中我得到了启示和启发,就是专家讲的儿童视角的问题。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也是教育专家李镇西先生谈“儿童视角”的话题的。他是这样说的:“教育为谁,是为了大人?还是为了孩子?教育为谁?这是一个朴素的问题,其答案也是非常明确的,为我们的孩子。然而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偏离了这个初衷。再看一个现象,这是我们在很多学校可以看到的景观——陶行知的塑像、苏霍姆林斯基塑像,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我觉得有问题。校园的塑像是给谁看的?是给孩子看的。可这些塑像明显是成人视角,而不是儿童视角。学校的一切应该是给孩子设置的。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塑像,但我跟雕塑者说要让雕塑有微笑,有亲和力。教育为谁,是为了大人还是为了孩子?
我也犯过一个错误。我们学校里的陶行知塑像周围有立着很多牌子,写着很多语录,最早上面写的是名人名言。后来我发现,孩子好像都听不懂。为什么不写一些让孩子能够听懂的呢?后来我换成陶行知儿歌,这些孩子们都懂的;换成苏霍姆林斯基的童话,这个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些细节都体现我们教育的目的——为了孩子。”
是的,李镇西在反反复复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教育要有儿童视角。从把高高在上的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塑像换成平地而起的趣味塑像,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类的成人化标语换成“我是小牛顿,让人说我笨,我要用我的大脑向大自然追问······”无处不彰显着教育的人性与儿童视角。
他也不止一遍地告诉我们:和孩子摸爬滚打。要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不用成人的思维批评孩子。他有一句最震撼的话是这样说的"一群愚蠢的教师却在兢兢业业”,笑过之余更多的是反思,除了教学上,在教育学生时我是否也是那样,那样刨根问底地谈心?那样上纲上线地教育?那样理直气壮地羞辱?那样直截了当地灌输呢?一遍一遍地追问自己,每问一次,心里就羞愧一次,如醍醐灌顶般惊醒着我。所以今天专家讲的儿童视角的问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我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教育教学实践中,都对我有很大的感触和帮助,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儿童视角,想象儿童感知世界时可能的感受、发现和意图,对儿童的语言、行为好奇、感兴趣并常常反思,做些必要的研究。
如果我们能放慢脚步,寻找正在开展的细节,暂时搁置教师的想法,尝试看见儿童的视角,也许我们的课堂设计不会再刻板无趣,我们的教育也能少些剑拔弩张,面红耳赤。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同事代萧瑜老师有一次和我聊她上的一节英语课,她上什么我记不太清了,还记得她说她用美图秀秀,把自己,把学生的照片都做些搞笑的修改变动,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呈现时,那效果是轰动的,学生的兴趣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瞬间飙升,接着让孩子用英语来描绘说出画面的变化,此时没有一个孩子怕说错,不敢说,而是在那样愉悦的气氛忘记了平时的胆怯和怕出错,每个孩子都争先恐后的要张口说英语,这是何等好的教学效果呀,也许这堂课能出色的原因很多,但我想,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代老师能站在儿童的视角去备课,去设计教学环节,才出现了有趣,顺畅,高效的课堂。
最后我想说,如果我们能把科学的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去思考,去摸索,也许不会全部掌握或全对我们有帮助,只要能有那么几处我们能吸收,能使用,也许我们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也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且行且从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