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课堂教学
正文
教育部2021年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高职英语作为高职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当前的重要议题。英语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学习,更是对历史文化、习俗观念、价值品质等的了解和感知,因此,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努力减少英语学习中“非语言性学习结果”的影响,积极构建思政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高职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背景与依据
(一)贯彻落实国家“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及有关政策性文件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等文件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任务、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此纲要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职业教育各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二)高职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职英语课程最典型的特征是人文性、通识性、国际性和职业性。这些内在属性特征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探索提供了多维学理依据。[3]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英语学习是高职学生接触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英语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科目,其德育功能明显弱化。从人才培养上,其侧重语言基本技能,在德育和人文素质方面缺乏力度;从教师看,其课程思政育人水平不高,动力不强;从教学方法看,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充分发挥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从教材内容看,中西方文化比例严重失衡,阻碍了思政课程与高职英语的协同育人。新时代赋予了高职英语课程时代使命,高职英语课堂与英语教师应肩负起重任,贯彻落实好课程思政理念,充分发挥高职英语的德育功能。高职英语兼具人文性与通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度高、协同效应强。同时,高职英语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必需的课时保障和内容载体,拥有课程思政必需的隐性课程特征和育人功能。[3]首先,高职英语课程内容广泛,可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其次,高职英语是公共基础课程,具有覆盖面广、学时长的特点,能保证课程思政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再者,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庞大,利用讲解语言文化为契机,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素养、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心。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不是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需要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内容有意、有机、有效地结合,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在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是要彻底改变英语课程的内容,而是需要教师提炼英语课程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具体生动有效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指引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作用。
三、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深入探索,英语教学与思政建设双向发展、协同育人已经成为英语类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必然途径。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文秋芳将其解读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徐锦芬认为,英语课程落实课程思政,就是要将育人的内容、要求、原则与英语课程有机结合,与课程知识的建构系统科学地融合。高职英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四个方面。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核心素养,发挥英语课堂育人功能,丰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实现课程时代价值的新路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加强母语文化认同的阵地,作为外语教学者,要清醒地意识到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形态及文化侵蚀的内容风险,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加强母语文化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传播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降低英语学习中“非语言性学习结果”的影响。
四、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不够
回顾以往的高职英语教学不难看出,教师在制定素质目标时,为了追求教学内容和课堂氛围的原汁原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着重介绍与话题相关的西方文化,导致文化输出过于单一、片面。即使在部分单元会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也多数停留在文化差异的浅表认知上,没有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双向的深层思考。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型彻底过程中,如果英语课堂只是片面地介绍欧美文化,会导致学生对欧美文化有盲目崇拜的情绪,甚至形成不够健康的价值观,例如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从而也导致大学生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课程思政方法尚需完善
高校在将思政内容和各门课程融合之前,曾试图将法治教育独立成一门单独的课程,或者在每门课上独立出相应的时间专门用作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与德育相对分割,这种分割不一定是对内容的分割,而是引导学生主观上树立独立的法治意识,凸显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例如现在各高校曾进行试点或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的“课前三分钟”活动,如果只是把“课前三分钟”理解为笼统的德育时间,那么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就会被削弱甚至忽视。如果把“课前三分钟”明确为一半时间开展道德教育,一半时间专门开展法治教育,那么将会大大加强法治教育在师生观念中的地位,同时也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思政知识的质量和效果。但是“课前三分钟”的概念将思政内容和课程内容割裂开来,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如何潜移默化地结合思政内容和英语课程是教师教研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课程思政与“三教”改革有机结合尚需突破
教师教材、教法和是教学改革的三大重点。英语作为高职院校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服务的重要课程,存在重语言知识本身、轻交际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同时,高职英语课程仅被看作是一门单一教学学科,甚至是边缘学科,“三教”改革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科学性。高职院校在“三教”改革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能动性不足,无法充分实现英语课程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如何从教材、教法和教师自身去完善、创新课程思政设计,是课程思政实践需要突破的重点。
五、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一)专业方向类英语课程的思政融合
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开设了大量专业类课程,如英美文学、翻译、英美概况等。这类课程以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文学等为主要教学内容,能够逐渐影响语言学习者的文化取向。这类课程融合思政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目标是纠正学习者的文化不自信、构建其平等文化心态,建立学习者的文化自信,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以《翻译》课程为例,将中翻英板块进行模块化处理,划分为文化篇、经济篇、文学篇等主题式板块,将翻译技巧与学生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直观了解,建立民族自信,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在课堂中加入对译者的介绍,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如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笔耕不辍至黄昏,坚持译路从初心”的壮举,新一代翻译工作者张璐女士对中国古诗词的精妙理解、引经据典的能力,无数口译工作者常年坚持高强度训练的责任感和毅力等等,将“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无声浸润到学生心中。
(二)深入发掘教材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深度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元素,需要充分利用其中的情境、设定、背景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提高课程的深度。例如,《新职业英语》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西餐文化。按照过往的教学设计,会把该单元的文化素质目标定为学习了解西餐礼仪和西方文化,这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片面单一输出西方文化而导致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在本单元的导入环节,以社会热点新闻“某欧美时尚品牌在广告拍摄中丑化中国传统餐具筷子”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观看一则关于筷子的文化历史渊源视频,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使学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另外,在文化板块,除了单纯地介绍西餐餐桌礼仪之外,也会带入中西餐餐桌礼仪的区别,弘扬传统文化,熏陶学生对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民族自豪感。还会紧贴时事,将光盘行动、珍惜粮食的理念融入到课堂设计细节中,让课程思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成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优秀品质,增强他们对中华悠久文化的自信。
(三)补充开发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拓展课程广度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七单元中的阅读文章主题为“拒绝学术作假、坚持学术诚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术获取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便捷,在学术诚信和学术原创性尤其受重视的高等教育阶段,需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树立知识版权意识,认识到学术不诚信的严重性。在本单元的新课教授环节,除了教材文章中学术不诚信的案例外,教师应当补充并结合时事案例,引发学生讨论学术作假的投机心理和根源问题。通过社会案例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术诚信不管在各个学段、各个地方都是零容忍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学生需要在校园就建立起诚信意识,杜绝投机心理,脚踏实地,用真才实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单元的主题,广泛查阅搜索相关的思政元素,全面建设课程思政设计的资源库,利用线上的网络资源和音视频素材,从社会新闻、时事政治到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将英语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全面地对接中国元素。
六、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大思政背景下顺应新时代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是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实现路径,为公共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定借鉴与参考。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的必然产物与需求,新时代英语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每一门英语课程中,将加强文化认同、实现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不断丰富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薇.职业院校英语课“课程思政”探赜[J].科教导刊(下旬),2018(36):79-80.
[2]张宏斌.高职院校如何实施课程思政[N].中国教育报,2019-04-16(11).
[3]杨修平.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理据、现状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8):36-41.
[4]任丽.构建“4+2+1”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外语,2012(9):71-81.
[5]孙抱弘.德育的现代性发展之路:“过程论”视角下青少年德育目标与实现路径何以从相悖到相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8):22-25.
[6]赵莹.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创新模式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98-99.
...