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背景;小学语文;减负增效
正文
引言:“双减”政策作为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其核心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推动教育公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急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提升。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一系列实质性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1、"双减"提质增效概述
"双减"政策是为了缓解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乱象等问题,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政策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健康的学习环境。在"双减"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其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此可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并突出减负增效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由此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并为学生创设出寓教于乐的教学课堂。
2、"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价值
首先,通过小学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改革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学内容的精炼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得到更多实质性的学习机会,进而培养出更为独立和全面的思维能力。
其次,“双减”政策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更加合理和高效的分配。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的依赖,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和有益的学习环境。同时,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支持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可以说,"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高效的学习体验,而且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教育公平的实现,从而有助于实现更加和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实施措施
3.1 减负,要真正从“作业革命”开始
(1)重字词书写,轻字词应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识字写字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更属于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写作的基石。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层次影响,个别教师还偏重于机械式的重复练习,而轻视了其实际应用和灵活运用的训练。
首先,教师需要认识到,过分依赖机械式的抄写训练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有可能削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基于双减政策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上追求“质”而非“量”,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对此,教师可借助一系列有趣的汉字故事和儿歌来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字词应用意识,强化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如,在教学“秋风”这一字词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描绘来认识和理解“秋风”这一字词的内涵和外延。可以通过描述秋风的形态、特点和作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和具体地认识这一字词。
随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创作以“秋风”为题材的小诗或小故事,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掌握和运用“秋风”这一字词。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寻找与“秋风”相关的诗句或名句,从而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寻找古诗中描述“秋风”的诗句,或是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找到与“秋风”相关的描述和应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和体验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和真切地感受“秋风”的魅力和特点。例如,教师可积极带领学生去到室外进行活动,在室外环境中,可尽情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体验和感受“秋风”的美丽和魅力。
(2)重预习而轻方法指导
首先,教师应明确预习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这涉及为学生明确指出预习的各个方面和具体任务,以保证学生可为课堂学习做好全面而有效的准备。通过提出明确的预习任务,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加有目的和有方向地进行预习,从而更好地吸收和理解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其次,基于对学情的深刻把握,教师需要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预习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在预习阶段就开始进行深度的探讨和思考,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1]。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预习,从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再次,教师需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预习任务。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量化要求,教师可以灵活地调整预习时间和方式。如,在教学“乡村人家”这一课前,教师可为学生们留出预习作业,其中可以包括对乡村生活的初步理解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特定词汇和语句的预习等。通过这样的预习任务,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2提质、增效要立足课堂教学
(1)研究教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深入剖析教材是每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教师需要熟悉教材的结构,理清知识点的逻辑联系,明确每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和主题。这样不仅可使教学更有层次和深度,也可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教师应从多维度深化对教材的解读,包括教材背景的了解、知识点的拓展和实际案例的运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
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应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设计更加活跃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这包括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及通过情境模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如,在教学部编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历史背景和人物介绍开始,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历史画卷。其次可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入探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该主题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可有效激发学生对读书、对国家的深刻情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等方式,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文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教学效果。
(2)转变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
首先,需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更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期待和价值观上[2]。在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可有效激活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由此保障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得到升华与提升。
其次,应着重于构建互动丰富、学生参与度高的高效课堂。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多种交流和合作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部编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课堂转变为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去理解和探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价值导向。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文的精神实质。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内涵,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3]。
3.3学习方法指导,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强化学习策略的教授和引导。在当下“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学习方法的指导变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和教授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例如记忆技巧、笔记法或者思维导图等,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吸收和理解新知识。这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其次,应加强学习情绪和学习动力的培养。学习方法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包含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动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同时通过合适的教学活动和任务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4]。这样可以在学生心中种下自主学习的种子,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部编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整理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或是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课文中的情境和人物性格。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5]。
3.4依托“课后服务”,促进质量提升
首先,深化课后服务内容,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当前“课后服务”不仅仅是为了看管学生,而是应成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课后活动,包括艺术、体育、科技和手工艺等多种形式,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其次,实施课后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策略。教师应在“课后服务”中主动展示创新思维,结合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题研究、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和延展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此,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如,书法拓展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后服务资源,设计一系列书法课程,不仅让学生在课后有时间进行专项练习,还可以邀请社区内的书法家进行现场指导和交流。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书法展览或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运用所学技能的平台,在此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对“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深入研究,可明确认识到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不仅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可显著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其中,重构作业设计,转变教学理念,以及依托“课后服务”推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将成为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实施这些改革措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应紧密结合当前的教育政策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从整体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保障契合新课程改革与双减政策的双向落实。
参考文献:
[1]张学兰. 双减政策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策略[J]. 科普童话,2023(5):34-36.
[2]黄响. 以"减"做"加"——"双减"政策下的小学中段语文学科活动探究[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10):31-33.
[3]陈金宝.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探究[J]. 教师博览,2023(18):52-54.
[4]史威.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作业设计策略[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20):61-63.
[5]卢雪,谢继红.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4):5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