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
关键词
职业素养;高职;体育教学
正文
大学作为培育学生素养的主要阵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是其主要职责。我国著名教育家曾指出:教育共有四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推动学生的发展;第二个是教会学生具备谋生的本领;第三个是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第四个是起到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育社会人才的主要阵地,不仅要注重给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在教学中体现当代职业教育的特色,如在体育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自身素质不断完善。
一、体育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1.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除了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外,我国体育课程的基本定位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锤炼学生的意志品格,为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在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课程还具有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作用。第一,体育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竞技性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使学生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间接增强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体育课程可以改善学生的健康状态。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疏于自我管理,会因饮食、作息等不规律出现健康状况下滑的情况,其可通过体育锻炼改善身体状况,以便以良好的状态进行学习。
2.高职体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性,这与普通高校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高职体育课程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还有着特殊作用。第一,高职体育课程可以为高职学生发展实践能力奠定坚实基础。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多为具有实践性的技术技能类专业,而大多数的技术技能专业都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能和身体灵活性等。体育学习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身体基础,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活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实践技术。第二,高职体育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高职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多处于企业的一线,具有工作负荷高、压力大等特点。体育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第三,高职体育课程可以提高学生预防职业健康问题的能力。高职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种类多样,相关的职业健康问题也往往较为复杂。体育课程可以增加学生的职业健康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科学地看待和处理职业健康问题,从而让学生以更为良好的状态投身到职业工作当中。
二、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体育课程建设需求与原则
根据高职体育课程的基础教育功能以及职业能力发展导向的要求,高职体育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实践型人才,这意味着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他复合能力的要求更高。为助力这一目标要求的达成,高职体育课程建设必须遵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课程内容要尽可能多地与各类专业课程建立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效将所学知识进行融合,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意识、道德水平等都可以得到快速且同步发展,从而保证学生可以满足各领域职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职体育课程教师应对各类基础内容占比进行均衡处理,以确保教学内容涵盖基本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与实践、身体健康理论学习与实践、心理健康理论学习与实践、社会适应性能力发展等五个基础领域的内容。第二,职业需求导向性。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建设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因此,高职体育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就业领域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机能水平、心理素质和意识观念,使学生能够满足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基本要求。第三,实践性。高职体育课程不仅需要达成基本的体育教学目标,还应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提供相应助力。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还必须通过体育实践以及专业技术实践等强化学生对科学运动方法、原理等的认识,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实际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三、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策略
1.课程定位
从国家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体育课程的定位应是多元化的,至少应包含基础体育教育功能和辅助职业教育功能两方面内容。基于此,高职体育课程可进行如下定位。第一,高职体育课程应承担起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体育技能提升服务的基本责任。高职体育课程应设计明确的健康目标,且这一健康目标应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并保证其符合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身体健康要求。具体来说,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能时,要根据学生需求实施个性化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激发其体育运动兴趣。第二,高职体育课程应积极发挥其对专业课程教学的辅助作用。高职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程内容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健康习惯、意志力等,因此课程内容应包含一定的竞技性体育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与健康管理和训练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以及一些具有挑战性和突破性的学习项目,从而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在锤炼学生品质与意志方面的作用。
2.课程模块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既应涵盖基础体育教学内容,又应包括为专业学科教学、职业发展等服务的特色学习内容。这意味着高职体育教师要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来划分体育课程模块。根据模块化理论,高职体育教师可将体育课程模块划分为基本的体育知识教学和兴趣培养、学生品质与意志锻炼、职业相关体育素能与健康知识教育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的模块结构进行如下优化。第一,各学年体育课程都应至少包含基础体育知识教学、学生品质与意志锻炼、职业相关体育素能与健康知识教育三方面内容,建议教师在单节课教学中紧紧围绕基础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安排后两类教学活动。这一设计的核心思路在于使体育课程为专业课程教学、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服务的功能贯穿始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稳步提升。第二,建议教师在不同学年的体育课程设计中,根据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合理调整各模块的侧重点,如第 1 学年 ~ 第 2 学年的教学应侧重于基础体育的教学,第 2 学年 ~ 第 3 学年应适当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锻炼学生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能力,从而使体育教学逐步从专项体育学习转向与职业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习惯、技能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按照职业要求自主安排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建议教师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合理调整与职业相关的体育教学内容,以提高体育教学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服务的精准性。具体的教学模块挑选和分类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按职业工作的行为特征进行划分,可划分为力量型、速度型、精准型、柔韧型等,在选择教学模块时主要考虑体育运动项目的机能训练功能。二是按职业工作的环境特征进行划分,可分为站立型、伏案型、运动型等,在选择教学模块时,主要考虑具体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殊体能强化效果。教师结合具体职业工作的特征优选体育运动项目或相关运动训练项目,能使学生快速提升相关方面的身体素质与技能,快速掌握相关技术方法及实操技巧,进而更快、更好地适应职业领域的工作环境。
3.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需求,高职学校可以将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划分为基本的体能与意志力训练内容、特殊身体机能与运动能力强化训练内容,以及职业健康理论教学与预防性知识训练内容。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可参照如下建议。第一,体能与意志力训练内容应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基准,同时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在增强学生相应素质方面的特色价值。一方面,体育教师应与任教班级所在专业学科负责人进行深入沟通,充分了解相应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体能要求和工作环境特点,重点明确相应岗位对工作人员体能、其他基本身体素质、抗压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根据职业工作的特点,设计针对性的体能与意志力训练项目。还可以通过设置有挑战性的体育训练项目激发学生自我突破的意志力,如设置中长跑训练项目,让学生感受高强度运动中的努力感,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同学的激励,以及自我激励中实现突破,在坚持中增强自信感和抗压能力,这能有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特殊身体机能与运动能力强化训练应当以职业工作需求为导向,重点改善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或机能,使其能够在专业技术学习和实践中具备优越条件,快速提升技能水平。首先,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足够比例的竞技性活动,以此激发学生
的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专业实践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学生需要长期保持总结实践经验、学习新知识的习惯。为帮助学生有效养成这一习惯,教师可通过竞技性活动激发学生互相竞争以及自我反思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意识应用到专业课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这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其次,高职体育教师应根据各专业岗位的要求设计强化型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例如,静态站姿类的技能型工作岗位通常对学生的下肢力量、肩背力量和长时间工作的耐力要求较高,对此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竞赛类运动项目及篮球类运动项目等,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相应工作的强度要求。最后,体育教师应针对各专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计增强型训练,以突出学生的职业“优势”。例如,在许多强调操作敏捷性和精准性的实践工作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还需要有较好的协调能力、感知能力等,对此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挑选一些对手眼协调、手部操作、颈肩背腰腹肌肉协调等具有一定帮助的训练项目,如小球类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这类运动项目有助于提高学生相应的身体技能,使学生在学习相应领域专业操作技术时能够尽快掌握,或者在未来工作实践中能够更快速地积累相关操作经验,从而在工作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第三,职业健康教学内容应当同时兼顾观念教育、习惯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三方面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各行业竞争加剧,工作强度增大,使得各专业相关领域职业病发生率呈现增加趋势,高职体育教师应重视此类问题,及早开展职业健康观念教育,让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前就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预防职业健康问题的意识。具体来说,高职体育教师应积极开展普适性的职业健康观念教育,这一教育不区分学科和特征,重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关注和保护自身身体健康的意识。在完成基本的职业健康观念教育后,教师可结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的特征,开展日常习惯性教育,在对静坐、静立、行动、流动变姿等各类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高发类职业病进行分析,对容易诱发此类问题的工作姿势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留意自身行为特点,避免养成错误的习惯,从而降低学生在未来进入职场后出现相应职业健康问题的风险。另外,教师还要针对相应工作中特殊的职业安全问题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和恢复性运动训练教学,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维持职业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与拼搏精神,使学生能够以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应对各类事务。高职体育除了具有上述为学生生活和发展服务的作用外,还应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服务。为使高职体育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最大效用,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体育课程定位,合理进行模块结构和内容设置,以使高职体育课程更好地服务于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印.基于学生职业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21,37(11):81-86.
[2]唐宁,王桐青.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3):236.
[3]武超,陈显健,谢波飞.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研[J].体育文化导刊,2020(05):104-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