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在病理学实验课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微课;病理学;实验课;应用
正文
一、微课教学在病理学实验课中的应用意义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学习有以下特点:内在动机强、专业性强、个别性强、实践性强、学习能力强。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朝着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自主学习无论对于社会发展、教育变革还是个体成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书本理论及课堂为中心,最终目的是达到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生由于被动学习,死背书而缺乏兴趣。因此高校教学改革要不断改变高校学生在正规教育中被动接受灌输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改革试点,使医学生能够在基础学习期间接触到各个层面的医学内容,体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局部与整体、知识与能力的统一。PBL教学法促进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思考问题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不断融合,逐渐体现出在实验教学的环节,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医学课程,病理学实验具有重要作用,但教学中病理学往往滞后于组织学与胚胎学和解剖学开设,学生对于相关知识难免遗忘,难以融合;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多,实验考试主要以课后实验报告形式提交,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掌握情况;实验课堂上,学生缺少主动性,观察组织切片及大体标本时,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过多依赖老师;观察组织切片及大体标本的过程中,缺少联系疾病的能力。将病理学及涉及的组织学相关实验教学资源关联为病理学实验整合课程,同时编写实验教学课件及病理学实验PBL教程,用于实验教学,使学生重拾遗忘的组织学结构,使得组织学与病理学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观察病理变化,重在提高学生对病变的观察和辨认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此外,观察数字化资源过程中,以自主采图标注的形式,完成课堂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病理学实验PBL微课教程包括病理学各章节重点掌握的内容,学生利用微课提前预习、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集中发言,激发学生自主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学生将基础知识及临床病例很好地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加强基础与临床的渗透。同时适当引入学科新进展、新动态,开拓学生的视野,初步培养科学思维,学生整体成绩优秀率达到79%。因此,建立病理学与组织学整合及PBL微课模式实验教学平台,并应用于实验教学,通过师生间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对病变的观察和辨认能力,了解学科的新发展和新动态,培养科研思维能力。
二、微课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制作教学视频
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师需要合理制作教学视频,让课程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和形象,使学生直观了解重点和难点知识,激发学生对病理学课程教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学视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缺氧”相关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展示如高原反应、溺水等临床情况。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重难点知识在视频中标注出来。在课程教学之前,将视频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并引发思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过程中,也可以设计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可以用什么指标判断一个人的供氧和用氧情况等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达到通过微课教学导入课程教学内容的目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课堂互动教学
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强化学生对抽象知识点内容的认识和记忆,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和实效性。例如,教师在教学“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相关内容时,需要结合微课视频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对病变全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对病变全过程的清晰展示,使学生认识更加直观,学习更轻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的方式,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和交流,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积极提出相关教学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和探究答案,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微课中的视频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和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实现对学生课堂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病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为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智能设备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实验室陆续搭建起小型局域网,引入电子教室软件、智能黑板,制作实验微课,建立微信学习群,并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学习通平台等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1.建设智能教室
实验室通过网络交换机将各实验室的网络端口与主控室网络端口连接,再通过路由器网络端口将主网络与每间实验室的智能黑板和电脑相连,实现网络和所有电脑联通,最终构成小型局域网,此时在主控室的教师机端与实验室的学生机端安装电子教室软件,实现观摩示范教学、播放录像、广播语音、传输和打印文件、管理计算机等功能,教师还可以查看所有实验室中学生的实验进展,发现问题及时通过语音广播提醒学生。
2.使用智能黑板
每间实验室安装智能黑板,教师或学生可投屏显示电脑或手机内的PPT、视频、图片、动画等内容,通过扫码获得需要的文档,实验结束后还可将各小组的实验数据传屏至智能黑板,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和总结,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录制实验微课
近年来,微课教学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教师将常见仪器设备、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及实验课中的重难点、易犯错的细节等制作成微课,尽量做到视频拍摄光线良好、画面清晰、配音音量适中、讲解清楚透彻、特写镜头清晰,时长控制在5~15分钟。实验微课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学生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端可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课堂实验成功率,节约了实验动物和操作时间。
4.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近20年来,许多医学院校都在积极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目前,学校可通过基础医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线上平台观看自主设计和购置的商品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能提供丰富的实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水平和理论知识掌握度,特别是无法向学生大规模开设的实验技术,如离体心脏灌流、膜片钳等,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各种实验方法,拓展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实现多元教学评价
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微课,不仅需要合理制作教学视频、加强课堂互动教学,还要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了解不同学生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及时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及微课的应用方式。例如,教师完成相关课堂教学内容后,可以对学生在微课播放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同时,还要通过随堂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也可以通过小组互评、学生自主评价的方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构建病理学知识体系,也增强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习题练习中穿插一些师生互动内容,引导学生对微课应用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指出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改进微课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微课教学的普及和应用。
三、结语
总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单一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医学教育的需求。探索和运用“互联网+”时代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线上+线下教学起到1+1大于2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促进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如采用多种方式考核评估线上学习效果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线下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等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线上信息化教学资源加强线下教学的效果等。在本次病理学线上教学探索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都是需要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随着实践应用的积累,会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和环境,使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使病理学实验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吴他凡,郑建民,等.全面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9(4):33-38.
[2]徐漫欢,苏苗赏.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改革现状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9):61-62.
[3]舒涛.努力开拓国际视野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整合医学课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7):54-56.
[4]张凌,魏建峰,王德广,等.人体形态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20,18(1):1-3.
[5]王磊,林楚红,蔡阳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实验教学研究[J].学科探索,2021,32(11):5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