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图”化难为易 提高审题能力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金颂平

杭州市西湖第一实验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2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有人说,画图是解题的利器。事实上,画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审题的过程。许多数学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不易看懂,但只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图象化,恰当地用模拟实物图或线段图画出来,进行观察思考,那么题中的数量关系就能直观形象地暴露出来。

一、“图”弥补生活经验的缺失

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像解决下题中的问题:“一根8米长的绳子对折2次,每段长几米?”像“8÷2=4(米)” 的列式非常普遍。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而不少学生对于“对折2次有4段”这一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无法展开。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个简易的草图,比如先画一条任意长的线段表示这根绳子,对折一次有两段,对折2次就有了4段,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的发现。

如图:

图片1.png

结合图意,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对折2次有4段”这样的结果,便补充了学生这方面生活经验的缺乏。

“图”降低思考的难度

低年段学生在读题时,对字面陈述相似的句子很容易混淆不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简易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审题。

【案例】

A 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面数起小明排在第9个,从后面数起小明排在第5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B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前面排了9个人,小明后面排了5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读题以后,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边读边画:

A题  ○○○○○○○○  ⊿  ○○○○

           小明

B题 ○○○○○○○○○ ⊿  ○○○○○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两道题的区别:

A题小明前面有8人,小明后面有4人。那么这行就有8+1+4=13(人),或者9+4=12(人),9+5-1=13(人)这里的减去1表示小明算了两次,多数了1次。

B题小明前面有:9人,小明后面有5人。那么这行就有9+1+5=15(人)这样就帮助学生很清楚地理清题意,从而解决问题。

三、“图”展现思维的过程

当学生在审题时,面对抽象的文字一筹莫展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引导,逐步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图形。把抽象化的文字变成具象化的图像,可以更好的理解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直观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效实现数形结合。

【案例】 人教版数学一下P66思考题:

图片2.png 

一开始,很多学生都认为“平平给了芳芳3张”那么“原来平平的邮票比芳芳多3张”。教师让学生画图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图片3.png

学生马上发现:如果原来平平的邮票比芳芳只多3张,那是行不通的。必须多“两个3张”才行。

图片4.png

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如果平平给了芳芳4张,5张,6张,n张呢?原来平平的邮票比芳芳多几张?”学生借助图不难发现,“原来平平比芳芳多的邮票张数”必须是“给的张数”的两份那么多才行。就这样,一道抽象、有难度的思考题借助图的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学生理解水到渠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打草稿、画图的能力都不强。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示范、演示。同时给学生自主设计草图的权力,鼓励学生除了用线段外,也可以用其他自己喜欢的简单快捷的图形、符号去表示,并不需要用整齐划一,高度一致的方法。

四、以“图”表征数量关系

在获取信息时,学生把问题按自己的方式表征出来,才算是完成了读题。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图表示出来,体现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只有真正读懂了问题,才能画出正确的、有意义的图。如下图这题,学生很清楚把问题的意思用图表征了出来,获得了问题的解决。

     

 图片5.png

图片6.png图片7.png

 

 


总之,小学生画图策略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用现代数学的理念合理地处理好教材,注重不同阶段对画图策略的渗透、应用与梳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