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沙文全

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小学 云南 迪庆州 674401

摘要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地“学”,强调优化课程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体验。预习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但当前,很多教师只重视课堂上的“讲”,而忽视了学生课前的“学”,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是被教师“拉”入了学习中,容易跟不上教师节奏、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应该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正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散思维培养不足。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正确认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深入理解不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现阶段,有部分教师很难将小学数学知识点联系起来,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也不能实现对学生数学潜能的系统开发。这导致很多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差,不能向外延伸数学问题,也不能独立解决数学问题。

(二)数学思维能力培育不足。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然而,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多样化教学时,有时候会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较为明显,导致教学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为了让班级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有的教师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很多游戏活动,却并不能正确把握课堂节奏和方向,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对数学情感的养成不够重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调查发现,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普遍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并未针对学生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也没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仅认为数学学习是一项任务,无法产生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丰富预习形式,激发学习动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开展预习活动时,也是简单地布置预习任务,设置一些简单的概念性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再加上很多教师只是布置了预习任务,但却没有设置检验环节,这导致很多学生也不重视预习环节,有时候可能只是简单地翻阅课本,应付预习任务,对预习的兴致不高。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生活出发,有效地丰富课前预习形式,以提升预习的趣味性、多样性,促使学生以自主、积极的态度加入到预习学习中。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有效联系生活开展实践性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有效感知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预习学习效果。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预习环节的重要性,有效开展预习教学,布置科学、合理的预习任务,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可以有效应用数学预习导案,以预习导案引导学生确立学习方向、目标;丰富预习形式,以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带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视频,强化重难点知识学习;强化课堂预习检验,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以更好地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1]

(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传统单一灌输式知识教学,严重桎梏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弱化其数学思维的灵活性,而动手操作能够充分迎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降低学习难度,激发起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良好的动手操作教学引导,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性、能动性和自主性。动手操作数学知识,与以往平铺直叙数学知识不同,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教师要深度结合“教”与“学”的实际来创新教学策略。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动手操作教学的创新策略展开探究。小学数学课堂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动手操作教学,教师要侧重适时将数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相联系相融合,让学生在十分熟悉又亲切的学习生活情境中积极主动开展动手操作探究。这样,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动手操作需要,随时可以近身观察、触摸感受就在身边的数学素材。尤其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环节,组员间在“实景”氛围中互动交流,借景生情相互指正、相互肯定,这样的“零距离”动手合作操作学习,极大地促使学生以活跃的思维开展动手操作合作,切实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位置的表示》时,可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出发设计教学:“同学们每天来到教室第一件事情要做什么?”学生不加思索便能回答:“找到自己的位置。”“对,大家走进教室首先要回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你能结合班级座位制作一份座位表吗?”顿时,孩子们被与自己身边学习情境密切相关的这一问题所吸引,纷纷动手绘制起来。绘制过程中,学生发现每个位置既要标注同学的姓名,又要标注第几行和第几列,最后整体观看所绘座位表格,已经凌乱得看不出“格”。看见学生犯难,教师趁热打铁追问:有没有较为简洁的记号方式来标记座位呢?学生陷入沉思。“我可有办法!”见教师这样说,学生的兴趣即刻被激发出来,教师顺理成章导入“坐标”这一新知识点。学生兴致勃勃地听着教师“用坐标表示位置”的课程讲解后,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10×10方格,在方格中分别标注a(4,7)、b(3,2)、c(5,1)、d(2,4)、e(6,2)五点,学生动手画出各点后,引导各学习小组开展内部分享讨论,交流自己对坐标标记的认知和运用。这样,学生在自主动手绘画、小组讨论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切实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就注重起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思路,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引导教学法的应用,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接受程度、发展水平,有效开展问题引导,使得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效地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引导,以明确化、清晰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探寻数学概念、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有目的”“有层次”地学,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思考。如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可以从基本数学概念入手,提出: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是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根据课本内容探寻课程概念、总结计算规律。教师可以联系旧知识提出问题:整数乘法与分数乘法的相同点、不同点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比较新知,有效思考、探寻二者的异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恰当引导,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合作学习既是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提并论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样态。合作学习能促进个体之间的学习共享与共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其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2]。传统的合作学习,往往有一种工具性倾向,即将学生视为合作学习中的“一分子”,以获取相关的知识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忽略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状态。这样的合作是一种“目中无人”的合作。真正的合作,不仅关注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度”,还关注学生合作的状态(如学生的合作是否自主、是否快乐、是否平等)。这样的合作,是一种理性的合作,是值得提倡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将每一个小组成员作为平等的“你”,让师生、生生之间展开“我与你”的对话、互动与交流;要引导学生注重倾听,注重反思,促进学生真正的对话与交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经验融合与视域融合,营造一种自由的、民主的、平等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首先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有的学生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有的学生拿出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对此,可以继续追问这个学生:你为什么拿出那样(指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一定需要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能进行实验吗?为什么?其次,组织学生针对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实验比较方便、快捷,当然,用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也可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对话,优化了学生的合作品质,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质量,培育了学生的合作习惯,生成了学生的合作素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也要营造合作成长、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从而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摆脱盲从与依附。因此,合作学习要突破主知主义的局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生命样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品质。

(五)“互联网+数学文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育。学习数学文化能够推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思维,主动学习数学文化,培养数学文化素养。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不少一线教师对于数学文化及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更多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不能有效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场景,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完善课程教学目标、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组织数学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意识到数学文化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学校可以教研组为单位,对小学数学文化内容进行编排,使其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思路和方向,教师再结合自己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有效且更加符合自己教学习惯的数学课程。比如,在开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文化的内容,巧妙引入拼凑法,或者通过互联网设计,向学生进行生动的图形讲解。学校可以举办“互联网+数学文化”教学设计比赛,认真听取骨干教师汇报研讨成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应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更高级别的研讨和交流,提升其教学能力。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文化知识后,要将其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并传授给学生。教师应将数学文化知识贯穿于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从感知数学文化到主动探寻数学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将数学的发展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思想和文化的变革等内容融入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求真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表演情景剧的方式重温数学发展史,学习数学文化,真正将生活与数学联系在一起,将“学数学、玩数学、爱数学、用数学”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依托思维导图,强化学生数学思维。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薄弱,因此,教师要深入理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从教学层面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教师在开展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法”,保证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引导,以明确化、清晰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探寻数学概念、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有目的”“有层次”地学,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思考。如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可以从基本数学概念入手,提出: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是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根据课本内容探寻课程概念、总结计算规律。教师可以联系旧知识提出问题:整数乘法与分数乘法的相同点、不同点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比较新知,有效思考、探寻二者的异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恰当引导,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论:

为舒缓学生的学业压力、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改革与创新,赋予课堂教学和育人的价值,让小学生能够在参与教学的进程中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解题技巧,并将其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以此强化其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堂贤.探究小学数学课前有效预习的策略读写算,2022,(33):96-98.

[2]邓仕民,黄晓辉,熊元红.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冲突与调适[J].教育探索,2015(6):24-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